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猴為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的樹棲性動物,棲于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棲息于低海拔地區(qū),,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也可達到1300米,。多在原始林中比較高大的樹干中上層活動,,偶爾亦活動于人工蕉林。大一點的蜂猴喜歡到森林邊緣,,因為那里食物相對更豐富,。
蜂猴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和南亞東北部,中國見于云南和廣西,,中國為邊緣分布區(qū),。
中國分布
云南西部,、西南部,、南部和廣西西南部(寧明、龍州,、憑祥和靖西),,云南的分布北限為云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和新平哀牢山的低海拔地區(qū)。蜂猴在中國的分布區(qū)為其世界分布區(qū)的北緣,。
世界分布
印度東北部,、不丹、孟加拉,、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
蜂猴是體型較小的一種原猴類,,體長280~380mm,;體重680~1000g,成體體重700~1500g,,雄性平均體重680g,,雌性平均體重625g;尾長22~25厘米,。
頭圓,吻短,,牙齒36枚,,眼大而向前,,具暗褐色眼眶環(huán)和淺棕色的三角形眼上斑,眶間至前額為逐漸加寬的亮白色線紋,,眼間距很窄,,耳廓半圓而朝前。前后肢粗短,,等長,手的大拇指和其他4指相距的角度甚大,,第二指、趾極短或退化,,除后足第二趾是爪形外,,其他指、趾的末端有厚的肉墊和扁指甲,。
體毛短密,,顏色變異很大。眼,、耳之間,,面頰、頸側(cè)至肩背呈暗灰白色,,背部棕,、棕紅或灰色,頭頂至腰背有一條顯著的棕褐色脊紋,,至尾基部逐漸變窄,,色澤變淺,至頭頂分成兩岔延到耳端及眼周圍,,腹面棕色或污灰白色,。
蜂猴是一種唯一的有毒靈長類動物,毒腺位于手肘部,。當蜂猴遇到危險時,,會把毒液投射出去。蜂猴還會把毒液抹在幼崽周圍,,避免幼崽被掠食者捕食,。被蜂猴咬傷會導(dǎo)致傷口感染、腫脹或肚子疼,,但毒液不致命,。此外,這種毒液能防止蜂猴身上長寄生蟲,。
夜行性,、樹棲,,極少下地,其活動,、覓食,、交配、繁殖及眠休等均在樹上度過,,白天蜷縮成團隱蔽在高大喬木的樹洞,、枝葉繁茂的樹冠附近或濃密枝條的枝叉上休息,黃昏后開始活動覓食,。性喜單獨活動,,行動特別緩慢,,多為攀爬式運動,不會跳躍,,只有在受到攻擊時,,才有所加快,。
蜂猴被稱為懶猴,是因為它畏光怕熱,,白天在樹洞、樹干上抱頭大睡,,鳥啼獸吼也無法驚醒它,。它的動作非常緩慢,走一步似乎要停兩步,。曾有人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蜂猴挪動一步,需要12秒鐘時間,。
蜂猴動作雖然慢,,也有保護自己的絕招。由于它一天到晚很少活動,,地衣或藻類植物得以不斷吸收它身上散發(fā)出來的水氣和碳酸氣,,在它身上繁殖、生長,,把它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使它有了和生活環(huán)境色彩一致的保護衣,很難被敵害發(fā)現(xiàn),。因此,,蜂猴又得了一個雅號——擬猴,,意思就是它可以模擬綠色植物,躲避天敵傷害,。
蜂猴的食物主要是熱帶鮮嫩的花葉和漿果,,也捕食昆蟲,善于在夜間捕食熟睡的小鳥,,喜食鳥蛋,。也喜食蜂蜜,因此名“蜂猴”,。
在蜂猴的胳膊肘內(nèi)側(cè)的腺體能夠產(chǎn)生毒素,,當它們梳理毛發(fā)時,毒素會遍布它們的皮毛,,當其受到威脅時,,蜂猴會滾成一個球,只留下有毒的皮毛在外面,。當捕食者在樹上時,,它們也會滾成一個球從樹上落下,從而逃避危險,。有時它們會采取牙齒咬的被動防御方式來逃避敵害,。
蜂猴利用視覺、聲音,、觸覺和化學(xué)信息來溝通,,會做氣味標記來通信,也能夠利用超聲波來感知,。
據(jù)中國多年的野外考察和飼養(yǎng)實驗,,蜂猴一般在每年的6~8月進行交配,性周期平均45~50天,,交配期常持續(xù)4~6天,,成年雌性懷孕率約為70~80%,孕期為5~6個月,。通常在冬末春初產(chǎn)仔(多在3月份以前),,多在夜間分娩。年產(chǎn)1胎,,每胎1仔,。哺乳期約需7個月。幼仔出生8個月后即能單獨活動,,真正脫離母體行獨立生活一般要到1歲左右,。從出生至性成熟約需2~3年。據(jù)中國國內(nèi)動物園的飼養(yǎng)記錄,蜂猴的飼養(yǎng)壽命可達12年,。
數(shù)字量化:育種間隔1年,;每次產(chǎn)仔1只;平均妊娠期188天,;幼崽斷奶時間3~6個月,,平均斷奶時間4個月;幼崽獨立時間16~26個月,,平均獨立時間20個月,;雌性成熟時間18~24個月,平均20個月,;雄性成熟時間17~20個月,,平均18個月;野生狀態(tài)下壽命可達22年,,平均20年,;而人工飼養(yǎng)狀態(tài)下壽命可達25.8年,平均24年,;領(lǐng)土范圍0.004~0.25平方公里,。
保護級別
已列入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989);
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1996),,評估等級——瀕危物種(EN),;
已列入《華盛頓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1;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2008)——易危物種(LC),。
保護區(qū)
有蜂猴分布的自然保護區(qū):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qū),、綠春黃蓮山自然保護區(qū),、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qū),;西部的盈江銅壁關(guān)自然保護區(qū);中部的景谷威遠江自然保護區(qū),、景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qū)和新平哀牢山自然保護區(qū),。以上保護區(qū)對蜂猴在中國的保護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估計它們已包括了中國蜂猴80%以上的種群數(shù)量,。
保護建議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云南南部和西部熱帶森林的大片被砍伐,,已造成本種棲息生境的大幅度減少,使大多數(shù)蜂猴僅在保護區(qū)中生活,。因此,,加強有蜂猴分布的現(xiàn)有自然保護區(qū)的管理和建設(shè),保護和改善蜂猴的生存環(huán)境是一項首要措施,;
加強宣傳教育,,有針對性地宣傳蜂猴入藥并無科學(xué)根據(jù)的道理,制止由此而產(chǎn)生的偷獵、濫捕蜂猴等的行為,;
進行國內(nèi)蜂猴的數(shù)量調(diào)查和資源評估,,合理審批用于動物園展出或出口的額度。加快建好一個以現(xiàn)有飼養(yǎng)種群為基礎(chǔ)的人工繁殖群,,建立譜系,,以滿足國內(nèi)動物園展出及國內(nèi)國際交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