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有二源。東源稱東遼河,,西源稱西遼河,,兩源在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與西源匯合,始稱遼河,。
一般以西遼河為正源,,而西遼河又有兩源,南源老哈河,,北源西拉木倫河,。兩源于翁牛特旗與奈曼旗交界處會合,為西遼河干流,,自西南向東北向,,流經河北省的平泉縣,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寧城縣,、翁牛特旗,、奈曼旗、開魯縣,,在內蒙古的通遼市,、吉林省雙遼市,至科爾沁左翼中旗白音他拉納右側支流教來河繼續(xù)東流,,小瓦房匯入北來的烏力吉木倫河后轉為東北-西南向,,進入遼寧省,到昌圖縣匯合東遼河。
東源東遼河,,出吉林省東南部吉林哈達嶺西北麓,,北流經遼源市,穿行二龍山水庫,,在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與西源西遼河匯合,。
西遼河與東遼河,流至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福德店水文站上游匯入左側支流東遼河后始稱遼河(干流),。
遼河干流繼續(xù)南流,,經昌圖縣、康平縣,、法庫縣,、開原市、鐵嶺市,、沈陽市,、新民縣、遼中縣,、臺安縣,、盤錦市、盤山縣,、大洼且等縣市,,分別納入左側支流招蘇臺河、清河,、柴河,、泛河和右側的秀水河、養(yǎng)息牧河,、柳河等支流后,,曾在盤山縣六間房水文站附近分成兩股,。
一股西行稱,,經臺安縣,盤錦市雙臺子區(qū),,在盤山縣納繞陽河后入渤海,。舊稱此段為雙臺子河,實際為遼河真正的入???。另一股南行,稱外遼河,,在三岔河水文站與渾河,、太子河匯合后稱大遼河,穿過大洼縣、大石橋市,于營口市的老邊區(qū)入渤海。自1958年外遼河于六間房截斷后,,渾,、太兩河匯成大遼河成為獨立水系。
遼河流域總面積21.9萬平方公里,,河長1390公里。根據(jù)河口控制站1956~1979年資料推算,遼河多年平均流量約4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2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2098萬噸,。干流自然落差1200米,。
遼河上游分西遼河和東遼河,東西遼河于昌圖縣的福德店匯合后稱遼河,。1958年前,,遼河流至盤山縣沙嶺鎮(zhèn)六間房村處出現(xiàn)分流,一支經現(xiàn)在的大洼縣,、大石橋市流入渤海,;一支穿越現(xiàn)在的盤錦市雙臺子區(qū)流入渤海。
1958年,,為使遼河,、渾河、太子河洪水順暢入海,,解決營口港淤積及三岔河地區(qū)排澇問題,,省政府在盤錦市盤山縣與鞍山市臺安縣交界處的六間房村附近,建設永久性堤防工程將外遼河堵截,。至此,,遼河下游盤錦段成為遼河唯一入海通道。但由于舊有的習慣稱謂,,河流名稱并沒有及時更正,,渾河、太子河入海河道稱大遼河,,而真正作為遼河的入海河道卻稱雙臺子河,。2011年,遼寧省政府將遼河下游盤錦境內河段名稱由雙臺子河更名為遼河,。
遼寧多年平均流量179.0立方米/秒,。平均徑流量95.27億立方米。徑流深58毫米,。鐵嶺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3.60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2098萬噸,。干流自然落差120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0.94萬千瓦,??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1.77萬千瓦。裝機容量0.67萬千瓦,。流域地勢,,東北部高,西部低,,海拔高程2~2039米,。河道彎曲,呈不規(guī)則河型,,水系發(fā)育,,大小支流70余條,中下游河道寬淺,,河道寬1000~2000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河床質為沙壤土,。洪水期易遭災害。年結冰期約4個月,。三江口以下可通航,。主要支流有繞陽河、柳河,、養(yǎng)息牧河,、秀水河等。
