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猴僅產(chǎn)于中國臺灣,,以高雄的壽山密林中最多,,故稱臺灣猴。最早被發(fā)現(xiàn)于南部沿海的石巖地區(qū),,所以又有“巖棲獼猴”的名字,,以后在中部內(nèi)陸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密林中也有發(fā)現(xiàn)。截止到2005年在中國臺灣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光復(fù),、彰化,、玉里、延年,、烏來,、泰順、太平山,、臺中,、臺東、三峽,、扇平,、明潭、屏東,、南投,、木柵、臺南,、墾丁,、宜蘭、恒春,、關(guān)山、嘉義,、高雄、清水溝,、溪頭,、八掛山,、鞍馬山,、花蓮、太魯閣等地。
棲息于巖壁和山林之中,,取食各種野果、樹葉,、昆蟲、蛙類,,有時也盜食農(nóng)家的谷物和瓜果,。
臺灣猴的體形酷似獼猴,,體更灰,,尾深色,。它們的尾巴都超過體長的二分之一,,不過臺灣猴的尾巴在比例上更長一些,,也比獼猴較小而胖,。雄獸的體長為44—54厘米,,尾長為38~39厘米,;雌獸的體長為36—45厘米,尾長26—45厘米,,顱全長9.6—11.7厘米,;體重4—5公斤,。身體的毛色主要為藍(lán)灰石板色或灰褐色,,沒有任何桔紅等鮮艷的顏色,額部裸毛呈灰黃色,頭圓毛厚,,頭冠有些紅褐色,典型的粉紅臉,,面部比較平坦,,呈肉色或比肉色稍微深一點,但不象其他猴類那樣呈紅色或白色,,頰部生有濃密的須毛,,頰囊比獼猴的小,,頂毛向后披散。四肢毛色深暗,,手,、足均為黑色,,故又得名“黑肢猴”。雄獸的生殖器的結(jié)構(gòu)與獼猴,、日本猴,、食蟹猴等屬于同一類型。在排卵期時,,雌獸的臀部,、大腿、尾巴根等部位有明顯的紅腫現(xiàn)象,。尾巴很粗,,尾毛濃密,基部為橄欖色,,端部則為灰色,,中部有明顯的黑色條紋,下部相對較為蒼白,。
臺灣猴是晝行性,、半地棲的動物,感覺靈敏,行動迅速,以各種野果、樹葉,、昆蟲,、蛙類等為食,,尤其喜歡吃蝗蟲,,有時成群結(jié)隊地盜食農(nóng)田中地谷物,、瓜果等,。平時以家族式群居生活,婚配為一雄多雌制,每個群體中由一只成年雄獸擔(dān)任首領(lǐng),,成年雄獸大多性情暴躁,,喜好爭斗。多結(jié)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體魄強壯的成年雄性作為首領(lǐng),。
全年均發(fā)情,交配的季節(jié)性不強,,5—6歲性成熟,。雌獸發(fā)情時,尾巴根部,、臀部和大腿背部等處的性皮膚明顯腫脹和發(fā)紅,,其月經(jīng)周期大約為30天,懷孕期為163天左右,,每胎產(chǎn)1仔,。壽命可達(dá)20年。
國家重點保護(hù)野生動物名錄:China Key List —Ⅰ級
中國物種紅皮書:China RL—EN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公約:未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L—LC ver3.1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