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州永豐塔坐落在遼寧省瓦房店市復州古城東南約三百米處的山崗上,,原名永豐寺,相傳為唐代建筑,,遼代時佛教盛行,,在原寺基礎上改為佛塔,取名永豐塔,。塔身通高23米,,周長28米,為實心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每個檐角上都掛著一個風鈴,,每當風起,,鈴聲不止,清脆悅耳,。塔基部分的各面,,均為六尺高的佛龕,龕內均有浮雕佛像一尊,,具有典型的遼代建筑風格,。
永豐塔處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遠遠望去,,雄偉挺拔,,擎天插云,似有直上九天攬月之勢,,蔚為壯觀,,號稱遼南第一塔,復州曾有“八景”之說,,其中一景“永豐夕照”說的即是有關永豐塔的景色,。登臨永豐夕照觀瞻臺,永豐寺景區(qū)的景致盡收眼底,。
永豐塔造型獨特,,結構精巧,建筑技術高超,,是研究大連市乃之遼南地區(qū)遼,、宋時期的歷史等重要實物資料,有重要價值,。
據傳每逢春分和秋分之日,,夕陽西下,群峰皆暗,,唯有一點陽光直射永豐塔旁的永豐寺大殿,,其光線直接照射在正殿中央佛祖如來兩眉間印堂正中,靈光閃爍,,普度眾生的一種靈感,。于是,人們把這永豐塔的夕照與這佛像的夕照合稱為“永豐夕照”,。該景在當時十分有名,,被列為復州八景之冠,曾引起無數騷人墨客賦詩詠唱,。
至于為什么取名叫復州永豐塔,,在塔的西側有座佛寺,碑文記載,,這座佛寺建于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改建于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距今已有1340余年的歷史。明清時幾經修葺擴建,,形成壯觀的寺廟群,在建寺當時取名大佛寺,,后改為永豐寺,。自遼國管轄遼南以后,于公元938年在復縣境內設遷民縣,,將這北扶余縣(今吉林省四平市一帶),,相繼又遷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管轄的永寧、豐水,、扶羅三線部分居民來落戶,。他們?yōu)榧o念祖籍源流,借用扶余縣的“扶”字音,,起名“復洲”,,又分別取永寧縣的“永”字,豐水縣的“豐”字,,為遼代建筑的塔命名永豐塔,,同時把唐代修的大佛寺,改名為永豐寺,。
永豐塔不僅給名勝古跡增姿添色,,同時還以它自身的經歷,向人們訴說著中華文明古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