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qū)轄鎮(zhèn)。位于區(qū)境中部,,距天安門24千米,,距首都機場20千米。2006年末,,人口5.55萬人,。轄57個行政村。鎮(zhèn)政府駐張家灣村東,。京津公路,、張廊公路,、京秦鐵路支線過境,。
張家灣鎮(zhèn)位于北京市通州區(qū)東南,緊鄰通州城區(qū),,距離天安門24公里,,北距首都國際機場20公里,鎮(zhèn)域面積105.8平方公里,,下轄57個行政村,。糧食作物36506畝,,經(jīng)濟作物1837畝,苗圃5343畝,。全鎮(zhèn)有工業(yè),、企業(yè)800家,其中工業(yè)625家,,建筑業(yè)68家,,其它行業(yè)107家。
全年稅收3.2億元,,其中國稅17994萬元,,地稅14593萬元,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8181元,。全鎮(zhèn)總戶數(shù)20120戶,,總人口50782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44828人,,非農(nóng)業(yè)人口5954人,,全年出生275人,出生率5‰,。
張家灣古城建于明代,,明清時城內(nèi)商號林立,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通運橋坐落在張家灣古城墻邊,,
橫跨蕭太后河,憑欄望,,橋北城樓肆市,,橋南人家煙火。張家灣古城墻遺址,、通運橋同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通運橋,因橫跨蕭大后河上,,又俗稱蕭太后橋,,原為木橋,明神宗時建石橋,。萬歷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
成,,名“通運”,清咸豐元年(1851)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1959年7月已立為通州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佑民觀即在張家灣鎮(zhèn)里二泗村西,,運河南岸,,為道家觀院,,俗名也稱天妃廟,是圣母娘娘道場,。明清兩朝是名
符其實的京東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觀場。
明嘉靖十四年(1535)道長周從善奏請賜觀額曰:“佑民觀”沿稱至今,,但民俗仍稱里兒泗廟,。觀占高地十余畝,坐南朝北,,觀前即運漕之大運河,,觀內(nèi)祭奉金花圣母銅像,俗稱娘娘廟,。
清順治皇帝于順治八年(1651)慕名而來,,親到觀中上香求子,賞銀五百兩,,又經(jīng)通州紳士田文孝募捐三百兩,,用以修繕和香火之資,后經(jīng)乾隆,、光緒,、民國等多次維修補建。
蕭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因遼蕭太后主持開挖而得名,,始于統(tǒng)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為國都以來
最早的漕運河,,最初是為運送軍糧所用,,后成為皇家漕運的重要航道。它比元代漕運的壩河早280多年,,比元明清漕運的通惠河早300多年,,而今依然是北京東部的主要河流之一。
通州區(qū)張家灣清真寺,,位于張家灣鎮(zhèn)西街,。中軸線上主體建筑禮拜殿,勾連搭四卷,,硬山簡瓦,,規(guī)模較大。
一三兩卷為箍頭脊,,二卷為調大脊,,大吻壯觀,小獸玲瓏,;第四卷明間為窯殿,,四角攢尖,綠琉璃寶頂高聳 天空,,次間則為卷棚頂,,別具一格。博古彩畫精美,,西頭磚雕別致,,嵌山方圓木窗活潑,井口天花鮮艷整潔.南北配殿與禮拜殿之間有海棠柱曲廊相連,。結構嚴謹,,錯落有致。
這株古槐位于明代皇木廠的東南角外,。自明永樂四年(1406年)到嘉靖七年(1528年),,北京皇家建筑所用的珍貴木材沿大運河運到皇木廠儲存,管理皇木廠的官吏在木廠周圍種植槐樹,。經(jīng)過600多年的歷史變遷,,其他槐樹都已經(jīng)無存了,只剩下這株古槐,。
皇木廠村的村口,,放置著數(shù)塊巨大的石塊。這幾塊巨石可不是一般的石塊,,它們是竹葉紋石灰?guī)r石,,是千里迢迢從南方通過京杭大運河運抵京城的。1998年,,修筑京沈高速公路時,,在皇木廠村東南舊村處取土修筑路基時,從地下挖掘出土的,。據(jù)史料記載,,大運河古河道西岸是石廠舊址,明朝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的石料,,從南方運抵張家灣碼頭都存儲在那里,這些巨石就是石廠的舊存,。
葡萄大觀園是一個集世界各國名優(yōu)葡萄品種種植,、觀光采摘為一體的農(nóng)業(yè)觀光園,是北京市農(nóng)委和百萬市民郊區(qū)游組委會確定的定點果園和十佳觀光果園之一,。
城之內(nèi)外,,曾有古跡不少。如元時高麗寺(廣福寺)之鐵佛高近丈,明代鐵錨寺之鐵錨數(shù)眾多,,通運橋石獅精美,,清真寺槐柏蒼勁,曹雪芹家曾在城內(nèi)開設當鋪,,琉球學子病故也在城外立墓,。
如今,張家灣城之東墻西折北轉處,,遺跡尚存,,玉帶河擦墻而過,上跨二座單券石橋,,景致幽深,,三券平面蕭太后橋(通運橋)依然利用,勾連搭四卷禮拜殿仍在,,廣福寺石碑雖倒猶存,,而北運河則早于清嘉慶間東移。該古城遺址為北京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qū)張家灣鎮(zhèn)位于北京市東南,,緊鄰通州城區(qū),距離天安門24公里,,北距首都國際機場20公里,,鎮(zhèn)域面積105.8平方公里,下轄57個行政村,。糧食作物36506畝,,經(jīng)濟作物1837畝,苗圃5343畝,。全鎮(zhèn)有工業(yè),、企業(yè)800家,其中工業(yè)625家,,建筑業(yè)68家,,其它行業(yè)107家。
