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動物園,,原在青島中山公園南部,,1915年始建動物籠舍,二十世紀30年代形成小型動物園,。后不斷發(fā)展,,到20世紀60年代初已具相當規(guī)模。青島動物園正式成立于1977年9月1日,,它的前身是中山公園的一個園中園,,歷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初。1977年,,在太平山西南側另建青島動物園,,歷經10年,逐步建成猿猴館,、猩猩館,、猴山、百鳥籠,、鳴禽館,、獅虎山、兒童寵物園等18處別有風格的動物舍館,展出動物上百種千余只,。
開放時間
8:00—17:00
門票
8.5元,,本科以下學生憑學生證4元;兩棲爬行館10元,。
建議游玩
2-4小時
乘車路線:26,、31、202,、206,、228、304,、316,、321、604,、605等路公交車在中山公園站或天泰體育場站,,穿過中山公園到動物園。
乘15,、219,、220、302,、368,、604等路公交車在動物園(西門)下車。
乘3路公交車在動物園站(北門)下車,。
乘地鐵M3號線在中山公園站下車,。
青島動物園正式成立于1977年9月1日,它的前身是中山公園的一個園中園,,歷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初,。
青島地區(qū)動物展出歷史較久。1915年,,日本殖民當局在植物試驗場(即后來的中山公園)西南側劃地30畝,,建熊籠1座、水禽籠1座,,初建有熊籠一座,,園形小猴籠兩個,簡易梅花鹿苑一處,,水禽籠一處,,供觀賞之用。展出觀賞動物有:黑熊,、廣西猴,、臺灣猴、梅花鹿、鴨,、鵝,、雁、鶴等,,是為“旭公園”的動物展出部分,,這也是青島動物園的雛型。
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后,,膠澳商埠農林事務所于1923年對原來的熊籠,、禽籠進行了維修;1931年農林事務所又對上述動物籠進行維修,,同期增設猴籠2座,、鹿棚柵1處。1933年又建鋼筋水泥結構豹籠一座,,內養(yǎng)金錢豹兩只,。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時期,于1939年建馬廄1座,,養(yǎng)有菊花青馬1匹,,廄壁上刻有中、日,、英三國文字石碑,,以記其事。同年被評為“開源神駿”,,是青島市鄉(xiāng)二十四景之一,。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tǒng)治時期,公園疏于管理,,動物籠舍失修、動物失養(yǎng),,展出動物已較少,,具體數量無據可查。這時的中山公園破壞嚴重,,動物展出部分幾乎全部破壞,。1949年6月青島解放時,中山公園僅有熊,、猴子和鹿三種動物,,籠舍面積不足一百平方米。
新中國成立后,,中山公園內的動物展出部分得以發(fā)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在政府資金投入下,動物園大興土木建設,,動物園開始形成規(guī)模,。
五十年代開始在原址整修擴建動物園。1953年建狼籠1座,;1954年建虎籠1座,;1955年建孔雀籠1座、猴籠1座,、鳥類綜合籠舍1座,;1957年建獅籠1座,為木質結構,,1961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62年建鴯鹋房舍1座;1963年建小動物籠舍1座,。至1966年,,中山公園共有各種動物達88種,其中珍貴動物如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獅,、虎,、棕熊、鴯鹋,、丹頂鶴,、紅面鶴、鵜鶘,、葵花鸚鵡,、鷯哥、四川鸚鵡,、海南鸚鵡等20余種,。
