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飛(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倫,小名運笙(運生),、蔭生,,號繼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參加革命深入敵后化名黃敬齋,出生于貴州安順,,杰出的共產主義先驅,、中共領導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青年時代,,王若飛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討伐袁世凱運動。1922年6月,,王若飛與趙世炎,、周恩來等發(fā)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積極從事馬列主義的宣傳,。1923年由法國共產黨黨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先后任豫陜區(qū)黨委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江蘇黨委省農委書記,,并作為中共代表團代表之一,與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同國民黨政府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xié)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飛乘飛機回延安,,因飛機失事于山西興縣黑茶山不幸遇難,終年50歲,。
2009年,,王若飛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若飛,,號繼仁,原名王運生,。1896年10月,,出生于貴州安順市西秀區(qū)一個封建家庭,家住中華北路173號,。1903年遷居貴陽,。
1904年2月,王若飛被二舅父黃齊生接至貴陽承擔撫養(yǎng),、供讀,。入貴陽達德學校學習(現(xiàn)為貴陽達德書院舊址,位于貴陽市商業(yè)中心大十字南側),。他從《木蘭辭》中讀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名句時,十分向往那種奮戰(zhàn)韁場,、馬革裹尸的戰(zhàn)斗生涯“,,遂改名若飛,。
1911年11月,王若飛響應辛亥革命號召,,參加貴陽學生隊稽查城防,。1912年在群民書店任店員。
1915年,,王若飛隨大舅父黃干夫到銅仁礦務局任文書兼會計,。但在舅父黃齊生的帶領下,參加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王若飛在黃齊生的帶領下留學日本,,“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毅然回國,。
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
1922年6月,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王若飛同趙世炎,、周恩來等人發(fā)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積極探討中國革命問題,,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年秋,同趙世炎,、陳延年等一起,,由阮愛國(即胡志明)介紹加入法國共產黨。
1923年,,王若飛赴蘇聯(lián)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同年4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3月王若飛回國,。不久他擔任中共豫陜區(qū)委書記,,在李大釗的指導下,他在中原地區(qū)大力發(fā)展黨團組織,,積極開展以工人運動為中心的各項工作,,為推動中原地區(qū)的革命運動作出了貢獻。
1926年,,王若飛調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書部主任(即秘書長),,參與處理中央日常工作,并參與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中共五大后,,王若飛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農民部長和宣傳部長。
1928年6月,,王若飛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后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中國農民協(xié)會駐農民國際代表,,并在列寧學院學習,。
1931年,王若飛回國就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員,,參與了領導西北地區(qū)包括陜,、甘、寧,、晉,、綏、新等地農民斗爭,,開展土地革命,。
1931年11月21日,王若飛在包頭-泰安客棧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度過了近6年的鐵窗生活,。
1937年5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營救下,,結束了5年零7個月的牢獄生活,。同年8月到達延安,先后任中共陜甘寧邊區(qū)委宣傳部部長,、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
1938年,王若飛起任中共中央華中工作委員會,、華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任八路軍副參謀長。
1940年起,,王若飛任中央秘書長,、中央黨務委員會主任等職。期間,,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許多政治、軍事文章,,參與研討和制定了許多關于抗日根據(jù)地建設的政策,、指示。
1944年5月,,王若飛作為林伯渠的助手赴西安,、重慶,,與國民黨談判。他還協(xié)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11月起任中共南方局工委書記,,負責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廣泛團結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斗爭,。
1945年6月,王若飛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他作為中共代表,,隨同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參加國共兩黨和平談判,。重慶談判期間,,他日夜操勞、嘔心瀝血,,協(xié)助毛澤東,、周恩來工作。
1946年1月,,王若飛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會上,,他按照黨中央要求,,既堅持原則,又掌握靈活的斗爭策略,,在改組政府和國民大會等重大問題上,,團結各民主黨派,同國民黨的獨裁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1946年4月8日,,王若飛攜帶著中共代表團就憲法、國民政府組成等問題同國民黨談判的最后方案,,同秦邦憲,、葉挺、鄧發(fā)和黃齊生等,,乘飛機離開重慶返回延安,。因天氣原因,飛機中途迷失方向,,不幸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上撞山墜毀,,同機13人全部遇難,,王若飛時年50歲。
國共兩黨舉行了十次正式談判會議期間,,王若飛配合周恩來作了多次重要發(fā)言,。10月10日下午,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同國民黨代表王世杰,、邵力子,、張治中簽署了《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王若飛在上海任職中共中央秘書部主任時,參與領導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運動,。在擔任中央秘書長、中央黨務委員會主任期間,,參與研討和制定了許多關于抗日根據(jù)地建設的政策,、指示,對推動抗日根據(jù)地各項建設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若飛于1940年4月在《八路軍雜志》上發(fā)表了《華北游擊隊與民眾游擊戰(zhàn)爭發(fā)展的經驗》一文,,提出了游擊隊的七項任務,為游擊戰(zhàn)爭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王若飛對陳獨秀所犯錯誤的性質和嚴重后果作了揭露和批判。
王若飛指出內蒙古的工作要深入發(fā)動群眾,,做好民族工作,,開展武裝斗爭,到一定時候要進行土地革命,。針對日本特務策動的“自治運動”,,王若飛還提出要加強蒙漢團結,共同抗日,。
王若飛在延安創(chuàng)辦了陜甘寧邊區(qū)黨委理論刊物《團結》月刊,,還著有《中國向何處去》、《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十月革命開創(chuàng)了歷史的新紀元》等文章,。
中共早期領導人羅亦農這樣評價王若飛:“頭腦敏銳,分析問題透徹,、深刻,,有雄才大略,善于聯(lián)絡人——他像’黏合劑‘一樣把大家團結起來,?!?/p>
2009年,王若飛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鄧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寫道:”若飛其人聰明好學,,思想敏銳,性格開朗,,待人隨和,,在敵人獄中堅強不屈,大義凜然,?!?/p>
傅作義這樣評價王若飛:“共產黨員王若飛,那才是個人才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