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道滘國殤冢,,也稱"六一一亭",是紀念1941年農(nóng)歷閏6月11日,,日寇第二次屠村時,,被毒煙熏死的老百姓而建立的,該亭于1946年修建,,1949年2月24日重修揭幕,。國殤冢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2年和1988年道滘鎮(zhèn)政府兩次撥款重修,。每年清明節(jié)、道滘鎮(zhèn)中小學(xué)校都組織師生掃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2002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建成磚石結(jié)構(gòu)的亭園,,寬8.6米,、長20米,內(nèi)分前門,、天井,、主亭、后冢4個部分,。四周建有護墻,,墻內(nèi)壁鑲有19塊碑刻,都是當(dāng)時國民黨廣東省,,東莞的軍政要員題刻的,。
原址為清末一盧姓人家住宅。1949年2月24日,,拆除原民宅,,改建國殤冢,以紀念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軍屠殺的死難者,。同年3月28日國殤冢揭幕,。國殤冢長20米,寬8.6米,,占地面積172平方米,,中間建有一四方亭,名“六一一”亭,,長4.25米,,寬5米,高3.4米,,亭名為抗日名將蔣光鼐將軍題寫,。亭內(nèi)現(xiàn)存北伐戰(zhàn)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的李福林題贈楹聯(lián),,聯(lián)曰:“碧血常新,精魂不滅,;大江如畫,,烈魄歸來?!?1998年底,,由道滘鎮(zhèn)人民政府撥款對國殤冢進行重修,至今保存較好,。
1941年8月3日 (農(nóng)歷閏六月十一日)早上7時,,日軍數(shù)百人分乘電船(機動輪船)、橡皮艇,,從幾個河口沖進道滘,。日軍入村后,分頭打開各居民門戶,,把男女老少拉出屋,,分為三個集中點,其中一個是閘口坊盧宅,。日軍把閘口的千余名男女老少集中在盧氏祠堂外空地上,迫交槍支彈藥,,并將男女分開兩隊,,女人小孩入盧氏宗祠,將五六百名男子迫入盧宅,,然后將門鎖實,,再往屋內(nèi)施放毒煙。有幾個人扒開瓦面逃了出去,,被日軍發(fā)覺后當(dāng)即開槍打死,。日軍施放毒煙五次,不少人中毒身亡,。第二天早晨,日軍把人放出來,,再次迫交軍火,,鄉(xiāng)民交不出,再遭日軍毆打,,一直到下午放人,。事件中,被毒煙熏死的有48人,,加上在水田里被打死的,,共有260余人,。1949年建六一一亭時刻上姓名的有61人,。
國殤冢現(xiàn)存碑刻19塊,,每塊均為名人題詞,。國殤冢冢名及其碑文由籌建期間任國民黨東莞縣縣長的何峨芳題寫。國民黨廣東省黨政軍著名人物李揚敬,、薛岳,、余漢謀、黃國梁,、徐景唐、王光海,、林翼中、張建,、王若周,、張我東等人題詞立碑,。
國殤冢自建成后一直得到當(dāng)?shù)卣叭罕姷谋Wo, 2002年7月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國殤冢是日軍侵華暴行的重要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