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龍河兩岸山峰清秀迤邐,,連綿起伏,形態(tài)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蔥郁,樹木繁蔭,。遇龍河的水如同綠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魚兒閑游,,水筏飄搖,,一一可見。微風(fēng)拂過水面,,泛起陣陣漣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靜靜的,,輕輕的,。
國內(nèi)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chǎn)?!庇鳊埡觾砂兑慌商飯@風(fēng)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仿佛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
遇龍河上一石拱橋,位于白沙鎮(zhèn)遇龍村旁,,明代所建,橋長60米,,寬5米,,高9米,跨度18米,,全用石頭砌成,,未用灰漿,,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而無損,,是陽朔縣重點文物古跡。橋體巍峨壯麗,,石橋兩側(cè)爬滿青藤,,古色古香;橋下水悠悠,,村民們世世代代在這里擔(dān)水,、洗衣,月轉(zhuǎn)星移,,遇龍橋見證人世蒼桑,,卻依然堅固如初?!秳⑷恪分械牡谝唤M鏡頭就在這里拍攝,。橋上立有《遇龍村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記述了當(dāng)?shù)厝罕娫谟鳊垬驅(qū)Π吨旒艺?又名天作寨)據(jù)守長達9個月,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并取得勝利的英雄業(yè)績,?!拔母铩逼陂g,該碑被搗毀丟入河中,,1987年政府派人撈得下半殘碑.并設(shè)法補齊重新立于橋上原位,,供人緬懷。由于該橋所處交通便利,,名聞遐邇.每天都有不少中外游人到此游覽,。
廣西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都在遇龍河景區(qū),;而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就在遇龍河畔,;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不過,,刺激,、浪漫、瀟灑的還是漂游遇龍河,,竹排過壩,,驚險刺激;蕩舟平湖,,輕松愉悅,,被人們視為擋不住的誘惑,酷煞人的時尚,。人們只用一個字來形容漫游遇龍河的感覺:那就是:“爽”,!
遇龍河支流的石拱橋,是廣西古老的石拱橋,,橋高2.2米,,長26米,寬4米,。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橋體結(jié)構(gòu)獨特,橋采取極為罕見的并列磚法,,用9組券石拱砌,,共用石281塊并列而成,。八百多年風(fēng)雨剝蝕和洪流沖擊,橋體完好無損,。
距遇龍橋上游500米,,單拱料石結(jié)構(gòu),橋面,、欄桿,、臺階均為方石構(gòu)成,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橋長30米,,寬5米,高10米,,陽朔三大古橋之一,。橋頭各有古樹一株,橋長與高大致相似,,遠遠望去,,橋拱與倒影相接,酷似一輪滿月,。立橋頭觀四野,,青山環(huán)抱,綠水繞莊,,一派南國風(fēng)光,。
周寨是個小村子,值得一看的就是村口流淌的清澈見底的遇龍河及不足十米寬的河面上高挑而起的一座石拱橋,。這座橋已有200多年歷史,又名旺福橋,,是遇龍河上第一座古代石橋,。橋面已磨蝕得很薄,但橋拱的半圓形還非常圓滿.可以看出古代工匠的技術(shù)很是扎實,。橋下有幾位洗衣的農(nóng)婦.她們?nèi)栽谘赜霉爬蟼鹘y(tǒng)的洗衣術(shù),,揉搓捶打,梆梆有聲,,問她們?yōu)楹尾挥孟匆聶C,,她們說“連洗衣粉都用不起,怎么用得起洗衣機”,,聽起來恍如隔世,。問村民們這遇龍河的來歷.她們都答不出,只知道老一輩傳下來的一些老故事:“前面這座五指山,,山下壓著孫猴子,。它將在500年后被放出來,,可以普渡眾生……”聽起來真像是走進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里的“世外桃源”了。找到周寨,,就等于找到遇龍河的上游,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
