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哈爾濱已經是一座沉浸在教堂鐘聲里的城市,,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建造在當時哈爾濱教堂興建的盛期,宏大的規(guī)模,、瑰麗的造型,,散發(fā)著溫情的宗教氣息使其在成為一座杰出宗教建筑的同時,也成為了拜占庭藝術在哈爾濱城市的一處不可或缺的風景和記憶,,成為哈爾濱的文化地標之一,。
哈爾濱的品格與氣質很別致,是一座洋味頗足的浪漫都市,。早在20世紀初,,歐美人就稱哈爾濱為“東方的莫斯科”,、“遠東的小巴黎”。今天深入其中,,也不難發(fā)現如此文化背景的淵源:百年前的那些躲避戰(zhàn)亂的中外流亡者錯將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按照故國的面貌來營造哈爾濱,使得哈爾濱成為了一座被外來文化“異化”了的城市,。
哈爾濱因為它的獨特建筑而聞名,,教堂宛如建筑群中的珍珠點綴其間。教堂特有的文化,,發(fā)散教堂特有魅力,,打造了哈爾濱這座旅游名城特有的魅力景觀。成為諸多游客觀光旅游的必游之地,,成為哈爾濱新興的頗有增長點的旅游景點,。
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為典型的俄羅斯式建筑,磚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對稱布局,,正門西向。上下兩層,,上層為宗教活動場所,,下層是主教、神甫工作和食宿的地方,。屋頂有巴洛克式塔樓,、洋蔥頭式鐘樓和天主堂,鐘樓,、塔樓和天主堂上方各有一枚十字架,。
這座教堂和俄羅斯的古典風格教堂有所不同。俄羅斯的古典風格教堂建筑是拜占庭式的,,其造型和風格幾乎都是以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為范本的。直到16世紀,,俄羅斯人推翻外來民族統(tǒng)治,,成為中央集權國家后,才開始把教堂建成具有俄羅斯風格的建筑,。生活在寒冷地區(qū)的俄羅斯建筑家們,,根據地域氣候特點將拜占庭教堂的拱頂改為帳篷尖頂,使積雪無法存留,。又從阿拉伯教堂鐘形圓頂獲得啟發(fā),,將一些教堂的屋頂設計成圓球形狀,便出現了有的教堂屋頂上兼容了這兩種造型,,形成了尖圓高低錯落有致的俄羅斯建筑風格,。
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原為公主嶺隨軍教堂,,隨著松花江東大橋建成和碼頭形成,教堂隨之遷至教堂街(革新街)44號,。1912—1913年建木結構教堂,,1935—1936年又改建成磚石結構新教堂,形成兩堂并立又渾然一體的特殊格局,。磚石教堂由建筑師斯米爾諾夫,、陶斯他諾夫斯基設計,高大雄偉,,引人注目,。全堂有祭壇3個,圓屋頂由4根柱子支撐,,其中2根為中央和兩側分界線,,中央為圣所。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就是典型的俄羅斯教堂風格的建筑,。教堂內共有祭壇3個,,圓屋頂由4根柱子支撐,圓柱上方有4幅給門徒講述教義的圣像,,其中2根柱子為中央和兩側的分界線,,中央為圣所。教堂的外觀高大獨特,,形體復雜,,墻面線角豐富,紅白相間,,鐘樓為帳篷頂式,,而主入口上邊穹頂則采用俄羅斯傳統(tǒng)的洋蔥頭式,整個外觀富有變化,,不同風格交融又十分和諧,,構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組合。這所教堂占地面積5773平方米,,建筑面積502.51平方米,,能容納上千人活動。教堂內有圣像畫家薩得羅基尼所繪的圣畫,,圣母像尤為精致,。
磚混結構的新教堂建成后,木結構的舊教堂并未馬上拆除,,并于1938年開辦了神品學校,,名義上是培養(yǎng)神職人員,實際上成為了培養(yǎng)反蘇維埃分子的基地,。
教堂綠色的屋頂,,紅白相間的墻面磚在陽光的映射下十分典雅,。3個天主教十字架分別豎立在教堂3個大小不同的圓頂上。步入堂內可以看到圣母升天,、耶穌,、若瑟3幅畫像,正中擺放著祭臺,,兩側懸掛著14幅苦路像,。
8路、87路,、109路,、121路、7路,、386路,、17路、18路等公交車,,至革新街站下車即是,。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日俄戰(zhàn)爭時期的產物,1907年隨調防的俄軍從公主嶺遷來哈爾濱,。1912年2月25日,,在現址建起一座木結構的教堂(2000年7月13日,在改造周邊環(huán)境的時候拆除),,1930年10月在木結構的教堂旁,,開始建造這座磚石結構的現存教堂,由俄國建筑師斯米爾諾夫·托夫塔諾夫斯基設計,。1935年10月6日落成,,現為哈爾濱天主教愛國會。
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原為公主嶺隨軍教堂,,隨俄軍調防至哈爾濱懶漢屯落戶,,后又遷至阿列克謝耶夫卡村(東香坊)重建。隨著松花江東大橋建成和碼頭形成,,城區(qū)舊城(香坊)居民大批轉移至馬家溝,,教堂也隨之遷至教堂街(革新街)44號。1912—1913年建木結構教堂,,1935—1936年又改建成磚石結構新教堂,,形成兩堂并立又渾然一體的特殊格局,。磚石教堂由建筑師斯米爾諾夫,、陶斯他諾夫斯基設計,高大雄偉,,引人注目,。全堂有祭壇3個,,圓屋頂由4根柱子支撐,其中2根為中央和兩側分界線,,中央為圣所,。堂內有圣畫家薩德羅基尼的圣畫。圓柱上方有4幅給門徒論述教義的圣像,。從庫爾斯庫贈送給旅順口俄軍的圣母像,,載著贈送者的姓名及年月。教堂占地面積5773平方米,,建筑面積502.51平方米,,教堂能容納1500人,地處俄羅斯正教徒居住集中的地方,,為哈爾濱東正教徒活動中心之一,。
1920—1924年,首任掌院司祭別特爾·阿恩道諾夫,。
1924—1933年,,第二任彼得·羅日杰斯特文斯基。
1933—1937年,,第三任米哈衣·魯高基恩,。
1937—1943年,第四任阿里司塔拉·波諾馬列夫,。
1943年,,第五任西滅恩·諾渥西勒才夫。
1980年,,該堂撥給哈爾濱天主教會使用,。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舉行彌撒禮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鄉(xiāng)各地,,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歷史久遠。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日俄戰(zhàn)爭時期的產物,,它是擺脫外來影響之后的俄羅斯風格的教堂建筑經典,。建筑結構復雜,裝飾線腳豐富,,墻體紅白相間,。整個建筑充滿著韻律的美、造型的美,、色彩的美,。
和其他教堂一樣,,在十年浩劫期間,教堂也不可避免地被關閉,,并被占用,。“文革”后,,有關部門對教堂進行了全面的修葺,,并劃歸為哈爾濱天主教會使用。1980年圣誕節(jié)期間,,教堂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