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平原東西位于大興松安嶺與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長白山之間,。東鄰張廣才嶺褶皺帶,南部與華北地塊北緣相鄰,,西部為蒙古——興安褶皺帶,。盆地周緣斷裂及盆地內部隱伏斷裂構造發(fā)育,盆地內以北北東向巖石圈斷裂為主體,,控制著盆地的形成與分布,。伴生發(fā)育著北西、北西西,、北東東向級斷裂,。北東向斷裂廣泛分布,主要有嫩江斷裂,、孫吳——雙遼斷裂以及依蘭——伊通斷裂,。盆地內北西向斷裂構造形成晚,常切割北東向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盆地內多為第四系沉積物樣品覆蓋,十分發(fā)育,,且分布廣泛,,巖性為沖積、洪積,、風積,、冰水堆積、海陸交互相碎屑堆積物,,局部發(fā)育火山巖,。基巖露頭少,,在盆地邊緣可見斷續(xù)出露的中生代地質體,。
東北平原以開原一輝南線(相當于北緯43°)為界,北部地質上屬吉黑褶皺系松遼拗陷,,南部屬中朝準地臺下遼河斷陷。中生代燕山運動伴隨兩側華夏向山地隆起,形成了華夏向沉降帶,,奠定了現今地形的基本輪廓,。第三紀后的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和間歇性的地殼升降運動,將南北的構造體系連結起來,,成為同一演化體系,,平原繼續(xù)下沉,沉積了深厚的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
松遼盆地的基底由古老的結晶巖系組成,經歷了興凱旋回,、加里東旋回和華力西旋回,,后者在西部形成了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東部為張廣才嶺褶皺帶和延邊褶皺系,,中部為松遼拗陷,。在以后的地質歷史中各種地質構造活動不斷地進行著,到白奎紀末期褶皺,、斷裂及巖漿活動達到高潮,。此后,地殼相對穩(wěn)定,,進入了剝夷堆積期,。喜馬拉雅運動在老構造的基礎上使地層產生翹曲、斷裂,,表現為大興安嶺翹起,、隆升,盆地沿斷裂沉降,。從此,,盆地進人了第四紀的演變期,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出現,,新構造運動的頻繁發(fā)生,,對第四紀環(huán)境的演化起了主導作用。
更新世初期,,歐洲及北美大陸發(fā)生大陸冰蓋,,中國西北山地發(fā)生了山谷冰川,全球氣溫下降,,寒冷氣候波及松遼平原,。在大興安嶺山前地帶、盆地中部及東部丘陵沉積了數米至數十米的白土山組地層,,巖性為白色砂礫巖,,夾粘土透鏡體,,該地層向盆地中部漸變?yōu)楹嗾惩粒谠绺率赖闹?、晚期,,粘土層的分布范圍擴大,湖泊已具有較大的規(guī)模,。
中更新世大興安嶺,、長白山山地抬升,松遼盆地緩慢而穩(wěn)定下沉,,在早更新世湖盆的基礎上發(fā)展為大湖盆,,沉積了厚達30一70米的湖相淤泥質粘土及粘土,面積達50000平方千米,。
晚更新世沉積環(huán)境發(fā)生明顯的分異,,盆地的東、南及沿海地帶以水流作用為主,,為河流相沉積物,。在西、西南部受到武木冰期的影響,,氣候干冷,,為冰緣環(huán)境,風力作用強烈,,堆積了馬蘭黃土和古沙丘,。
晚更新世初,松遼分水嶺緩慢抬升,,西遼河與松嫩水系分離,,形成遼河水系,松遼平原沉降中心不斷縮小,,古水文網發(fā)生重大變遷,,且逐漸西移;中更新世形成的巨大湖泊大大萎縮,,被分割為星羅棋布的小湖泊,,在古河床及河曲帶形成湖泊群。
晚更新世以來,,東北地區(qū)的氣候向干冷轉變,,在貝加爾和蒙古高壓的控制下形成強勁的西北風,產生風沙流和塵暴,,沙漠化再次發(fā)展,、擴大,達到高峰,,而且風沙流還伸延到東部臺地邊緣,,通榆一長嶺弧形壟狀沙帶便是在該期形成的,。通過沙丘剖面測年表明,該沙帶形成于晚第四紀更新世末期,。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沖積平原和臺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臺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fā)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遼河與松花江水系流經平原南北,,兩大水系之間為松遼分水嶺,。在地形上東北平原分為3部分:北部為松花江和嫩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為遼河水系沖積而成的遼河平原,;中部是松遼分水嶺,。