全年稅收3.2億元,,其中國稅17994萬元,,地稅14593萬元,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8181元,。全鎮(zhèn)總戶數(shù)20120戶,,總人口50782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44828人,,非農(nóng)業(yè)人口5954人,,全年出生275人,,出生率5‰。組成的創(chuàng)衛(wèi)專家組的檢查驗收,,成功晉升市級衛(wèi)生達標鎮(zhèn),,為更好的實現(xiàn)全鎮(zhèn)健康快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環(huán)境基礎。
1958年設張家灣公社,、牛堡屯公社,,1983年改張家灣鄉(xiāng),、牛堡屯鄉(xiāng),,1990年改張家灣鎮(zhèn)、牛堡屯鎮(zhèn),。1996年,,張家灣鎮(zhèn)面積51.6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姚辛莊,、里二泗、燒酒巷,、上店,、賈各莊、東定福莊,、西定福莊,、梁各莊、張辛莊,、張灣村,、張灣鎮(zhèn)、大高力莊,、施園,、小莊、寬街,、立禪庵,、皇木廠、土橋,、上馬頭,、南許場、北許場,、棗林莊,、大辛莊、何各莊,、瓜廠,、牌樓營,、齊善莊、南姚元,、馬營29個行政村,;牛堡屯鎮(zhèn)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轄前街,、中街、后街,、后坨,、小耕垡、前南關,、后南關,、北儀閣、前青山,、后青山,、蒼上、王各莊,、東永屯,、西永屯、小北關,、大北關,、垡頭、三間房,、北大化,、南大化、柳營,、十里莊,、蒼頭、陸辛莊,、南火垡,、坨堤、高營,、樣田28個行政村,。
2001年末,撤銷牛堡屯鎮(zhèn),,并入張家灣鎮(zhèn),。2002年末,面積101.45平方千米,,人口5.42萬人,,轄張灣,、張灣鎮(zhèn)、施元,、前街,、中街、后街,、寬街,、立禪庵、小莊,、張辛莊,、姚辛莊、大辛莊,、陸辛莊,、棗林莊,、大高力莊,、東定福莊、西定福莊,、梁各莊,、賈各莊、何各莊,、王各莊,、南許場、北許場,、皇木場,、瓜場、土橋,、上馬頭,、里二泗、燒酒巷,、上店,、南姚園、齊善莊,、牌樓營,、馬營、后坨,、小耕垡,、南火垡、前南關,、后南關,、北儀閣,、前青山、后青山,、蒼上,、東永和屯、西永和屯,、小北關,、大北關、垡頭,、三間房,、南大化、北大化,、蒼頭,、十里莊、柳營,、坨堤,、高營、樣田57個行政村,。
秦漢時期,,潞河(今北運河)自今張家灣東折流,形成近乎直角彎,,兼之渾河(今永定河)東支西來匯此,,使此處灣流寬闊而深,又兩岸土質堅硬,,故為天然良好河港,。遼建陪都于薊城(今北京宣武區(qū)一帶)長南京,,調運遼東糧餉,于統(tǒng)和晚期自南京向東開鑿一條運河,因蕭太后主持此事而名之為蕭太后運糧河,,其河口即在此處港灣,,海船至此,,易小船駁運,,此灣成為朝廷漕運碼頭。
元世祖立首都于薊城稱大都,,糧用依賴江南,。至元二十二年(1285),萬戶侯張瑄首次指揮海般運輸漕糧自渤海溯海河而駛,,再沿潞河(時稱白河)逆般至此灣,,于此調用大車陸運至大都城,此處二作碼頭,,直至清嘉慶七年(1802)潞河(北運河)改道止,,形成巨大村落,,因張瑄督海運至此而名張家灣,作大運河北端碼頭達七百余年,。
今張家灣以蕭太后河為界分為二行政村,,北部有城稱張家灣村,南部有市稱張家灣鎮(zhèn),,古跡尚余不少,。張家灣村南口兩側有張家灣城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為保衛(wèi)北京,、保護運河而創(chuàng)建,,今僅余南垣殘段,1995年被公布為北京文物保護單位,;又村南口蕭太后運糧河故道上,,有一座三券平面石橋,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由木橋改建,,兩側護欄望柱頭雕獅,,各具情態(tài),欄板內(nèi)外浮雕寶瓶,,為北京地區(qū)獨見,;南口內(nèi)十里街西側有花枝巷,其中部南側曾有曹雪芹家當鋪,,今當鋪門市臺基尚存;花枝巷西部北側有小花枝巷,,曹雪芹家染坊曾設在巷口西側,,一口曹家井尚在;村中西側元代建有廣福寺(今小學校處),,寺中鐵佛數(shù)尊明初被徐達所率討元軍拉倒棄于寺前塘中,,后塘淤為平地,鐵佛尚埋原處(今小學操場),。
村東有元郭守敬所開通惠河故道(今名玉帶河),,河上尚保存明代所建兩座獨券石橋,一名東門橋,,在原城東門外,,一稱虹橋,在原城東便門外,;村西南有大片葦塘,,是大運河北端碼頭——客船碼頭遺跡;張家灣鎮(zhèn)十里街東側,,曾有曹雪芹家所開鹽店,,尚有幾間舊房遺存,。
鎮(zhèn)之十字街西南側有小關帝廟一座,俗稱蘆廟,。因布局平面形似葫蘆故名,,《紅樓夢》第一回中所寫葫蘆廟之生活源泉即此;鎮(zhèn)西口南側有清真寺一座,,明建清修,,禮拜殿勾連搭四券,圓形嵌山窗六處,,其窗欞木制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義,、禮、智,、信,、孝”六字,為世界獨有,,年久失修朽爛,,今重修時未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