地址:位于桂林陽朔縣
門票:遇龍河漂流全程4個小時,,每艘竹排可以坐2個人,,全程240元/人次。要選擇正規(guī)公司和當(dāng)?shù)芈糜尉终J可的竹排,。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遇龍河兩岸很少有現(xiàn)代交通工具,,岸邊的鄉(xiāng)間小道只能徒步或騎自行車,單車+漂流是享受的玩法,。早上在陽朔的西街花15-20元錢租一輛山地車(如果你住在西街,,可以在所住旅社就近租車,可以跟老板侃價到10元)騎單車去遇龍橋(那兒是漂流的起點),。共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走桂陽公路,路很好走,,不到1個小時即可到達,;還有一條是河邊小路,從大榕樹景區(qū)的工農(nóng)橋右拐,,沿遇龍河逆流而上走鄉(xiāng)間小路,,路途遠而難走,但風(fēng)景好,,大約3到5個小時可到達,。漂流的時候,可以把單車放在竹排上或由漂流公司用車載回漂流的終點工農(nóng)橋,。
如果不想騎車,、只想漂流,,可以從陽朔乘去桂林的班車到白沙鎮(zhèn)下車,,票價2元/人;或從桂林乘去陽朔的中巴車到白沙鎮(zhèn)下車,,票價7元/人,。白沙鎮(zhèn)有很多三輪車,1-2元就可以到達遇龍橋,。(票價估計有所上漲),。
住宿:陽朔可住的地方很多。最好是住在西街上,平時的價格都在60~70元之間,。
美食:陽朔的沙田柚以果大皮薄肉厚,,果肉清香脆甜、汁多爽口著稱,。
陽朔田螺釀:這里的田螺非常特別,。首先是大,最大的差不多有乒乓球大小了,;其次是它的味道,,完全不像螺肉本身的味道。
最佳旅游季節(jié):游遇龍河的最佳季節(jié)應(yīng)為4月-11月,,避開下雨天,。
景點級別:等級尚未評定
所在位置:陽朔縣
景點門票:110元(110元/人~150元/人)
景區(qū)實竹筏漂流,兩人一筏,,漂流分程收費,,費用120-240元不等。
開放時間:8:30-18:00
景點交通:乘車前往一般是騎自行車,,游了遇龍河再去大榕樹月亮山等景區(qū)
古時稱為安樂水,,后因中游有著名的遇龍橋,改今名,。遇龍河發(fā)源于臨桂區(qū)白粘嶺,,它流經(jīng)陽朔縣的金寶鄉(xiāng)、葡萄鎮(zhèn),、白沙鎮(zhèn),、新陽朔鎮(zhèn)和高田鄉(xiāng),最后與金寶河相交匯于青厄渡,,并一同流入下游的田家河,。遇龍河流經(jīng)陽朔的新村、利學(xué),、大利,、遇龍、舊縣,、穿巖等村,在工農(nóng)橋與金寶河匯合,,全長43.5公里,,集雨面積158平方公里。其中陽朔境內(nèi)12平方公里,,寬38~61米,,深0.5~0.9米,流速0.6立方米/秒,正常流量約5立方米/秒,。河中筑有攔河壩,,引水灌田,不能通航,。
遇龍河是一條美麗的河流,,遇龍河素有“小漓江”之稱,特別是遇龍橋以下,,至與金寶河匯合的合山江口約12公里這一段,,群峰疊聳、綠樹叢生,,田野縱橫,,村莊錯落,可以觀賞到遇龍橋、犀牛望月,,穿山古寨,、歸義城遺址、五指山,、雙流口,、駿馬凌空等風(fēng)光勝跡,是陽朔風(fēng)景又一佳境,。
遇龍河主要游覽景點有:富里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仙桂橋,、舊縣民居群以及“小漓江”風(fēng)光等。
富里橋橫跨烏龜河,,系陽朔縣著名古橋,,為料石結(jié)構(gòu)單拱橋。富里橋全長30米,,寬5米,,高10米,其始建年代已無考,。倘若站在遇龍橋上遠眺的話,,但見上游之金龍橋、富里橋依次橫跨在遇龍河兩岸,;而下游之舊縣村一帶的山峰氣勢磅礴,,有如萬馬奔騰一般,蔚為壯觀,。
遇龍河畔的陽朔勝跡——舊縣村,。舊縣村約建于1400年前,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公元621~627年)曾在此設(shè)歸義縣。舊縣村值得觀光與游玩的,,便是舊縣村之古村落與民居了,,而這一景致,也可以說是整個遇龍河景區(qū)的精華,。