老哈河,,是西遼河上源,,古代稱之為烏候秦水,蒙古語稱之為“老哈木倫”,,“老哈”來自于契丹語,,是“鐵”的意思。發(fā)源于河北省七老圖山脈海拔1490米的光頭山,,向東北流入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境內,,于翁牛特旗與奈曼旗交界處,與自西向東流的西拉木倫河匯合后成為西遼河,。老哈河長約425公里,流域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黑里河,、坤頭河,、英金河、羊腸河,、崩河,、飲馬河等河流。干流上游河谷狹窄,,兩岸山地聳峙,,河水奔流于谷底,水流湍急,。中游河水逐漸進入黃土丘陵區(qū),,因農業(yè)開發(fā)較早,植被覆蓋率低,,導致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在這一流域,兩岸有許多支流匯入,,水量猛增,,河水在丘陵間前進,河道異常彎曲,,使得河床經常擺動,。自烏墩套海以下的下游,河流注入沖積平原,,沒有支流匯入,,河床落差很小,河水流速減緩,,使河水攜帶的上,、中游泥沙淤積于此,抬高了河床,,不利于河道的穩(wěn)定,。老哈河流域人類文明歷史悠久,創(chuàng)造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就曾生活在老哈河河畔,。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國的陪都——中京,,也于河畔迎接過許多個日出日落。
響水瀑布,,位于敖漢旗與翁牛特旗交界處的老哈河上,,分成三級下落,三次巨響,,兩岸山壁回音,,響聲如雷,數(shù)里外可聞,,引得當年巡視到此的乾隆皇帝,,豪興大發(fā),,賜此瀑布名“玉瀑”,并做詩一首刻于崖上,,至今仍清晰可見,。
西拉木倫河,為西遼河北源,,蒙古語意為“黃色的河”,,歷史上曾稱之為饒樂水、潢水,、吐護真水,、遼水、大潦水,、巨流河等名稱,。《呂氏春秋》,、《淮南子》把它列為“中國六大川”之一,,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對它有過記載。發(fā)源于大興安嶺山地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大紅山北麓海拔1420米的白槽溝,,流經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林西縣,、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于翁牛特旗與奈曼旗交界處與老哈河匯合成為西遼河,。河長約380公里,,流域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百岔河,、碧流河,、莎冷河、葦塘河,、查干木倫河,、少冷河等。西拉木倫河的總落差達1134米,,且集中在上,、中游地區(qū),加上兩岸群山環(huán)抱,,水能資源豐富,,但其中、下游流經翁牛特草原,、巴林草原和西遼河沖積平原,,河水含沙量大,,洪水期,、枯水期水量變化顯著,,容易發(fā)生水旱災害。西拉木倫河以其河水鋪哺育了其流域內的各族人民,,赫赫有名的契丹族就發(fā)祥于這一流域,,他們建立的大遼國的國都臨潢府就在西拉木倫河河畔,臨潢府就是因為城市臨近當時的“潢河”而得名,。西拉木倫河干流自碧流河河口以上的上游穿流于深山巨谷之中,,兩岸山峰聳立險陡,河道彎曲,,落差較大,,水流湍急,碧流河河口自少冷河的中游,,河谷漸趨開闊,,河道漸淺、漸寬,、漸直,,落差漸小,流速漸緩,,而自少冷河河口以下的下游,,河流注入沖積平原區(qū),河道更淺,,水流更緩,,水面寬處可達1000米。
少冷河,,西拉木倫河支流全長約204公里,,發(fā)源于翁牛特旗西部三岔襠山東麓。蒙古語原名為“純都布高勒”,,意思是“水流深陷處之河”,,漢語原名為響水河,皆因其一處河床沉陷,,形成飛瀑,,響聲如雷而得名。