動物園周邊用粗木樁穿插竹竿圈圍,沿圍欄周邊配植綠籬,,占地三十余畝,,自然氣息濃厚,園內主要路分為兩條,,一條碧桃路,,一條梅花路,動物園設三個門,,正大門位于中山公園南門入口內西側,,大門整體為木結構,,種有植物攀爬于門樓上。另兩門分別設于梅花路東西兩端,。
“文化大革命”初期,,公園管理混亂,動物園的發(fā)展規(guī)劃受到較大阻力,,正常的動物管理無法實施,,致使動物的品種降到60余種。動物展出品種,、數量逐年減少,,一大批珍貴動物如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鴯鹋、鷯哥,、葵花鸚鵡,、海南鸚鵡等相繼死亡。
70年代有所恢復,。1973年,,重修了狼舍;同年,,香港愛國人士李作基先生向中山公園贈送白掌長臂猿1只,;1974年,重修鹿苑及駱駝園,;1975年起又陸續(xù)從廣西等地引進黑葉猴,、平頂猴(豚尾猴)、熊猴,、斑犀鳥等珍貴動物,。1976—1978年,李作基先生又陸續(xù)贈送黑猩猩(共計7只),、狒狒,、山魈、黑天鵝等珍貴動物,。從澳洲引進大灰袋鼠一對,飼養(yǎng)于猴山以南臨時館舍,。遂規(guī)劃在中山公園北部山坡建設動物園新區(qū),。
青島動物園現園址系北高南低的坡地,原屬中山公園管理范圍,。建園前,,明霞路南段至中山公園北門,,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林木茂密,,西部坡緩且地形開闊,。明霞路東南角有零星建筑,為中山公園的養(yǎng)鹿場和動物飼料存放地,。
1976年,,市園林處根據城市園林發(fā)展需要,提出在原中山公園動物展區(qū)的基礎上,,按中等規(guī)模移地遷建青島動物園,。規(guī)劃面積29.97萬平方米,分園前區(qū),、鳴禽區(qū),、猛獸區(qū)、靈長區(qū),、食草區(qū),、中型動物區(qū)、小型動物區(qū)和兩棲 動物區(qū)共7個展區(qū),,總投資123萬元,。1977年1月,中山公園動物養(yǎng)護組正式從中山公園分離出,,在中山公園北部建造動物籠舍并陸續(xù)進行動物搬遷,,建成了占地面積為27.9萬平方米的青島動物園。
1977年8月,,經青島市城市建設局審查批準,,并于同年9月定名為青島動物園。
1977年,,由市園林處規(guī)劃設計小組,,根據市城建局批準的規(guī)劃方案,學習兄弟城市動物園館舍設計經驗,,結合青島動物園地理環(huán)境進行設計,,園林處工程隊施工。到1988年,,除兩棲動物區(qū)取消外,,基本按規(guī)劃完成建園任務。期間共完成西,、北兩個園門(包括北門的消防通道),、門前區(qū)、百鳥籠,、孔雀館,、鳴禽館,、走禽館、猛禽館,、雉雞館,、猩猩館、猿猴館,、猴山,、駱駝苑、鹿苑,、獅虎山,、中型動物籠和小型動物籠等工程,總建筑面積16840平方米,;完成主園路,、游覽道路、廁所,、鍋爐房,、飼料室、水電供應等配套設施,;大量種植雪松,、龍柏、銀杏,、櫻花,、碧桃、海棠,、迎春,、連翹等多種植物,綠化,、美化園區(qū)環(huán)境,。
1979年建成鳴禽館和百鳥籠之后,鳥類進入新園,;同年建成猿猴館,,猿類、猴類搬遷新居,;邊建設,、邊開放。同年,,在猴山大門前開始單獨售票,。1980年建成新動物籠舍3座,相繼遷移一批動物,;1981年建成孔雀樓1座,、走禽館1座;新動物園西大門于同年竣工,;1982年建成雉雞籠3座和一部分中型動物籠舍,;1985年建成猴山;1988年建成獅虎山,。至此完成了所有動物遷居新園的全部工作,。青島動物園以全新的面貌對社會開放。
自80年代起先后引進的動物有:自北京引來的食火雞,、猞貍,;自東北引進的白鸛、馴鹿,、駝鹿,;購入非洲獅1對;由濟南轉引東北虎1只,;由西安,、成都、桂林分別引入各類雉雞共60余只,。