舊縣村之村落民居古色古香,,曲徑通幽,其建筑多馬頭墻,、青磚黛瓦,、坡屋面,特別是其入口,,寬厚而光滑的大理石砌筑而成的門楣,、門框、門檻和礎(chǔ)石具有非凡的氣勢與質(zhì)感,。舊縣村民居前還陳置有幾處成對的石刻雕塑,,雕塑上鐫刻有祥云、龍鳳,、獅子和魚兒等吉祥圖案,,此外,它還有“禹門”字樣的建筑牌坊,。
美國哈佛大學(xué)著名景觀專家卡爾博士在徒步考察完遇龍河風(fēng)景之后曾這樣感嘆道:“這是我在中國看到的美麗的地方”,。
遇龍河景區(qū)特色:遇龍河是一條美麗的河流,遇龍河素有“小漓江”之稱,。若把漓江當(dāng)作大家閨秀,,那么遇龍河就是小家碧玉了。除了坐大船游漓江,,也要坐竹筏游遇龍河,,才不虛此行。坐竹筏游覽朝陽碼頭至工農(nóng)橋一段河,,這是遇龍河精華美景的濃縮,。
遇龍河漂流線路:朝陽碼頭--烏龜賽跑--紅旗飄飄--水車山莊--青蛙躍江--五指峰--駱駝過江--月亮山--巨鼠飛天--潘莊(徐悲鴻畫居)--工農(nóng)橋(劉三姐古榕壯寨)
到桂林,不游漓江,,是一種遺憾,;到陽朔,不看遇龍河,,更是可惜,。
陽朔景點遇龍河有“小漓江”之稱,是陽朔山水的精華,。它以山青水碧竹翠橋奇村巧而聞名于世,,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也是陽朔風(fēng)光的好體現(xiàn),。遇龍河發(fā)源于臨桂區(qū)的古里河,,流域卻大多在陽朔境內(nèi)。它清澈嫵媚,,一路流經(jīng)陽朔的金寶鄉(xiāng),、葡萄鎮(zhèn)、白沙鎮(zhèn),、新陽朔鎮(zhèn),、高田鄉(xiāng),最后與金寶河交匯于青颼渡(高田日出)處,,再一同流入田家河,,再由田家河注入漓江。遇龍河古時叫“安樂水”,,因后來在河上建有石拱橋名日“遇龍橋”,,后來人們就干脆把這安樂水叫做遇龍河了?!坝鳊垺倍盎睢?,人們對這條碧水用心之良苦,可見一般了,。
遇龍河一般寬度為30一60米,,其長度約44公里,水深處達七八米,,淺處只能齊腿肚,。徒步旅游遇龍河,欣賞美麗的陽朔風(fēng)光是賞這條“小漓江”的最佳方式,。
遇龍河兩岸青山連綿,,造型各異,百態(tài)千姿,;一路翠竹夾道,,綠樹成行,芳草萋萋,;而若遇晴日,,則藍天白云,碧水綠草,,開朗而明快,;若逢雨天,更是霧繞云遮,,百媚千嬌,,將陽朔風(fēng)光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走進遇龍河流域,你不但看得到“精縮”了的漓江山水,,還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村落,,十分風(fēng)趣的水車,造型各異的古橋,。這是一條很有文化品位的河,,有水、有山,、有竹,、有草、有橋梁,、有水車,、有建筑。其透視出來的歷史氛圍和歲月滄桑,,明顯要優(yōu)于漓江好一派奇美的陽朔風(fēng)光,。
如果你從陽朔鎮(zhèn)出發(fā),遇龍河奉獻上的第一道風(fēng)景,,便是富里橋,。富里橋?qū)?米,全長30米,,高約10米,,青石砌成的橋拱成大半圓形,倒映在水中,,是一個雞蛋形的模樣,,宛如大姑娘那張明朗的臉,十分別致,。
橋的兩岸,,是百頃良田,微風(fēng)吹過稻浪翻,,白云走處碧波滾,,景色宜人。橋的兩頭,,長著兩株古樹,,仿佛如橋的兩個衛(wèi)士,風(fēng)雨同舟,,與富里橋一齊在這遇龍河畔成為一種不朽,。由于富里橋呈大半拱狀,從橋的一端孔下往另一端望去,,那青山綠水,、白墻黑瓦一概映在水面,,框在橋中,仿佛如山水畫在水月中重現(xiàn),,典雅素凈,,很是耐看。富里橋建于何年,,已經(jīng)無法考證,估計與金龍橋,、遇龍橋,、仙桂橋等名橋所建年代相差不多,因為這九曲八拐的河流,,只建一座橋顯然是難以通行的,。過了富里橋,順著遇龍河往西北方向而去,,沒有多久,,便可看到遇龍橋了。
遇龍橋建于明代,,可見遇龍河的叫法,,早也是從明代開始的。這座橋,,可以算得上陽朔縣境內(nèi)規(guī)模大的古代石拱橋了,。它長約60米,寬5米,,高9米,,單孔跨度為18米,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加修了石欄,,欄上花鳥魚蟲,,龍鳳呈祥,十分精美,。遠處看去,,這遇龍橋橋身壯實高大,古藤纏繞,,野花裝點,,巍峨而壯麗,很有男子之風(fēng)范,。
站在遇龍橋上看四周風(fēng)景,,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上游一河相串的金龍橋,、富里橋,,如孿生兄弟一般,,歷歷在目。那山,、那田,、那水、那樹,,像沙盤上的作品,,在兩岸依次排列。太陽照在水中,,拉成一條直線,,仿佛為遇龍河開了一條金色的拉鏈,水中那閃閃的金光,,很像一條金龍在潛游,。我們不知道先人在建這座橋時,是否也看到了這種景象,,或許,,遇龍橋的來意,便是如此的吧,。
