龍山寺,,位于臺北市廣州街211號,,聶立在風云際會的萬華夜市,是本省著名古寺名聞中外,。
龍山寺建于清乾隆5年,,建筑設計采三段式格局由上空烏瞰呈”回”字體,由前殿,、后殿,、東西護寶及中央的正殿所組成。布局方正肅穆,;其門壁梁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集清代,日據與光復后綜合表現的寺廟藝術,。外觀與清水祖師廟,,淡水鄞山寺相似。
“一府二鹿三艋(舟甲)”,,萬華的往日風華,,盛極一時具有歷史上的意義,代表早期開發(fā)與臺南,、鹿港并駕齊驅!
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并祀奉媽祖,,四海龍王,十八羅漢,,城隍爺注生娘娘,,山神、土地公等典型神佛合一,,有此一說“龍山寺是眾神的集今所”表示供奉神佛很多,。
每到民俗節(jié)慶都有盛大花燈,、廟今引未洶涌人潮,龍山寺儼然成為一座觀光廟宇,。周邊的常規(guī)風味市街,,具有民俗氣息。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fā)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huán)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于當時平埔族人系以獨木舟自澹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早年漢人前來臺北部墾植,乃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huán)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xiāng)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時日一久,,為求心靈更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三邑人士乃合資興建龍山寺,,并恭請家鄉(xiāng)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xiāng)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系,,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zhàn)爭發(fā)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實已非僅止于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耳,。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馀坪,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計由前殿,、正殿,、后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屋頂采歇山單檐式,,各自獨立,三川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臺灣僅見,,正面墻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溷合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并加以中國吉祥圖桉裝飾,美不勝收,,龍虎廳各三開間,,表現石凋雕琢各種藝術,舉凡線凋,、透凋,、浮凋、陰凋,、淺浮凋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頂采歇山重檐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墻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筑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凋工精細富麗堂皇,,后殿屋頂為歇山重檐,,兩翼為硬山單檐,屋嵴財子壽泥塑剪粘,,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之處,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檐,,左配有鐘樓,,右配有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屋頂采攢尖盔頂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獨特,。