渾河,,在漢唐以前稱遼水,、小遼水,遼代以后稱渾河,,因水流湍急,,水色混濁而得名,,是遼寧省的主要河流之一,也是遼寧省的精華地區(qū),,流域內有沈陽,、撫順等著名大城市。渾河上源又名納嚕水,,或稱紅河,,沈陽市附近河段又名沈水,下游蒲河匯入后又稱蛤蜊河,。渾河發(fā)源于撫順市清原縣灣甸子鎮(zhèn)長白山支脈的滾馬嶺西側,。源頭區(qū)山高林密,水清見底,。渾河流經清原,、新賓、撫順,、沈陽,、遼中、遼陽,、海城,、臺安等市縣。在三岔河與太子河匯流入大遼河,。全長415公里,,流域面積1.15萬平方公里。山丘區(qū)占總流域面積的65%,,平原占35%,。主要支流右岸有英額河、章黨河,、萬泉河,、細河和蒲河等;左岸有蘇子河,、薩爾滸河,、社河、東洲河,、古城子河,、拉古河、白塔堡河等,,一般支流多集中在沈陽以上的中上游河段,,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1條。而以東洲河、古城子河,、章黨河和蒲河等支流較大,。
太子河,漢朝以前稱“衍水”,,遼,、金時代又稱“梁水”或“大梁水”、“東梁水”,,明代稱“代子河”或“太資河”,,相傳戰(zhàn)國時燕太子丹逃匿與此河而得名,。太子河是遼寧省南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流域內工農業(yè)比較發(fā)達。境內有本溪市,、鞍山市和遼陽市等大城市,。太子河上游分南北兩支,以北支為最長,,發(fā)源于新賓縣平頂山鄉(xiāng)紅石粒子,,向西流經平頂山、葦子峪,、二道河子等村,;南支發(fā)源于本溪東營坊鄉(xiāng)羊湖溝草帽頂子山麓,向西北流經堿廠,、南甸子和北甸子等村鎮(zhèn),,南北兩支在本溪縣下崴子匯合后始稱太子河干流。匯流后的太子河流經本溪縣,、本溪市區(qū),、燈塔縣、遼陽市,、鞍山市和海城縣,,在三岔河附近與渾河匯合,河流全場413公里,,流域面積1.39萬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區(qū)面積占74%。太子河大小支流較多,,較大的支流有細河,、蘭河、湯河,、北沙河,、柳壕河、南沙河、運糧河,、楊柳河和海城河等,。
大遼河,系指渾河,、太子河合流后由三岔河至營口入??诘暮佣巍?958年前大遼河是遼河干流下游的入海水道,,1958年春在外遼河上口進行堵截后,,僅宣泄渾河、太子河水,,從此,,大遼河單獨作為渾河、太子河的入海水道,。河道全場94公里,,流域面積1926平方公里。大遼河地處遼河下游沖積平原,,兩岸土質為壤土和亞粘土沉積,,地勢平坦,河道蜿蜒曲折多變,,屬彎曲形河道,。遇洪水沖刷易造成塌岸,遇特大洪水,,河流常發(fā)生改道,。歷史上大遼河有多處自然裁彎的河段,所以舊河道和河汊較多,,1888年洪水前,,大遼河本與營口縣賞軍臺村東向南流,洪水后改道到賞軍臺村西,,原河道淤塞逐漸墾為農田,。1958年外遼河堵截后,遼河泥沙不再輸入,,河道泄洪斷面所增大,,主槽泄洪能力達1000~2500立方米每秒。全河為感潮河段,,大潮可上溯至三岔河以上,。整個大遼河的流向是向西南,有三岔河經下坎子,、石佛,、賞軍臺,、田莊臺、水源,、至榮興農場附近,,流向折向東南,經鴨島進入營口市,。大遼河的支流,,左岸僅有一級支流勞動和一條,右岸有一級支流南河沿排水總干,、新開河,、外遼河等3條。
西遼河,,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在海流圖相匯后稱西遼河,,又稱西遼河干流。在歷史文獻中曾與西拉木倫河合稱潢水,、遼水或大遼河,。西遼河,從海流圖起,,流經開魯、通遼,、鄭家屯至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附近與東遼河匯合止,,全長403公里,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2500,,落差186米。其中上中段大部分在內蒙古哲里木盟境內,。河流整個流向是由西向東,,沿河兩岸地勢平坦,廣泛分布著山丘草原和黃土丘陵地貌,,氣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不良,,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較大。由于在大地構造上西遼河是出于松遼凹陷的下降區(qū),,自第四紀以來,,因長期的下沉,加之河流的搬運,,堆積了很厚的沉積層,。西遼河最大的特點是主流擺動不定,流向多變,主流來回滾動,。