1.松嫩平原。西,、北,、東三面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東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臺地,,南為松遼分水嶺,,大體呈菱形。在嫩江下游,、烏裕爾河,、訥謨爾河、雅魯河下游形成大面積的沼澤濕地,,濕地上河曲發(fā)達,,河漫灘寬廣,泡沼成群,,還有沼澤濕地型的無尾河,,如烏裕爾河和霍林河,為一特殊的閉流區(qū),。
2.遼河平原,。位于遼東丘陵與遼西丘陵之間,鐵嶺一彰武之南,,直至遼東灣,,為一長期沉降區(qū)。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沈陽以北較高,,遼河三角洲近海部分僅2~10米。有遼河,、太子河,、渾河、大小凌河,、沙河等,,各河中下游比降小,水流緩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縱橫,堆積旺盛,,河床不斷抬高,,汛期常導致排水不暢或河堤決潰,釀成洪澇災害,。遼河攜帶豐富沉積物,,使平原不斷向遼東灣延伸。近海部分和古河道內澇積水多成沼澤,,繁育大片天然和人工蘆葦,。
3.松遼分水嶺。由沖積,、洪積物組成,,上覆黃土。分水嶺是更新世時沿斷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嶺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150千米左右,海拔200~250米,,高出松嫩平原50~100米,。分水嶺外貌似波狀起伏的平原,與南北平原渾為一體,。
東北平原西南部以西遼河為中心,,呈沙丘與洼地相間、微波起伏的風沙地貌景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70~250米。沙丘從西向東,、從西南向東北,,以流動沙丘為主逐漸過渡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減輕,。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
東北平原土壤類型主要為暗棕壤、棕壤,、白漿土,、黑土、黑鈣土,、草甸土,、栗鈣土、鹽堿土,、潮土,、水稻土、沼澤土,、風沙土、褐土等,,以草甸土,、黑鈣土和黑土為主,黑土是區(qū)內重要土壤資源,。
黑土分布于小興安嶺南部的山前臺地和平原,, 向南擴展分布至長白山脈中段西坡, 向北分布至大興安嶺東北坡向的山前臺地和平原,, 總面積610萬平方千米 ,, 在臺地分布55%、平原分布26% ,、丘陵山地分布19%,;松嫩平原分布71%、三江平原分布7%,、遼河平原分布3.3%,。
松嫩平原中、東部主要為黑土,,分布于山前臺地和平原階地上,,從北向南呈弧形分布;松嫩平原西部主要是黑鈣土,、草甸土,。在遼河平原主要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濱海有鹽土,、沼澤土,。
東北平原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一致,。東北文明起源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而后40-50萬年前的廟后山文化,、20-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沈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是后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夏、商,、周時期,,東北諸民族向中原的王朝納貢,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戰(zhàn)國時的燕國控制了東北的南部地區(qū),,設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進行有效行政管理,。漢族移民隨之進入東北南部地區(qū),。