歷經十年的逐年建設,,截至到1987年已成為初具規(guī)模的綜合性動物園。全園新建了許多別俱風格的動物籠舍,,并配有動物飼料室及倉庫一處,,可以說,從七十年代起,,是動物園建設和發(fā)展的較快階段,,在這一時期,動物的品種和數量年年增加,,動物品種共計八十余種,,當時配有技術管理人員兩名,飼養(yǎng)員十六名,,無論是飼養(yǎng)動物的品種數量,,還是管理水平都居全國中等水平。1985年,,青島動物園對全園環(huán)境進行改造,,在原有林地、綠地基礎上增加喬木兩千一百株,,灌木八百株,,草坪三千九百平方米,增加全園的綠地覆蓋率,,提高了動物園內的環(huán)境質量,。
從1992年至2000年,,面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動物園在保持原有動物觀賞區(qū)的基礎上,,新辟游藝區(qū),,增加了大量游藝設施,形成了一個占地約四千平方米的游藝區(qū),,使動物園成為一處以動物觀賞為主的綜合性公園,。
1997年至2000年,青島動物園對全園不斷進行綠化改造,,共新增喬,、灌木幾十余種,既豐富了園內植物種類,,又美化了動物園的園容園貌,。使青島動物園逐步健全為一個兼動物科普宣傳、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城市生態(tài)公園,。
到1988年正式開園時,,展出動物84種近900只。1991年,,動物品種增加到100種,,但數量下降至600只左右。1993年,,展出動物65種745只,。1999年前基本保持在這個水平上。2000年,,達到120種1300多頭(只),,是青島動物園歷史上l較高水平。2001-2003年品種數量都有回落,。2004年,,調整動物展出結構,增加兩棲,、爬行類動物,。到2005年,展出品種上升到126種,,1400多只,,超過2000年的較高水平。
1988年售票房建成,,實行售票入園,。由于動物園南門即中山公園北門,兩園分別售票,對游人帶來不便,。后改為兩園游覽票通用,,但給兩園各自舉辦大型活動在門票收入分配上產生矛盾,造成管理上的不便,。1998年,,動物園劃歸中山公園管理處管理,其性質,、經費渠道不變,暫時解決了上述矛盾,。
為適應動物的生活習性,,2002年4月2日動物園開始實行夜間封閉管理,開放時間為早8時—晚5時,。5月,,兩園園門交界處建標志性門,恢復分別售票管理,。
2008年4月,,為響應中山公園的免費開放,動物園對園區(qū)劃分進行了調整,,以園中主干道雪松路為界,,把整個園區(q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區(qū)為猛獸動物區(qū),,西區(qū)為其他動物區(qū),,改造后的動物園南北貫通。
青島動物園定名于1977年9月6日,,經中共青島市城市建設局核心小組研究決定,。1985年3月,中共青島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園林綠化管理局委員會將其改名為“青島市動物園管理處”,,并定為副科級單位,;1989年9月,市編制委員會同意為科級事業(yè)單位,;2002年1月,,恢復局直屬單位建制。2002年7月,,經市編制委員會同意,,青島市動物園管理處為處級單位。
動物園東依太平山,,西與青島山隔路相望,,南與中山公園為伴,北鄰居民區(qū)。截至2005年,,占地面積31.3萬平方米,,職工152人,年游人量40萬人次,。曾作為青島的重要旅游景點而深為眾人向往,,最多時年游客量可達100萬人次。青島動物園給一代又一代的青島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青島動物園空間廣闊,,在31萬平方米的山坡密林中,建筑各異的動物館(籠)舍上下錯落,,造型別致,,依山而就;各展區(qū)之間,,順地勢修建的石階路,、鵝卵石路及石條小徑蜿蜒交錯,與主園路巧然相連,。充分利用展區(qū)空間,,配置多種花草樹木,頗具庭院感,。在園林建筑與壁畫的結合上,,也獨具匠心,作了大膽的嘗試,。使游人在游覽觀賞珍禽異獸的同時,,可兼賞園林景色之美。
繁殖成果