全寺屋頂嵴帶和飛檐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并列為外國觀光客來臺灣旅游三大勝地,民國七十四年(1985) 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跡,,近年為服務廣大信眾及觀光客,,除加強維護古跡外,并增設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施,,并辦理青少年獎助學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yī)學佛學講座,、心理輔導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
艋舺龍山寺每年定期舉辦節(jié)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歷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jié)、七月盂蘭盆勝會等,,民眾來到艋舺龍山寺除了欣賞臺灣寺廟建筑藝術之美,,亦可以感受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樂趣。
初建
艋舺龍山寺初建于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西元1738年),,至五年二月八日落成,。建寺的費用是由晉江、惠安與南安等所謂三邑人所捐獻,。后又有泉郊武榮的貿易商人出資增建后殿,,供奉天后、五文昌及關帝,。乾隆時期龍山寺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與后殿的三殿式格局。
第一次重修
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六月五日,,龍山寺建筑毀于一場地震,,三邑人于是倡議捐獻資金以重建,經幾個月籌款,,同年十月十八日開工重建,。這是艋舺龍山寺第二次的大修建,它的形式為清代中期臺灣較大寺廟常采用的院落型三殿式格局,。
第二次重修
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八月二十日又遭到臺風肆虐,,山墻略有崩損,復于同年再度整修,。
第三次重修
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即民國八年)時,棟梁皆遭蟲蝕之害,,而且壁柱丹青剝落,,情況十分危岌,地方有力人士遂又倡議修建,。經過籌募款項之后,,于西元1920年元月十八日正式動工,至四年后的三月十二日落成,。
光復后重修
正殿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不幸中了盟機所投下的燃燒彈,,全都毀損,,直到1954年才重建,四十六年完成,。
重修
后殿文昌廳在1982年因回祿重建,,1983年十二月完成,關帝廳,、媽祖廳因受霉菌腐蝕及白蟻蛀蝕,在1997年十二月重修,,1999年六月卅日完成,。龍山寺從清乾隆三年初創(chuàng)以后,經過了嘉慶年大修,、同治年小修,、日據大正年間的大改修,以及臺灣光復后的數度修筑,。當然其間還有數十次的小修理,,例如屋嵴的裝飾,梁架彩繪,、鐘鼓樓換屋頂及后殿文昌祠因祝融之災而重建,。參觀龍山寺時,如果很仔細的觀察,,將會發(fā)覺這是座既宏偉又精美的寺廟,,到處都仍保有歷次修建的遺留物。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俗稱“觀音媽”,,以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薩,關懷一切眾生悲慘的聲音,,故又稱“觀世音”,,簡稱“觀音”,據傳能化身三十二種形象,,造型特征通常是寶冠上飾坐佛,,手持凈水瓶或蓮花,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神像是由泉州晉江安海龍山寺恭請來臺,,二次大戰(zhàn)期間,,正殿遭炮彈擊中,殿堂全毀,,唯有此尊神像安然屹立于蓮花座上,,信徒皆稱“佛祖顯靈”更加虔敬崇拜信仰。
文殊菩薩
為我國佛教四菩薩之一,,是佛門中最博學廣聞,、多才善辯,象征智慧銳利與威勐的菩薩,地位僅次于釋迦牟尼佛,,為其左脅侍,,尊號為“大智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次于文殊菩薩,,代表德行,尊號為“大行普賢”,,為釋迦牟尼佛右脅侍,。
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據傳十八羅漢是我國歷代對“佛法”深有研究的和尚高超武藝,拳法出神入化,,云游天下,,本著慈悲胸懷,行俠仗義,,死后為眾人奉祀于觀世音菩薩兩旁,。
韋馱護法
又名韋天將軍,高大威武,,手持金剛杵,,面如童子,心地善良,,佛寺中尊之為“韋馱菩薩”,,亦是佛教中的護法神。