秦漢時的東北南部地區(qū)主要居住著漢族人口,當地農業(yè)發(fā)展較好,,東漢時,,東北南部人口略有下降。兩漢時 代,,在松嫩平原上出現了夫余國,。公元前1世紀,在今遼寧吉林的東部山區(qū)出現了高句麗,,東漢末年,,中原軍閥 混戰(zhàn),許多漢族人到高句麗避難,。鐵農具的使用,,推進了對丘陵山地的農業(yè)開發(fā)。
漢晉南北朝時,,東北西部地區(qū)生活著烏桓,、鮮卑、契丹,、奚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牧,,為草原環(huán)境,。東北東部、中部和北部廣大地區(qū),,生活著以挹類,、夫余、沃沮,、高句麗,、棘輯等漁獵民族,為森林環(huán)境,。隋唐時,,東北中部的渤海國農業(yè)發(fā)展迅速,形成了新的農業(yè)區(qū),,其中以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和東京龍原府所在地區(qū)的農業(yè)最為發(fā)達。
十六國時期,,鮮卑人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先后統(tǒng)治東北,中原漢人為躲避戰(zhàn)亂,相繼大量進入東北地區(qū),。從公元698年到926年,,在東北出現了渤海政權,為唐朝的藩屬,。渤海占有高句麗的部分領土,,境內有許多高句麗遺民,繼承了高句麗的牛耕農業(yè),。
遼,、金時期,統(tǒng)治者把大量人口安置在西遼河流域,,當地人口壓力倍增,,其經濟形態(tài)也從游牧經濟轉變?yōu)檗r耕經濟,上京,、中京等城鎮(zhèn)建筑所耗木材砍伐了當地很多森林資源,。人口的激增、土地墾殖的增加,、草原的超載過牧,,使“平地松林”不斷消退所。遼,、金時期人們在西遼河流域所從事的農牧業(yè)活動,,畜牧過載引起草原沙化;大片農田開墾,,地面失去自然植被保護,,造成了水土流失,再加之該時期氣候轉向冷干,,西遼河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大大惡化,。
金朝時期,大批猛安謀克從東北向南遷入中原,;于此同時,,契丹、奚等東北民族的人民也一起進入中原,,并留居在中原地區(qū),,形成了唐代以來又一次邊疆民族的內遷高潮。東北中北部民族的內遷,,當地人口大減,,其經濟也逐漸衰落,自然生態(tài)則得到恢復,。
元朝時期,,東北人口大量集中在東北南部,,經濟開發(fā)獲得一定發(fā)展,而中部則是人煙稀少,,基本上保持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
元末明初,遼東地區(qū)在明軍與元朝軍隊的反復廝殺中,,社會經濟遭破壞,,為盡快恢復和發(fā)展當地經濟,明政府招徠人口向遼東地區(qū)聚集,,廣建軍衛(wèi),,并推廣屯田法,組建軍屯,、商屯和民屯等多種形式的墾田模式,,鼓勵農業(yè)發(fā)展,該區(qū)人口和屯墾均有很大發(fā)展,。洪武年間,,遼東屯田有12386頃。嘉靖十六年(1537年),,遼東人275155人,,額田增至31620頃。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遼東人口達到96441戶,,381496口,額田也增至38415頃,。
明中期開始,,遼東的經濟出現了退步,農田日益減少,,經濟日趨殘破,當地民眾的逃亡也日益增加,,人口的逃亡加劇了經濟的蕭條,。蒙古草原的蒙古諸部和東部山區(qū)的女真人開始不斷騷擾遼東,擄掠人口,。遼東很多地區(qū)出現了土地荒憲,、村落稀少的現象。遼東地區(qū)在整體上已經再次陷入了經濟蕭條,、人口減少的不良境地,,而生態(tài)環(huán)境則出現了土地荒憲、野草叢生的自然環(huán)境,。
明代的東北除了遼河下游平原為漢人聚居區(qū)外,,其他地區(qū)則為其他民族居住區(qū),。在額爾古納河、嫩江,、大興安嶺和西遼河流域主要生活著蒙古兀良哈部,,基本上是狩獵和游牧經濟。明代中期以后,,西遼河流域的大寧衛(wèi)地區(qū)的蒙古部落學會了農耕,,但仍是初步階段。在黑龍江中游及其精奇里江流域和小興安嶺地區(qū)生活著達呼爾人,。黑龍江以北和外興安嶺之間生活著被稱為北山野人的民族,。黑龍江下游、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qū)則是海西女真的生活區(qū)域,。長白山、鴨綠江,、圖們江和綏芬河流域是建州女真的活動地區(qū),。雖然建州女真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農業(yè),上述廣大地區(qū)基本上仍以漁獵與游牧經濟為主,,經濟生活對當地環(huán)境的影響較小,,基本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