1954年,,青島動物園繁殖成功廣西猴,。此后,陸續(xù)有野生動物在園內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成功繁殖,。1979年,,山魈在園內繁殖成功,填補了國內動物繁殖種類的空白,,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年,成功繁殖動物綠狒,,并逐步形成種群,。
對外交流
為了防治動物近親繁殖造成的退化,青島動物園積極與全國其他動物保護單位進行交換和繁殖,。如1982年與廣州動物園進行綠狒狒交換繁殖,,1983年與上海動物園進行麋鹿交換繁殖,,1990年和南寧動物園進行雙峰駱駝的交換繁殖,1997年與成都野生動物保護站進行小熊貓的交換繁殖,,1999年與濟南動物園進行黑豹的交換繁殖,,2000年與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進行了廣西猴的動物交換繁殖等。通過動物的交換和繁殖,,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和經驗,,同時和其他動物保護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關系。
青島動物園先后與北京,、深圳,、上海、大連,、西安,、濟南等地的動物園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廣泛開展技術交流和動物引進,、交換活動,促進了動物園的發(fā)展,。
1988年8月,,日本德山市動物園來訪。為了加強在野生動物飼養(yǎng)管理,、繁殖方面的技術交流,,青島市動物園與日本國山口縣德山市動物園經多次協(xié)商,商定建立友好動物園關系,,并達成相互交換動物的意向,。1988年12月17日,雙方代表在德山市動物園正式簽訂了建立友好動物園關系議定書,,并確定以兩國草簽議定書時間(1988年8月6日)為建立友好動物園關系時間,。根據建立友好動物園關系議定書精神,德山動物園于1988年12月10日向青島市動物園贈送斑馬1對(雄性2.5歲,,雌性1.5歲),、雄性山魈1只(3.5歲);青島市動物園于1988年12月16日向德山市動物園回贈小熊貓1對(3至3.5歲),。這次互贈,,實際上是動物交換。
1973~1978年,,香港愛國人士李作基贈送長臂猿,、黑猩猩等動物,屬單向贈送,。與國內各動物園的動物交換始于1979年后,,當時青島動物園的動物品種,、數量少,靠自行繁殖的動物交換不多,,也無記載,。2001年后,有據可查的品種,、數量亦不多,。
科普宣傳
園內結合動物展出,從多方面宣傳動物知識,,引導人們保護野生動物,。展出的每種動物都掛牌說明,介紹動物的名稱,、學名,、產地、習性等,。20世紀70~80年代,,還經常組織中、小型動物到市屬各縣和省內偏遠市,、縣做流動展出,,在展出的同時介紹動物有關知識。有時也從外地組織動物來動物園展出,。1989年4月,,從濟南動物園租借大熊貓展出,宣傳“國寶”,,在全市引起轟動,,共展出15天,參觀人數達到23萬人次,。1991年4月從成都動物園租借不足4齡大熊貓兩只在猩猩館展出,,繼續(xù)引起轟動。1998年以來,,為省,、市各報刊、電視臺廣播電臺及撰寫動物宣傳稿件數10篇,,宣傳報道千余次,。
1999—2003年,青島動物園與《青島晚報》,、《半島都市報》等媒體聯合發(fā)起 “動物認養(yǎng)”活動,。通過“動物認養(yǎng)”普及動物知識,在市民當中引起熱烈反響,,單位,、個人紛紛認捐,、認養(yǎng),全市大中小學學生發(fā)起《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的倡議,,自愿認養(yǎng)動物,。效果明顯。
防疫治療
