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2歲的李嘉誠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chuàng)業(yè)。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后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并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敝?,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并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板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后,,李嘉誠穿梭于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債臺終于拆掉,,業(yè)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制造塑膠花,傾銷歐美市場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意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yè)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后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并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創(chuàng)業(yè)五年后,,“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yè)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yè)的決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yè)大廈,留下數(shù)層自用,把其余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后,,香港物業(yè)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fā)覺房地產大有可為,,于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場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并轉購具有發(fā)展?jié)摿Φ臉怯罴暗仄?。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yè)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1971年六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yè)務的“長江置業(yè)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后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yè)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lián)手創(chuàng)立,,號稱全亞洲的發(fā)展商,也是全港的商業(yè)機構,。1972年7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11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fā)售。
“長實”在香港準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莊月明的鼓勵,。莊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莊月明的父親莊靜庵是香港的鐘表商,,擁有中南表行。莊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yè)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1965年事業(yè)有成的李嘉誠跟莊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yè)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yè)及地皮,,并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yè)樓宇。到1967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chuàng)了華資在港吞并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于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2000年10月25日,,歐洲議會發(fā)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占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xiàn)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yōu)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于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yè)務共占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yè)有電話、移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p>
報告中還提到,,2000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后,,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shù)碼港”,以及TOM互聯(lián)網事業(yè)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fā)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fā)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lián)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互聯(lián)網事業(yè)在創(chuàng)業(yè)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于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shù)碼港”事件或TOM互聯(lián)網事業(yè)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場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于公司的行為,如業(yè)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1999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并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jù)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yè)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并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yè)合并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昂忘S國際港口”當即發(fā)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fā)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yè)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移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一千一百億港元,。之后,‘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的移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的移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xiàn)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xiàn)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后,,擁有大量現(xiàn)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yè)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么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里,,“李家商業(yè)王朝”當然會繼續(xù)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