16世紀后期,,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女真人堀起,,不斷征服了周邊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入關南下,,進軍京師(今北京市),一統(tǒng)中國,,建立清朝,。為了集中人口、發(fā)展經濟和壯大軍事力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次收服東北北部和東部地區(qū)人口,,向渾河流域和遼東地區(qū)聚集。在努爾哈赤對明朝的戰(zhàn)爭中,,后金軍隊在攻占明朝遼東邊墻里的城鎮(zhèn)和村堡后,,把俘獲的大量漢人遷徙到遼東地區(qū),通過招誘和軍事征服等手段把蒙古地區(qū)人口聚集到遼東地區(qū),,蒙古草原人口繼續(xù)向遼東聚集,。
清朝初年,清統(tǒng)治者對東北地區(qū)實行全面封禁的政策,。順治初年,,清政府開始修筑“柳條邊”,。清政府以柳條邊為界,將邊外的西部地區(qū)列為蒙古族游牧區(qū),,將邊外的北部和東部地區(qū)列為滿族漁獵區(qū),,皆禁止?jié)h人進入墾荒。在東北特定區(qū)域劃定皇室獨占的禁地,,其中包括圍場,、牧場、貢江山,、官河泡以及各種禁山等,。康熙十九年(1680),,清政府又在柳條邊內劃定旗界和民界,,把民人全部遷出旗界,禁止旗民混居,。乾隆時期,,清政府對東北采取了全面封禁的政策,正式下令禁止關內流民出關出口,。
晚清時期,,沙俄和日本相繼侵入中國東北地區(qū),對東北各種資源進行瘋狂掠奪,,俄國和日本對中國東北森林的肆意砍伐,,造成大片森林被毀。至1915年,,俄國己經侵占了黑龍江省內的17258平方俄里的森林資源,。隨著西遼河上游的開墾,當地水土流失日益嚴重,,遼河河身不斷抬升,,并多次泛濫,在此期間,,原本低洼的遼澤開始逐漸游積,,地勢也逐漸升高。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對東北邊疆的封禁逐漸松弛,大片封禁的黑土帶陸續(xù)開放,。自1861年到1904年,,清朝對東北邊疆地區(qū)采取了弛禁放墾政策,允許移民來邊境墾荒,。1904年起黑龍江地區(qū)“全面開放”,,平均每年放荒100多萬坰,,一些土地肥沃的黑土帶,移民尤為集中,,土地資源大量開發(fā),。到1910年,東北共放出荒地687.5萬坰,,其中墾熟地34.7萬坰,。民國時期,延續(xù)了晚清的大規(guī)模移民的政策,,移民數量大量增加,。來自山東、河北等地的大量漢人 “闖關東” (出古北口和山海關等),, 在東北黑土帶進行空前的農墾,。1915年,吉林省耕地面積已達8598萬畝,, 黑龍江省亦達3716萬畝,。
20世紀東北地區(qū)數度出現土地開發(fā)熱潮,大量關內移民和周邊地區(qū)的國際移民涌入東北地區(qū),,國內外資本也紛紛進入東北,,設立大批農業(yè)墾殖公司,并引進了拖拉機等近代農業(yè)設備和技術,。借助于農業(yè)現代化的推力,,東北地區(qū)的土地開發(fā)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迅速展開,到20世紀20年代末,,東北地區(qū)已經成為全國主要大豆生產基地,。
從民國十三年(1924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東北三省糧食產量由1457萬噸增至1886萬噸,,1925年東北人均占有糧食已達1359斤,。日偽統(tǒng)治時期,,日偽從關內和日本、朝鮮遷來大量移民,,大面積荒地被開墾,。到1940年,,東北地區(qū)已開墾耕地1930萬公頃,,占全區(qū)土地面積的14.8%,。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春,,關東軍促令偽政府成立“滿洲農業(yè)政策委員會”,,并于5月審議了所謂農業(yè)基本政策,,決定對稻米,、小麥,、大豆等開始實行“統(tǒng)制”。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實行了決策搜荷方策,,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敵戰(zhàn)區(qū)農業(yè)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耕地荒蕪,廣大農村趨于破產,。
