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前村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燈塔鄉(xiāng),,燈塔鄉(xiāng),藏語意為,,德木達,。
2019年12月31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
班前村以其獨特的藏式碉樓風格,,“霸占”著班瑪縣多處旅游景區(qū),可以說在果洛乃至青海省有口皆碑,。
在徹底了解藏式碉樓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仔細看看村子的格局,因為碉樓的選址與村子的格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它們或沿地勢平坦的瑪柯河畔修建,,或依山就勢成階梯狀修建,,整個建筑群與山水間形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卷。
班前村分四個社,,各社沿瑪柯河兩岸自南向北分布,,最南部為一社,最北部為四社,。一社稱“孜什杰”,,位于村莊最南部,瑪柯河西側的魯塞拉姆山下,,共40戶168人,。不得不說,孜什杰是個神奇的地方,,因為這里不僅是第七世噶瑪巴誕生地和紅軍橋的所在地,,在這里還流傳著一個關于水怪的奇妙傳說?!白问病碑?shù)夭卣Z意為水怪名,,“杰”取生活幸福之意。
由于地理原因,,瑪柯河在行進途中形成了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漩渦,,當?shù)厝朔Q它們?yōu)椤按搿薄τ凇按搿边@個字,,當?shù)厝擞袃煞N解釋,,一是“湖”的意思,如青海湖為“措溫布”,,還有“納木措”,、“班公措”等等,另外一種就是將水流形成的漩渦也稱為“措”,。相傳,,在紅軍橋南部不遠處有一處漩渦叫做“吉額措”,里面有一種名為“孜什”形似烏賊的水怪,,常常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對于水怪的胡作非為,村民也只能望洋興嘆,。后來十世噶瑪巴將兩頭犏牛的身體用護甲保護住,,再給犏牛背上兩個填滿羊毛的袋子放入吉額措內,當水怪誤將袋子用利齒抓住時,,受到驚嚇的兩頭牛便順勢跑上岸邊,,水怪也就自然地被拖上了岸邊,自此,水怪消失,,生活在瑪柯河岸邊的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坐落于瑪柯河東岸的瓦丹秀姆山上因有水源的存在而形成了三條小溝,從山體流下后與瑪柯河匯合,,最終匯于大渡河,。三條小溝自北向南分別為大溝,小溝和俄溝,。整個瓦丹秀姆山被這三條溝壑劃分為三塊有明顯界限的土地,而被劃分開的土地也正是二社三社和四社的所在,。二社稱久歐社,,位于俄溝和小溝中間,另外有8戶坐落在瑪柯河西側的魯塞拉姆山下,,共23戶,,142人。三社稱郭國,,位于小溝和大溝中間,,共41戶,103人,。四社稱瓦增達社,,位于大溝北側,共34戶,,1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