東遼河,,是遼河干流上游地區(qū)東側的大支流,發(fā)源于吉林省東遼縣的薩哈陵五座廟福安屯附近,,源區(qū)的海拔高程360米,。自河源向西,河流穿過深谷,,經楊木咀子轉向西北流,,再經二龍山穿越中長鐵路河流逐漸流入平原。過城子尚河道流向逐漸轉西南,,并在此形成一弓形彎曲,,過三江口河道向南瀉而下,最終在遼寧省昌圖縣的福德店與西遼河匯合,。東遼河流經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一同縣,、懷德縣,、梨樹縣、長嶺縣,、雙遼縣和遼寧省西豐,、昌圖、康平等縣以及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包括1市10旗縣的全部和部分土地,。干流全長360公里,其中在吉林省的河長占總河長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流域面積1.15萬平方公里,。東遼河流域匯合的支流較多,大小支流共有88條,,其中較大支流有23條(一級支流16條,,二級支流7條)以卡倫河和小遼河為最大。
秀水河,,是遼河干流水系的河流,主經流經遼寧省,,在新民市匯入遼河,。它發(fā)源于遼寧省康平縣西南部,,縱貫法庫縣西部地區(qū),,秀水河兩岸的人們世代生息繁衍,,影響并改造著這里的環(huán)境,。
繞陽河,源于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察哈爾山,,往東南流經新民,、黑山、遼中,、臺安等縣,,在高升鎮(zhèn)后屯入盤山縣境,經大荒,、胡家,、太平,、新生,、羊圈子,、東郭匯入遼河(雙臺子河),。繞陽河河長290公里。盤錦市境內流域面積868平方公里,,河段長71公里,。
招蘇臺河,發(fā)源于吉林省梨樹縣,,流經四平,、昌圖曲家店,,從兩家子農場南北橫穿而過,在通江口匯入遼河干流,。
養(yǎng)息牧河,,屬于遼河西岸支流。位于遼寧省北部,。有五條支流均發(fā)源于彰武縣境內,。按頭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地河,、小地河自東向西排列,。頭,、二,、三道河在二道河子鄉(xiāng)匯流后,繼續(xù)南流,至向家街村西南有地河和小地河相繼來匯,,然后東南流經養(yǎng)息牧門入新民市匯入遼河,。
柴河,發(fā)源于撫順市清原縣英額門鄉(xiāng)轉向湖老虎頂子西南,,全長131.7公里,流域總面積1432.84平方公里,流經開原、鐵嶺、銀州3個縣(市)區(qū)的8個鄉(xiāng)鎮(zhèn),52個行政村,,于銀州區(qū)雙安橋北匯入遼河,,沿岸人口約9.77萬人,。
烏力吉木倫河,,是西遼河水系支流,蒙古語意為吉祥的河,,歷史上稱之為長狼河,。發(fā)源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北部的巴彥烏蘭峰,于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境內與自西流來的新開河匯入西遼河,。河流長598公里,,流域面積約3.34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烏蘭大壩河,、浩爾吐河,、沙里河、歐木倫河,、黑木倫等,,以及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扎魯特旗匯入的白音巨流河、勝利河,、烏魯格奇河,、都其營子河等支流組成。干流巴奇摟子以上與歐木倫河,、黑木倫河等主要支流的上游,、中游,大部分處于山區(qū),、丘陵區(qū)內,,溝谷密布,產涇流條件好,,是烏力吉木倫河流域的主要產流區(qū),。巴奇摟子以下,河流流向成直角由南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流入沙質主體的平原,,河床變淺,,河谷變寬,落差減小,,基本無支流匯入,。扎魯特旗梅林廟以下,1985年洪水沖寬水渠形成了一條新的東北向的新河道,,被稱為北河,北河長約260公里,,是一條弧形河流,,成為梅林廟以下烏力吉木倫河的主河道,而這一段的舊河道現(xiàn)已基本不過流,。
教來河,,是西遼河的一條支流,上源在昭烏達盟敖漢旗境內,,屬遼西山地向遼河沖積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區(qū),。流入哲盟以后,中游經過一段沙丘草甸區(qū),,下游進入遼河沖積平原,,在通遼縣境匯入西遼河干流。河道全長559公里,,總流域面積12863平方公里,。