新中國建立后東北地區(qū)建立了大批的國營農場,,大批退伍軍人挺進東北平原,開辟了新墾區(qū),,僅在黑龍江省就新開荒地7000多萬畝,,相當原有耕地的50%以上,使東北地區(qū)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經過一個世紀的開發(fā),,東北地區(qū)實現了從 “北大荒” 到 “北大倉” 的歷史巨變。從1949 年到1990年,僅黑龍江省就開墾耕地596萬公頃,,是建國初期的1倍多,。建國后東北黑土帶的土地開發(fā)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0年,。1948年完成土改后,,地方政府實行了開荒頭三年不交糧的獎勵政策,以調動廣大農民開荒的積極性 ,。黑龍江省和吉林省1950年開始接納大量山東、河北等省移民和支邊青年遷入開荒,。1954 年鐵道兵和農建二師建場開荒,,1956年山東移民遷入墾荒,1958年10萬轉業(yè)官兵開發(fā) “北大荒”,,建立了數十個大型國營農場,。1956年后隨著高級農業(yè)社和人民公社成立,又開始了集體開荒,。這十年間,,黑龍江省每年開墾荒地面積13.3萬公頃左右,1957年新開荒地達到20.8萬公頃,。由于大面積開墾荒地,, 到1957年全省已建立75個國營農場和150多個移民新村,全省耕地面積已達到666.6萬公頃,,比建國初期增加了100多萬公頃,。
第二階段,1961—1977年,。在“文革” 期間,,接納百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1967年組建了生產建設兵團,,將國營農場,、勞改農場統(tǒng)統(tǒng)劃歸生產建設兵團,進行了大面積的開荒,。1965年黑龍江省開荒面積達到29.12萬公頃,。到1970年黑龍江省耕地面積達到766 .6萬公頃。十年間,,黑龍江全省已建成國營農場128個,,軍隊農場171個,形成了中國大的國營農場群,。1974年以后主要進行集體開荒,,國家將人民公社集體開荒納入計劃,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全省共建機械化集體開荒點1350個,,共開墾荒地133.2萬公頃,。
第三階段,1988年由國家立項的三江平原開發(fā),,共投入資金8.1億元,,集中成片開發(fā)建設120個小區(qū)。三江平原土地資源開發(fā)涉及到佳木斯,、牡丹江,、雙鴨山、鶴崗,、雞西,、七臺河等6個省轄市、22個縣 (市),、4個國營農場管理局和62個國營農牧漁場,。到1990年末,共開墾荒地12.46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52萬公頃,,其中旱改水16.24萬公頃,治理低洼地35.74萬公頃,。通過三江平原土地資源綜合開發(fā),,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50萬噸。除三江平原開發(fā)外,,黑龍江省其它地區(qū)也開發(fā)土地76.66萬公頃,。建國后的40多年來,黑龍江省共開墾荒地596萬公頃,,相當于建國前的1倍多,,全省糧食總產從1949年的120億斤增加到1990年的426億斤。
建國后,,國家在東北地區(qū)布局了大批重工業(yè)項目,,東北地區(qū)重工業(yè)比重不斷上升,成為中國主要的重工業(yè)基地,,鋼鐵,、化工、石油加工和基礎裝備行業(yè)是東北地區(qū)重工業(yè)的主導行業(yè),,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有37個資源型城市(含內蒙古蒙東地區(qū)5個),,占全國資源型城市總數的16%。2003年國家實施東北振興戰(zhàn)略以來,,東北地區(qū)經濟增速呈現先增后降的總體趨勢,。2003-2011年,,東北地區(qū)經濟整體增速高于全國水平,但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總體表現為下降趨勢,,2014年東北地區(qū)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下降到8.38%,。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業(yè)化進程報告》顯示,1995年東北地區(qū)的工業(yè)化進程在全國七大區(qū)域中排名第二位,。