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平原西寬東窄,最寬處1280千米,;地勢低平坦蕩,。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的馬瑙斯,海拔僅44米,。東部更低,,逐漸接近海平面。亞馬遜平原的河漫灘約占平原面積的10%,,由松軟的近代沖積層組成,,地勢特別低下,河漫灘之外,,45~60米的陡岸之上為高位平原,,在西經(jīng)60°以西最為寬廣,表層物質(zhì)由第三紀(jì)和第四紀(jì)的沙與粘土組成,,已呈部分固結(jié)狀態(tài),。亞馬遜平原是在南美洲陸臺亞馬孫拗陷基礎(chǔ)上,經(jīng)第四紀(jì)上升,、成陸后,,由亞馬孫河干、支流沖積而成的,。下游河口附近,,因近代沉降作用,沒有三角洲出露,。
亞馬孫平原全境屬熱帶雨林氣候,,為世界上面積最廣的赤道多雨區(qū)。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年平均氣溫27-28℃,,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500毫米之間,。
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河流蜿蜒曲折,,湖沼密布,汛期普遍遭受泛濫,,排水不良,。河口寬達(dá)240千米,泛濫期流量達(dá)每秒18萬立方米,,是密西西比河的10倍,。瀉水量如此之大,使距岸邊160千米內(nèi)的海水變淡,。已知支流有1000多條,,其中7條長度超過1600千米,。亞馬遜河沉積下的肥沃淤泥滋養(yǎng)了65000平方千米的地區(qū),它的流域面積約705萬平方千米,,幾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大河流域的兩倍,。
亞馬孫平原植物茂盛,種類繁多,,特有種占1/3,。據(jù)估計,林海中大約積蓄著8億立方米木材,,約占世界木材蓄積總量的1/5,。喬木以桃金娘科、蕓香科,、楝科,、樟科、夾竹桃科等樹種占優(yōu)勢,。盛產(chǎn)紅木,、烏木、綠木,、巴西果,、三葉膠,、乳木,、巴西櫻桃果、象牙椰子等多種經(jīng)濟(jì)林木,,巴西櫻桃果樹可長到80米高,,櫻桃果的含油量為73%,比芝麻,、花生的含油量高得多,,可以食用,經(jīng)濟(jì)價值特別高,。
亞馬孫平原的野生動物種類非常繁多,,而且數(shù)量豐富。熱帶雨林中棲息著猴子,、樹懶,、蜂鳥、金剛鸚鵡,、巨大蝴蝶和無數(shù)蝙蝠,,亞馬孫河中生活著凱門鱷、淡水龜,,以及水棲哺乳類動物如海牛,、淡水海豚等,,陸地生活著美洲虎、細(xì)腰貓,、貘,、水豚、犰狳等,。另有2500種魚,,以及1600多種鳥。亞馬孫森蚺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最長可達(dá)6.3米,,重達(dá)225千克以上,粗如成年男子的軀干,;但一般森蚺長度在3米左右,。森蚺生性喜水,通常棲息在泥岸或者淺水中,,捕食水鳥,、龜、水豚,、貘等,,有時也捕食1.5米的凱門鱷。森蚺會把凱門鱷緊緊纏繞,,直到它窒息死亡,,然后整條吞下去,此后幾個星期,,不用進(jìn)食,。盡管成年森蚺是極可怕的獵食動物,但是幼蚺出生時,,長不過76厘米,。蚺是卵胎生的,有時一胎達(dá)70條左右,。許多幼蚺被凱門鱷吃掉,。幸存的長大后,反過來吃凱門鱷,。不過遇到更大的黑凱門鱷魚,、美洲鱷的話森蚺也只能逃命了。亞馬孫河原產(chǎn)的物種有食人鯧,、海倫娜閃蝶,、勐侖王蓮等。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環(huán)境問題
人類從16世紀(jì)起開始開發(fā)亞馬孫平原的原始森林,。1970年,,巴西總統(tǒng)為了解決東北部的貧困問題,,又做出了“開發(fā)亞馬孫地區(qū)”的決策。這一決策使該地區(qū)每年約有8萬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1969至1975年,,巴西中西部和亞馬孫地區(qū)的森林被毀掉了11萬多平方公里,巴西的森林面積同400年前相比,,整整減少了一半,。熱帶雨林的減少不僅意味著森林資源的減少,而且意味著全球范圍內(nèi)的環(huán)境惡化,。因為森林具有涵養(yǎng)水源,、調(diào)節(jié)氣候、消減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對于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
熱帶雨林像一個巨大的吞吐機。樹林每年吸收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這種氣體的大量存在使地球變暖,,危害氣候,以至極地冰蓋融化,,引起洪水泛濫,。樹木也產(chǎn)生氧氣,它是人類及所有動物的生存所必需的,。亞馬孫熱帶雨林由此被譽為“地球之肺”,,如果亞馬孫的森林被砍伐殆盡,地球上維持人類生存的氧氣將減少1/3,。有些雨林的樹木長得極高,,達(dá)60米以上,。它們的葉子形成“篷”,,像一把雨傘,將光線擋住,。因此樹下幾乎不生長什么低矮的植物,。
熱帶雨林又像一個巨大的抽水機,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過蒸騰作用,,把水分散發(fā)到空氣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滲透性,,能吸收和滯留大量的降水。亞馬孫熱帶雨林貯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總量的23%,。森林的過度砍伐會使土壤侵蝕,、土質(zhì)沙化,,引起水土流失。巴西東北部的一些地區(qū)就因為毀掉了大片的森林而變成了巴西最干旱,、最貧窮的地方,。在秘魯,由于森林木斷遭到破壞,,1925至1980年間就爆發(fā)了4300次較大的泥石流,,193次滑坡,直接死亡人數(shù)達(dá)4.6萬人,。亞馬孫平原每年仍有0.3萬平方公里土地的20厘米厚的表土被沖入大海,。
除此之外,森林還是巨大的基因庫,,地球上約1000萬個物種中,,有200-400萬種都生存于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在亞馬孫河流域的僅0.08平方公里左右的取樣地塊上,,就可以得到4.2萬個昆蟲種類,亞馬孫熱帶雨林中每平方公里不同種類的植物達(dá)1200多種,,地球上動植物的1/5都生長在這里,。然而由于熱帶雨林的砍伐,那里每天都至少消失一個物種,。有人預(yù)測,,隨著熱帶雨林的減少,數(shù)年后,,至少將有50-80萬種動植物種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