青島地區(qū)展出動物之初,,沒有專職的獸醫(yī)和醫(yī)療設備,。建國前后只有一名兼職獸醫(yī)。1957年,,始配畜牧獸醫(yī)技術員,,并陸續(xù)配備簡易醫(yī)療設備和臨時指定隔離間。遇珍貴動物患病,,多請本市或北京的醫(yī)療專家會診,,提出治療方案。1977年建園時,,有工程師,、獸醫(yī)師各一人。1999年建動物治療室,,各種治療設備有所增加,。并引進專業(yè)大學畢業(yè)生。2001年后,,陸續(xù)招聘獸醫(yī)師5名,,加強動物的飼養(yǎng)管理,。2003年,,成立園內動物醫(yī)院,完善部分醫(yī)療機械,,除治療動物疾病外,,主要是對各種動物傳染病進行預防。2003—2005年,,配備猛獸類,、靈長類和食草類動物的“保定籠”,以防止因多次撲捉疾病動物而造成傷害,,硬件設施有所加強,。對動物疾病的防治與治療發(fā)揮了作用,并積累了一些防治動物疾病的經驗和成果,。
日常動物疾病控制,,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外地動物引進嚴格檢疫,、隔離觀察,,確保無傳染性疾病后,,再入籠舍馴養(yǎng)展出。平日堅持動物籠舍日消毒,、動物展區(qū)每周全面消毒制度,。定期注射疫苗,為動物生存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增強免疫力,。在多年的動物疾病治療中,對動物結核病,、寄生蟲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治療成效,。1990年后,基本杜絕了動物的非正常死亡,。
動物救助
青島動物園自建園起成功救護的鳥類動物不計其數,,其中包括貓頭鷹、小白鷺,、葦鳽等省級保護動物,,這些受傷、受困,、迷途,、流浪的鳥絕大部分是青島市區(qū)及周邊地、市的群眾在庭院或野外發(fā)現后,,主動與動物園聯系后救護的,,或間接由報社、電視臺與動物園聯系救護的,,經過動物園工作人員對它們的精心照料和救治,,待它們恢復健康,再放歸大自然,,使它們獲得自由,。
青島動物園于1977年,在太平山西南麓開始建設,,原植物品種以黑松,、刺槐、櫸樹,、青樸為基本樹種,,經過10年的逐年建設到1987年已成為初具規(guī)模的綜合性動物園。全園占地30.36公頃,,其中建設占地1.68公頃,,道路廣場1.46公頃,河塘面積0.49公頃,, 園內保留原生雜木林和黑松,、櫸樹,、青樸等樹木。
在植物種植上,,主要是結合動物生態(tài)習性和自然環(huán)境選擇,。鳴禽館、靈長區(qū)以庭院式綠化為主調,,其余展區(qū)以自然式布置為主,,有野趣感。園內的主干道由雪松,、櫻花,、銀杏和櫸樹等組成。結合地形劃分展區(qū),,配置植物,。使動物館舍大多掩映于綠樹叢中。
園內主要樹種有雪松,、黑松,、華山松、白皮松,、龍柏,、刺槐、銀杏,、青樸,、光葉櫸、五角楓,、廣玉蘭,、黃連木、栓皮櫟,、櫻花,、榆葉梅,、紫薇,、垂枝碧桃、海棠,、月季,、金銀木等。草坪3.3萬平方米,。2005年,,全園有各類樹木152種2.66萬株。喬木與灌木之比1:2,,常綠喬木與灌葉喬木之比1:1.4,。
園內苗圃位于園西,,辦公樓以南,占地4萬平方米,。2002年改造,,淘汰長勢不良、病蟲害嚴重的樹木,;改造梯田地形為緩坡,。劃分7個苗木培育區(qū)種植各種喬灌木1.4萬余株,草皮7500平方米,。鋪裝道路1000平方米,,對游人開放。
綠化面積26.71公頃,。溫室面積235平方米,,花圃面積380平方米,其生產的各類花卉主要供園內花壇,、菊展等擺放,。
青島動物園于1987年在動物園內設立服務設施兩處,主要服務范圍為向游客銷售食品,、飲料和為游客提供照相服務,。園內原有商亭21處,主要為游人提供小食品和旅游產品,,旅游季節(jié)臨時搭建快餐點,,為游人提供方便。這些商亭大多占用綠地,,而且數量過多,,多已破舊。2003年,,拆除原有21個商亭,,投資20余萬元,重新調整布局,,另建商亭7處,,恢復綠地1000余平方米。
1989年在園內開辟約100平方米的場地,,購進電瓶車10輛,,建立了動物園內的第一處游藝設施,為游客在觀賞動物的同時提供了休閑娛樂的空間,。