但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顯示,,東北地區(qū)的工業(yè)產出增幅在2013年已經明顯地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4年出現了“失速”的狀態(tài),。根據《東北藍皮書:中國東北地區(qū)發(fā)展報告(2016)》信息顯示,,2013年后東北三省GDP占全國的比重逐年下降,2015年回落到8.0%,。2016年上半年,,東北地區(qū)經濟增速雖然仍落后于其他地區(qū),但下行趨勢開始趨緩,,開始向高端裝備制造業(yè)、礦產經濟深加工,、有機保健食品,、汽車、新材料,、生物醫(yī)藥,、新能源等產業(yè)結構轉型。
礦產資源
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平原北部因盆地抬升縮小,,產生了巨厚的沉積物,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條件,。位于東北平原上的三大油田分別是大慶油田,、吉林油田和遼河油田。
東北平原除了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外,,煤炭,、黃金、石灰石,、瑪瑙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品位居高。截至2008年,,已探明煤炭儲量1.5億噸,,遠景儲量2.48億噸;探明黃金儲量15.4噸,,遠景儲量58.7噸,;石灰石儲量在數十億噸以上,,為發(fā)展礦產采掘、加工提供了有利條件,。
截至2008年,,東北三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4種,占中國已探明礦種的64%,,其中有近60種為大中型礦床,。累計探明儲量占中國首位的有石油、鐵,、金,、鎳、錳,、鉬,、菱鎂、金剛石,、石墨等,;居中國前五位的有銅、鎂,、鉛,、錫、石膏,、大理石等,。其中,鐵礦保有儲量為1241.6億噸,,占中國儲量的1/4,;石油儲量占中國1/2以上;煤炭669.1億噸,占中國9%,油頁巖儲量211.4億噸,,占中國68%,。
土地資源
東北平原林地分布于山地和丘陵,耕地分布于平原和臺地、丘陵、山地;草地分布在丘陵,、平原、山地和臺地,。沙地,, 即科爾沁沙地,鹽堿荒地分布于松嫩平原中部,,濕地分布于三江平原和沿河兩岸及其沖積的積水河灣,。
東北平原位于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東段,,平原中的耕地面積占東北耕地總面積的70.18%, 松嫩平原中的耕地占整個東北平原耕地面積的54.10%,, 遼河平原占31.10%,,三江平原占15.10%。東北平原林地僅占東北全部林地面積的91.3%,。東北平原草地面積占東北全部草地的34.15%,。鹽堿荒地的95.16%分布在松嫩平原。濕地灘涂的74.16%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生物資源
東北平原是中國重點林區(qū),,有林地面積4393萬公頃,森林總蓄積量為37億立方米,。東北林區(qū)木材品種齊全,,林質優(yōu)良,樹的種類有100多種,。全區(qū)有野生動物1000余種,。除飛龍、雕,、天鵝,、東北虎、鹿,、紫貂等30余種珍稀動物外,經濟價值較高的還有林蛙,、花尾棒雞等,。東北三省天然草原野生植物也比較豐富,已查明的野生經濟植物就有800余種,。
植物種類受水熱條件的綜合控制,,具有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西部大興安嶺山地為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分布區(qū),,以耐寒的興安落葉松為典型樹種,;東部的長白山地為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區(qū),以喜濕的紅與楓樺為典型樹種,;中部的東北平原為溫帶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草原分布區(qū),以耐旱的羊草,、貝加爾針茅等為典型植物種,,并且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