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大通古鎮(zhèn)與安慶、蕪湖,、蚌埠并稱安徽“四大商埠”,。唐開元七年,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從大通登岸出家,,千年以后,這里留下了一座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和悅洲的鼎盛時期,顯露出“小上?!钡氖浪罪L情,,這里既有儺戲祈神祛鬼,又有萬筱樓嚴鳳英的字正腔圓,,戲院里和上海同步上映著無聲電影,,街頭上張?zhí)靶呛脑路菖疲⌒『蛺傊奚暇褂兴募覉箴^,。粉墻黛瓦的徽式建筑鋪滿三條長街和十三條巷,。寬敞的店面,紫石鋪就的街道,,帶有美人靠的臨江吊腳樓,,連同樓上木刻的朵朵蓮花都透著幾分水氣,十三條巷子都有一個帶水字旁的名字,,昭示著大通因水而興的歷史,。其鼎盛時期,彈丸之地的江心洲上人口達十萬之眾,,各種作坊,、商行林立,銀樓遍布,,八大商會爭強斗富,。洲上建有兩家火力電發(fā)廠,僅旅館客棧就達一百多家,;大通每年要向國家交納厘金稅一億一千多萬銀元,,文化融合常常從宗教的傳播開始,,小小的大通既有佛教和道教,也有天主教和基督教,。
位于大通青通河畔的神椅山下,,初名相水寺,亦名普濟寺,,始建于明代中期,,清順治七年(1650年)被順治皇帝封為“九華山頭天門”。相傳唐開元年間,,新羅國(今韓國)王子金喬覺奔波萬里,,不辭辛苦渡海而來,在尋找了大半個中國之后,,后終于從大通上了九華山,,悟道修煉多年,終成地藏菩薩,。據(jù)傳,,在金喬覺途徑神椅山落腳休息時,他曾在此搭建茅蓬弘法布道一年,。至明代時,,有九華僧人為追慕、感念金喬覺的大通之緣,,特來大通建了這座“大士閣”寺廟,。此后,十方僧俗朝禮九華山必經此地,,故其香火十分興旺,。清光緒二十六年所修《九華山志》中,收有清代僧人手繪的“九華山東南第一天臺勝景全圖”,,“大士閣”在其中被列為九華第一景,,大通因此成為九華佛教圣地迎接長江下游江浙滬及東南亞信徒與長江上游湘鄂贛僧眾香客的重要驛站。
全長2560米,,現(xiàn)存約1790米,,是和悅洲最鼎盛時期“三街十三巷”中留存至今格局最全、風貌較好的街巷,。坐落在大通鎮(zhèn)對江的和悅洲上,。和悅洲呈圓形,四面環(huán)水,,似荷葉漂浮在水面,,故原名荷葉洲。后因清廷水師提督彭玉麟來洲檢閱水師時,發(fā)現(xiàn)洲上的一些生意人經常因為斤斤計較喜歡爭吵,,故將“荷葉洲”改為諧音的“和悅洲”,,意在生意人要和顏悅色迎客商。自明清時代至二十世紀30年代,,和悅街集市發(fā)展極為鼎盛,,全街有三街十三巷,綻放出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景象,。
瀾溪老街,,位于長江南岸江畔,始建于元末明初,,歷經多次戰(zhàn)火毀滅與復建,現(xiàn)尚存一條長780余米,、寬7~15米,、鋪著四方形淺紅麻石街面,臨街多是小瓦屋面青磚黛瓦馬頭墻的門面房,,呈現(xiàn)徽派建筑特色,。不喜奢華、浮夸的古人當初建設如此寬闊的街道,,可以想象當時商貿活動多么繁華,。此街有著典型皖南傳統(tǒng)商業(yè)街市的特點,獨具三大特色:安徽中南部近100多年來各個時代不同特色建筑群的自然展示街,;世界所有古城鎮(zhèn)中少見的寬闊老街(窄處也達7米以上),;整個古街平鋪罕見的四方石(非長條石)。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建筑10余萬平方米,,呈現(xiàn)著原居民生活的延續(xù),,是仍“活著的歷史文化街區(qū)”。現(xiàn)存沿街店鋪多為清代中后期及民國以后建筑,,街面鋪石系明代鋪就,,其間經多次翻修,至今保存完好,。
位于長龍山西瓜頂(今大通幼兒園旁),,由西班牙神父解佩義所建。始建于1871年,,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建成竣工,。教堂占地14畝,隸屬蕪湖洋碼頭天主教堂管轄,,共建有鐘樓,、教堂、圣母院等11幢建筑物,共有工作人員10人,,其中外籍3人(1男2女),、中國7人(4男3女),設有診所,、學校各1所,。民國27年(1938年)5月底,教堂被日軍占為兵營,。教堂人員逃至青陽,。
位于瀾溪老街后巷,開鑿于清嘉慶年間,,距今約200年,。井口上面砌著青石鑿成外方內圓的鏤空大石井圈一塊,井圈西側石壁上刻有“龍泉井”,、“嘉慶丁丑年”(即1817年),、“佘以雨開”等字樣,該井井深約5米,,常年水深距井口2米,,井口內直徑約0.4米,水質清涼,,且特大干旱年井水也不干涸,,現(xiàn)仍可使用。
祠堂湖面積1200畝,,有閘與青通河相通,,湖水碧波蕩漾,湖中半島景色秀麗,。湖邊瀾溪古橋,,系明初大通名門望族佘家出資修建,至今已600余年,。因橋旁原是青通河上繁華的古渡口,,故稱“老橋口”。祠堂河古閘建于康熙中期,,現(xiàn)已300多年,。佘氏宗祠建于明初,有“祠前西水向東流,,佘家世代出諸侯”之說,。因清初縣令受佘氏后人侮辱,改了河流向,,佘家認為風水被破,,遂出資修建閘口以期挽回影響,。
位于大通鎮(zhèn)北五華里,以形似得名,,與南京燕子磯,、武漢城陵磯、馬鞍山采石磯并稱“長江四磯”,。嘉靖《銅陵縣志》載,,南宋詩人陸游曾逆流入蜀,阻風于此,。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與軍師劉伯溫也曾避難于羊山磯塔下,,并在羊山磯頂?shù)拇u塔上寫下“不波亭”三個大字。
大關口位于大通和悅洲,,清末爆發(fā)的大通自立軍起義指揮部即設在此,,遺址現(xiàn)存。1900年,,唐才常等人以長江中下游會黨分子為基礎,,創(chuàng)建自立軍,任命秦力山,、吳祿貞等為大通前軍統(tǒng)領。8月8日,,秦力山率自立軍數(shù)百人舉行宰牲祭旗儀式,,宣布起義。大通自立軍起義,,與孫中山先生相繼發(fā)動并領導的惠州起義,、廣州起義遙相呼應,拉開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序幕,,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是銅陵歷史上光輝的一頁。
市區(qū)內乘坐9路到大通鎮(zhèn)站,。
淮河大道南段→銅都大道南段→光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