柳河,是遼河流域中一條含沙多,、洪水泛濫頻繁的支流,,發(fā)源于通遼奈曼旗南部雙山子東坡,兩大支流即養(yǎng)畜牧河與厚很河匯流于庫倫旗三家子鎮(zhèn)烏蘭胡碩后稱為柳河,,柳河流經庫倫旗,、遼寧省阜新縣、彰武縣于新民縣城南匯入遼河,。全長271.6公里,,流域面積5791平方公里,其中通遼境內為3098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18億立方米,。
遼河流域總面積21.9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5.7%,,丘陵占23.5%,,平原占34.5%,沙丘占6.3%,。西部為大興安嶺,、七老圖山和努魯兒虎山,,高程500~1500米,東部為吉林哈達嶺,、龍崗山和千山,,高程500~2000米,流域地勢大體是自北向南,、自東西兩側向中間傾斜,,中下游形成遼河平原,高程200米以下,。
遼河流域大部分地區(qū)屬溫帶半濕潤半干旱的季風氣候,。根據(jù)1956~1979年資料統(tǒng)計,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26億立方米,。遼河年徑流的地區(qū)分布不均,,西遼河面積占全流域的64%,水量僅占21.6%,,下游沿海一帶面積占31%,,而水量占73%。遼河干流以東的太子河上游山地,,離黃海較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達900毫米左右。往西北因受長白山脈西南延續(xù)部分千山山脈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到本溪、撫順一帶年降水量為800毫米左右,,到沈陽,、鐵嶺一帶為700毫米左右,中部法庫,、新民和盤山一帶減少至600毫米左右,,多風沙的西遼河上游年降水量減少到350~400毫米??梢娺|河流域年降水量區(qū)域變率很大,,東部約為西部的2.5倍,比東北其它流域大得多,。從年降水量地區(qū)分布來看,,遼河流域的供水條件最差。
遼河流域氣溫的分布,,平原較高,,山地較低,年平均約在4~9℃間,,自南向北遞減,,每一緯度約差0.8℃,,全年氣溫1月份最低,平均在-9~-18℃間,,絕對最低溫度,,各地都在-30℃以下,7月份溫度最高,,平均在21~28℃之間,,絕對最高溫度在37~43℃之間。
遼河流域的暴雨主要由于西方或北方移來的冷空氣和東南方來的太平洋濕暖空氣交替作用產生,,暴雨占全年降水量比重很大,,暴雨在流域內分布與年降雨量一致,自東南向西北減少,。一次暴雨延續(xù)時間以3~4天較多,但較強集中降水歷時大多在6~12小時內,,有時則集中在12~18小時或18~24小時內,。
遼河流域的降雨多集中在7~8月,往往又集中在幾次暴雨中降落,,故遼河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產生,。冬季雖冷,但一般降雪不多,,融雪洪水很小,,且在融雪季節(jié)降水甚少。根據(jù)多年記載,,尚沒有因為融雪造成較大洪水災害的事例,。流域的洪水來源,在福德店以上,,在西遼河干流,、新開河、教來河下游及烏爾吉木倫河一帶的平原地區(qū)內,,絕大部分為風蝕砂土區(qū),,滲漏性大,降雨量也較少,,因此西遼河的洪水主要來源是老哈河及西拉木倫河,。同時由于兩河的洪水流經沙性大的平原地區(qū)后,至雙遼(鄭家屯)洪峰已減小很多,,故對福德店以下地區(qū)影響已不顯著,。鄭家屯以下地區(qū),遼河中游東側的面積占該地區(qū)面積的65.5%,,其中大部為山區(qū),,坡度大,,而且雨量多。西側地區(qū)大部為丘陵地帶,,雨量較少,,因此東側山區(qū)為該地區(qū)洪水的主要來源地區(qū),其中清河洪水對遼河干流的中游影響最大,。遼河流域內洪水頻繁,,平均每隔7~8年發(fā)生一次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發(fā)生一次,。近100年來遼河流域曾發(fā)生大洪澇災害50余次,其中1888,、1918,、1929、1930,、1935年以及建國以來的1949,、1951、1953,、1975,、1985、1986,、1994等年洪水較大,。西遼河地區(qū)幾乎每年都有旱災,特別是春旱很嚴重,。遼河干流右側干流的上中游地區(qū),,大面積旱災平均3~4年一次。而大遼河下游的洪水,,絕大部分來自渾河及太子河,。