1992年,,面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動物園在園內東南角新辟游藝區(qū),增加了一些游藝設施,,如:小火車,、電瓶車、小飛象,、小猴抬轎等,,形成了一個占地約1500平方米的游藝區(qū),動物園游藝場初顯規(guī)模,。
1995年至2000年,,隨著游客對游覽設施環(huán)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動物園在原有游藝設施基礎上不斷擴展,,增添了如:碰碰車,、海盜船、小飛機,、旋風跑車,、軌道車、轉馬,、跳跳床等有時代特色的游藝設施,,形成占地約4000平方米的游藝區(qū)。
從1987年至2000年,,隨著游客對游覽區(qū)內服務設施要求的不斷提高,,動物園由原有的2處商亭擴展到12處。
動物園的服務設施還包括:廣播站1處,,衛(wèi)生服務設施4處,。
動物園跑馬場原位于猴山東北開闊地,占地3020 平方米,,建于1995年,。引進矮種馬匹,,青少年也可參加這項活動,。為個體戶承包經營,。2013年5月移至兩棲爬行館東北側、原西大門附近,。
在園內,,還有三處魚池,其中有金魚供游人垂釣,,位于小熊貓館,、猩猩館,、獅虎山,。
早在2008年的時候,青島市就開始醞釀搬遷動物園和植物園,,當初對于動物園的選址有3個選擇,,但是后來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猛獸計劃搬到百果山
2011年3月10日,市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青島市正在積極推動世博園,、新植物園、新動物園“三園聯動”工程,,探討建立城區(qū)北部新的生態(tài)旅游鏈條,。
之所以初步計劃將新動物園和新植物園建在世博園周邊,首先是通過兩園的建設改善世博園周邊環(huán)境,,保護周邊山體和綠地不受侵犯,。其次,市區(qū)北部旅游發(fā)展一直滯后,,通過“三園聯動”工程,,可以打造一個新旅游圈。2011年組織業(yè)內權威專家對這一計劃進行專業(yè)論證,,早日確定新動物園和新植物園的地址,。
食草動物仍繼續(xù)保留
一旦確定了在世博園周邊新建動物園和植物園,那么老動物園的猛獸和植物園的植物又該如何處理呢,?市園林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動物園內的獅子、老虎和狼等猛獸,,將搬離市區(qū),,到新建的動物園內安家。
另外,,考慮到讓市區(qū)的居民能夠比較方便地與小動物接觸,,動物園內的一些食草動物將保留下來。原來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將完全融入到太平山中央公園中,。
搬遷黃島說法
2012年4月10日,,青島開發(fā)區(qū)旅游局在政務網站發(fā)布消息稱,區(qū)政府副區(qū)長王崇江組織召開青島市動物園搬遷協(xié)調會,,管委辦,、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著重就青島市動物園搬遷至開發(fā)區(qū)后,,如何實現動物園的國有性和公益性進行了研究討論,。王崇江要求,區(qū)旅游局要進一步跟市園林局對接,,爭取市園林局支持,,相關部門要進一步研究規(guī)劃,擇優(yōu)確定搬遷方案,推進市動物園早日搬遷至開發(fā)區(qū),。
對此,,市動物園的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規(guī)定,,新建和搬遷動物園,,要按照公益性原則進行可行性論證,論證要廣泛征求公眾意見,,結果要通過兩種以上的公共媒體向社會公示,。相關負責部門也表示,搬遷動物園仍在論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