轉(zhuǎn)身向下游望去,,群山奔騰,村落點點,,稻田簇浪,。橋下有一洄水潭,如鏡的碧水映著東岸的村莊,。那村前的古榕,,那黃墻青瓦的農(nóng)舍,那一條條縱橫的街巷皆歷歷入目,。更有趣的是這墻,、舍、道全由半米見方的古銅色石塊壘成,。連伸入水中的磚頭,,也是如此。那深潭,,那古榕,,還有那村落,加上遇龍橋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最好寫照,。只不過馬致遠先生沒有看過遇龍河的景致,,倘若看了,怕是那首詩會寫得更好些,。
遇龍河的歷史悠久,,表現(xiàn)在一處遺址之上,,這遺址,便是歸義縣遺址,。據(jù)《陽朔縣志》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從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歸義縣入陽朔,。
至于歸義縣的含義,社會上有多種傳說,,并無定論,。但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正規(guī)的,那就是“統(tǒng)歸大義,,誠服皇道”??梢姎w義縣從陽朔分置,,并不是很正統(tǒng)的,也許是因為割據(jù),,也許是因為造反,。
遺址現(xiàn)占地約4萬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個不小的縣城,。當(dāng)然,,今天任何一個鄉(xiāng)鎮(zhèn)都比它強多了。如今整個“縣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兩戶人家。歸義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卻給遇龍河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那古井邊的石欄上刻有“尋舊,,二字,但今天的遇龍河已經(jīng)全新了,。
出了歸義縣舊址,,便到了遇龍河上又一名橋——仙桂橋。仙桂橋規(guī)模雖然不如前面兩橋,,卻有些歷史,。因為離歸義縣舊址不遠,因此,,人們叫它“舊縣橋”,??梢姰?dāng)年也是交通要沖之處。
這仙桂橋為廣西區(qū)內(nèi)現(xiàn)存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橋雖不大,但風(fēng)景宜人,,也是遇龍河的一處勝景,。到遇龍河,這三座橋是不可不看的,。
陽朔遇龍河風(fēng)景區(qū)包括沿河兩岸的帶狀景致,。陽朔遇龍河發(fā)源于臨桂區(qū),全長42.5公里,,其中以陽朔遇龍橋到青厄渡這一段風(fēng)景最佳,。主要景點有:犀牛塘、水厄風(fēng)光,、五指山,、朝陽寨、仙桂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漢墓群,、東暈巖,、八仙過海等近20處。
陽朔遇龍河,,這條流著一江風(fēng)情,,一江靈氣的“小漓江”,古稱“安樂水”,。
傳說很久以前,,東海有條龍,巡游至此,,見這如此勝境,,覺得東海黯然失色,便潛藏下來不走了,,這條龍晚上浮處水面貪婪地觀賞美好地風(fēng)光,,后來忍不住有時白天也偷著出來,河邊許多村民都曾見過,。于是“安樂水”遂改名為“遇龍河”,。
陽朔遇龍河是一卷畫軸,兩岸山巒百態(tài)千姿,河畔翠竹疊嶂,,蕉臨四季常青,,沿岸地稻田一年四季顏色不斷變化,田野里一片生機勃勃地綠,,詩情畫意盡顯其中,。遇龍河地水清得見底,藍得透亮,,佇立江邊,,你會覺得它是頭頂上那萬里無云的天。其中令人流連的還是遇龍河上的兩座古石橋——遇龍橋河富里橋,。其中遇龍橋雄健壯美,,它河舊縣遺址附近的仙桂橋一樣,都是無漿干砌的單拱石橋,。遇龍河上大大小小的石橋,、木橋,還有河中的二十八道灘,,河畔的引水灌田的竹筒水車,、岸邊的古榕掩映的農(nóng)莊,莊旁石階層蕩衣的村姑,,垂釣的老翁,,碧潭上嬉戲的鴨群和光腚的玩童,,村舍間裊裊的炊煙,,構(gòu)成了一幅充滿鄉(xiāng)土風(fēng)情的油畫,好一幅“人間仙境”的絕妙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