遼河流域上游山丘區(qū),多為黃白土和風沙土,,水土流失嚴重,,植被差,覆蓋度30%以下,,是中國東北地區(qū)風沙干旱嚴重的地區(qū),。流域內含沙量以柳河為最大,其次為西遼河地區(qū)各河流,,福德店以下東側支流含沙量最少,。遼河西部老哈河上游和柳河上游,多年平均實測最大含沙量在300~700千克/立方米,,比東部含沙量大150倍以上,。鐵嶺斷面處遼河干流的平均含沙量為3.6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2098萬噸。
遼河流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為350~1000毫米,,年徑流量為89億立方米,山地多于平原,,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流域年降水量的65%集中于每年的4~9月。二龍山,、大伙房,、參窩連線以東流域,年徑流深150~400毫米,,占總徑流量的25%左右,;西遼河沙丘草原區(qū),年徑流深在50毫米以下,,僅占總徑流量的10%,。遼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強度大,、頻率高、集流快,,常使水位陡漲猛落,,造成下游地區(qū)洪澇。此外,,遼河的含沙量較高,,僅次于黃河、海河,,為中國第三位,,年輸沙量達2098萬噸。
據(jù)2000年統(tǒng)計,,遼河全流域有地,、市、盟20個,,總人口3404萬人,,耕地面積476萬公頃,國內生產總值3063億元,。是我國重要的鋼鐵,、機械、建材,、化工基地,,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業(yè)基地,。遼河中、下游地區(qū)是東北乃至全國工業(yè)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
遼河流域開發(fā)較晚,,水利工程很少,到1949年前,,全流域只有一座二龍山大型水庫,,一座三臺子中型水庫和柳河上游的鬧德海大型攔沙堰。在東遼河,、遼河干流和渾太河下游兩岸有斷面瘦小,、防洪能力很低的民堤;在東遼河二龍山水庫下游的梨樹和遼河干流下游的盤山,、營口一帶,,有少量的水田灌溉工程。由于流域內水利基礎薄弱,,歷史上水旱災害頻仍,。1886~1985年的100年間,流域內共發(fā)生洪澇災害50余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西遼河地區(qū)幾乎年年都有旱災,特別是春旱嚴重,,遼河干流右側支流的上中游地區(qū),,大面積的旱災平均3~4年一次。
截止到1989年,,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689座,,總庫容138.0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16座,,控制流域面積57289立方米,,占全流域面積的26.08%,總庫容109.97億立方米,,可以用于調洪的庫容為67.6億立方米,,這些大型水庫對控制和調節(jié)全流域各地區(qū)的洪水,對遼河流域的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大型水庫有紅山水庫(總庫容25.6億立方米),、二龍山水庫(17.62億立方米)、大伙房水庫(20.1億立方米),、莫力廟水庫(1.5億立方米),、他拉干水庫(1.35億立方米)、吐爾吉水庫(1.2億立方米)、孟家段水庫(1.2億立方米),、舍力虎水庫(1.18億立方米),、打虎石水庫(1.2億立方米);中型水庫69座,,總控制面積17493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7.57%,總庫容20.23億立方米,;小型水庫603座,,總庫容7.79億立方米。
截止1988年,,全流域堤防總長8108公里,,其中主要江河堤防4991公里,保護重要城鎮(zhèn)18座,,保護耕地144萬公頃,,保護人口937.0萬人。