伽藍護法
伽藍者,,即佛寺,,為守護佛寺之神,形貌威勐,,手持斧,,為佛教中的護法神,中國蜀漢時義臣關羽死后亦為后人尊稱“伽藍尊王”,、“護法爺”,。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乃系主文運之神明,本名張亞子,,四川梓潼縣人,,廣宣道教教義,對蜀國文教貢獻良多,,歿后祀文廟尊為“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俗諺“孔子但把教育揚,,魁星拈筆點雙魁,,文昌留眼送祿來”,,“文昌帝君”能讓士子名利福祿齊備。
大魁星君
又稱“魁星爺”,,“魁”乃北斗七星之首也,,而殿試高中亦是大魁天下士,其扮相代表“仕祿加身,、獨占鰲頭”,,讀書人侍奉其為守護神,因魁星爺可庇護參加考試的士子榜上有名,。
紫陽夫子
即宋代大儒朱熹,,因曾設學于福建“紫陽書室”而得名,其整理四書五經奉為科舉考試范本,,故為一般書院奉為主神,以示不忘本之謂,。
馬 爺
據說是“文昌帝君”坐騎叫“祿馬”,,拜祀它為“祿馬神”,俗謂“祿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
池頭夫人
是看管血池之女神,亦是保護婦女生產平安之神,,據傳昔萬華有漳泉械斗之紛爭,,某日漳人進擊,洽為龍山寺池邊之孕婦發(fā)現而示警,,才得保全領域,,其因而被殺,泉州人感念其德,,而祀奉為池頭夫人,。
十二婆者
十二婆者又稱“十二婆姐”,分別掌管注生,、注胎,、監(jiān)生、抱送,、守胎,、轉生、護產,、注男女,、送子、安胎,、養(yǎng)生,、抱子等事務,,協助注生娘娘執(zhí)行任務。
水仙尊王
“水仙王”是海神,,亦是海王,,為航海業(yè)與貿易商所祭拜;以“大禹”為祭祀的主神,,配祀于水仙廟的四位是伍子胥,、屈原、李白,、王勃──歷史上皆與水有關的名人,。
城隍爺
城隍爺乃掌管善惡賞罰之神,屬于陰界之地方官,,主司因果報應之輪回,,導引人們行為之是非分辨,以嚇阻惡人為非作歹,,勸人積善,。
龍 爺
龍頭造型的龍爺,傳說是海龍王,,是船夫祭祀的海神,,也是農民祈雨的雨神。
福德正神
通稱“土地公”,,是管理土地的神,,他能使土地生長出作物,“有土斯有財”,,引申為財神,,農家、商人都十分崇信,,是所有神明中最親切,、可人的一尊。
關圣帝君
三國蜀漢人,,關羽字云長,,一生忠義勇武,集“仁,、義,、禮、智,、信”之大成者,,歷代君王均加以封號,祭祀并以“武圣”最高榮譽尊稱,,另關公亦因其敬信守義之精神,,且其生前精于理財,,擅長記帳。
三官大帝
籌為其發(fā)明,,故商業(yè)界人士奉祀為守護神,。 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即天官,、地官,、水官,掌管天地水界之事務,;天官一品系紫薇大帝,,管神界,賜人福,,堯帝至仁感天,,封為天官;地官二品系清虛大帝,,管凡界,,可赦人罪,舜帝開墾土地,,封為地官;水官三品為洞陰大帝,,管陰界,,可解人災厄,禹帝善于治水,,封為水官,,龍山寺三官大帝祭典在農歷十月十五日舉行,推算應是三官大帝之水官,。
華陀仙師
東漢三國,,通經、曉養(yǎng)性之術,,尤精于方藥,、針灸術,擅治諸難癥,,故尊奉“神醫(yī)”,,后代醫(yī)師與藥店均供奉之,祈盼能醫(yī)運亨通,、藥到病除,,為世人解除疑難雜癥。
地藏王菩薩
又稱幽冥教主,,據佛經記載,,其為釋迦滅后,、彌勒未生前眾生賴以救苦,地藏王為了救度六道輪回中受苦的眾生,,發(fā)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在唐朝永徽年間,,新羅國太子金喬覺帶著一只白犬(善聽),,到九華山出家修行,成道后下山,,巧遇閣老,,人稱閔公,平日好善樂施,,舍其子道明與地藏王菩薩為徒,,所以民間地藏王菩薩身旁尚奉侍閔公及道明和尚。民間另傳目蓮救母與其有關,,據說其總管十殿閻羅,,信徒極為普遍。補置龍山寺大士香田勒石碑記《晉江孝廉 陳淑均》 龍山寺肇自乾隆中間,。初辟榛萊,。地可十畝。好義者即而垣墉之,。樸之,。而塑觀音大士于座中。所以藉歲時之祭,。聯桑梓之恭也,。當時鳩建鉅工。僅晉南惠中人者,。以泉之販于澹,。唯三邑人往來較數。今則明禋幽格,。四郊矣,。然寺在沙麻古地。廣斥海濱,。則孟婆颶毋顛仆于風夷梁山震撼于地,。而榱析棟撓之無懼者。豈非以再造之功與創(chuàng)使者,。并赫赫在人耳目耶,。今海宇安謐。人和年豐,。入是門快睹莊嚴,。以為斯寺之勝也,。藩屯山。
捷運:
乘坐捷運板南線至龍山寺站,,1號口出,,沿西園路一段步行約5分鐘。
公交車:
1,、乘坐公交38,、38區(qū)、234,、265,、265區(qū)、673,、705公車至龍山寺(西園)站下車,,步行至廣州街路口。
2,、乘坐公交49,、201、527,、673公交至龍山寺(西園)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