到1980年,,流域已建5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22座,,總裝機容量12.08萬千瓦,占可開發(fā)量的48.8%,,年總發(fā)電量2.73億千瓦時,。水電站建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建設大型綜合利用樞紐的同時建設電站,,如大伙房水庫,、參窩、二龍山水庫,、清河水庫、湯河水庫等,。其中參窩水庫,,總庫容7.9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3.72萬千瓦,;觀音閣水庫,,總庫容21.68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95萬千瓦,。另一種是結合水利建設中小型水電站,,已建成的電站中,西遼河地區(qū)有7座,,東遼河地區(qū)1座,,遼河下游地區(qū)有14座。這些已建成的中,、小型水電站,,對地方的工,、農、牧業(yè)生產起著很大的作用,,促進了當?shù)亟洕l(fā)展,。
遼河流域是中國水資源貧乏地區(qū)之一,特別是中下游地區(qū),,水資源短缺更為嚴重,。遼河已建工程的供水能力已占水資源量的50%以上,中,、下游開發(fā)程度更高,。根據(jù)分析,一般年份供需可接近平衡,,遇枯水年或連續(xù)枯水年,,必須削減農業(yè)用水,才能維持工業(yè)生產,。有些工程如太子河的湯河水庫原以農業(yè)用水為主,,由于工業(yè)用水不斷增加,已不得不改為向工業(yè)供水為主,。流域內將出現(xiàn)嚴重缺水現(xiàn)象,。
在遼河流域規(guī)劃中根據(jù)不同水平年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預測,進行全流域水量供需平衡的結果,,1980,、1990和2000年全流域分別缺水9.544億、10.31億立方米和36.4億立方米,。東北諸河的缺水主要集中在遼河流域,,尤其是遼河中下游地區(qū)。解決的基本對策是:在各缺水區(qū)進一步采用開源和節(jié)流措施的同時,,應實現(xiàn)"北水南調工程",,即從嫩江和第二松花江調水到遼河,如果"北水南調工程"在滿足沿途用水要求后,,能供給遼河中下游地區(qū)34億立方米水量,,東北諸河2000年水資源供需關系可以達到基本平衡。
北水南調工程,,是綜合開發(fā)利用水資源的一項工程,,除解決遼河中下游用水緊張外,對東北內河航運發(fā)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和非常迫切的,。可使封閉型的松花江航運轉為開放型,使遼河復航變?yōu)榭赡?。北水南調是一項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協(xié)調的重大戰(zhàn)略措施,。北水南調工程計劃在第二松花江修建哈達山水庫,在嫩江上修建布西水庫,,在遼河上興建石佛寺反調節(jié)水庫以及長400公里的引水渠道,。引水渠自哈達山水庫與嫩江上的大賚渠首取水,兩條輸水渠道于后八方匯合后,,在太平川附近穿越松遼分水嶺,,在雙遼附近注入遼河。為盡量引調松花江洪水期水量,,最大調水流量擬定為400~500立方米/秒,。渠道全部為土方工程,穿越分水嶺處最大開挖深度約26米,。設想在實現(xiàn)調水后,,再建成松遼運河。為使黑龍江,、松花江,、松遼運河和遼河成為南北貫通的內河航線并可與海運相連接,遠景還可考慮從雙遼起大體平行遼河開挖運河到營口,,全長約264千米,。
治理水土流失和開展水土保持也是遼河流域的一個主要問題,50年代初遼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約1220萬公頃,,占流域面積的55.7%,。1985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951萬公頃,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45.2%,,對各水土流失地區(qū)進行農,、林、水,、牧等綜合治理,,已建水平梯田25.5萬公頃,造林228萬公頃,,種草20萬公頃,修建谷坊42576座,,溝壩地275萬公頃,。這些綜合措施對攔泥緩水,促進農,、林,、牧業(yè)和生產起到了一定作用,保持水土有一定功效,目前又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治理進度與效果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