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海拔2800-3300米的混交林中,。緬甸東北部也有分布。產(chǎn)中國云南西部,。模式標(biāo)本采自云南騰沖,。
分布區(qū)年平均溫約11℃,最熱月平均溫約16℃,,極端最高溫約27.8℃,,最冷月平均溫約3.5℃,極端最低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干濕季分明,雨季(5-10月)集中年降水量的85%,,其中7-9月雨量尤多,,旱季(11月-次年4月)雨量較少;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以上,,土壤為黃棕壤,。與殼斗科、樟科,、木蘭科,、山茶科植物組成常綠闊葉林,大樹杜鵑幼年時期耐蔭蔽,,生長極緩慢,。一般早春2-3月開花,10月果熟,。植物學(xué)家預(yù)測,,野生的大樹杜鵑,從育苗至開花,,大約要50年的時間,。
大樹杜鵑是常綠喬木,,高5-10米;幼枝粗壯,,直徑1厘米,,密被黃灰色絨毛。葉大,,革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20-45厘米,,寬7-20厘米,,先端鈍圓,具小凸尖頭,,基部寬楔形,,邊緣平坦略呈淺波狀,上面暗綠色,,微有皺紋,,無毛,中脈凹陷,,側(cè)脈23-26對,,老葉下面毛被疏松,淡棕色,,不脫落,。中脈粗壯,極隆起,,側(cè)脈明顯,;葉柄粗,圓柱形,,上面具縱溝,,長2.5-4厘米,無毛,。
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20-30朵,總軸長約6厘米,,被微絨毛,;苞片長圓狀倒卵形,長4.5-5.5厘米,,寬2-2.5厘米,頂端具凸尖頭,,內(nèi)面和外面被絹毛,;花梗粗,,長1.5-2厘米,密被黃棕色絨毛,;花萼小,,長2-3毫米,被毛同花梗,,有8個不等大的三角形小齒裂,;花冠斜鐘形,7-8厘米,,深紫紅色,,無斑點。內(nèi)外無毛,,筒內(nèi)基部具深紅色蜜腺囊,,裂片8,近圓形,,長約1.5厘米,,寬2厘米,頂端微有缺刻,;雄蕊16,,不等長,長3.5-4.5厘米,,花絲無毛,,花藥長圓形,黃褐色,,長3.5-4毫米,;子房圓錐狀,具棱,,長1厘米,,密被黃棕色簇狀絨毛,花柱長約4厘米,,無毛,,柱頭大,盤狀,,有淺裂,。
萌果圓柱形,被黃棕色絨毛,,長4厘米,,直徑1.2厘米?;ㄆ?-5月,,果期8月,。
杜鵑生長發(fā)育要求酸性土壤。由于北方土壤多偏堿性,,因此盆土需用腐熟的松針葉土等腐植土混合配制,。杜鵑的根系為須狀細根,對肥料濃度及水質(zhì)的要求嚴(yán)格,,施肥時要遵循適時適量,、薄肥勤施的原則。春季開花前為促使枝葉及花蕾生長,,可每月追施一次磷肥,。花后施1-2次氮磷為主的混合肥料,。9-10月份孕蕾期施1-2次磷肥,。在生長期、開花期肥水要求較多,,冬季休眠,、夏季生長緩慢時要控制肥水,以防爛根,。杜鵑花喜濕潤和涼爽的環(huán)境,,北方氣候干燥,應(yīng)及時澆水并噴霧,,以保持較高空氣濕度,。澆花水以礬肥水及雨水為好,如用常用水需加入少量硫酸亞鐵及食醋,。也可將西瓜或西紅柿切成小塊施入,,對于改善土質(zhì)及花朵質(zhì)量也有良好效果。
為加速植株盛開,,杜鵑常通過摘心來促發(fā)新枝,,對于花朵簇擁、影響花形的可以提早疏蕾,,這樣不但使當(dāng)年花大色鮮,,也有利于植株來年生長開花。杜鵑萌發(fā)力強,,枝條嚴(yán)重影響植株生長發(fā)育,,降低其觀賞性和商品性,因此需通過修枝來調(diào)整,。修枝一般在春季花謝后及秋季進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長枝病蟲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養(yǎng)分消耗,,使整個植株開花豐滿。
杜鵑在秋季進行花芽分化,,通過冷藏和加溫處理,可以人為控制花期,。要使杜鵑提前開花,,可將其移至溫室培養(yǎng),控溫在20-25℃,,并經(jīng)常在枝葉上噴水,,保持80%以上的相對濕度,這樣經(jīng)過一個半月即可開花,。要使杜鵑延遲開花,,可將形成花蕾的杜鵑,讓其一直處于低溫狀態(tài),,保持溫度2-4℃,,盆干時澆水,夏秋移出室外,,2周后即可開花,。
播種為有性繁殖。由于自然雜交的結(jié)實率很低,,一般都要進行人工授粉,,以提高杜鵑的結(jié)實率,獲得較多的種子,。其主要做法是在杜鵑花盛開的時候,,選擇長勢好,花色美的健壯母本,,移至溫室,,每盆選留花朵大、開花早的花3-4朵,,摘去雄蕊和花附近的新芽,,使養(yǎng)分集中,待到花柱頭上出現(xiàn)粘液時,,即用新毛筆蘸取父本的花粉去涂幾次就行了,。授粉一周后,將花盆移至室外,,加強水,、肥管理,大概經(jīng)過5-6個月的生長發(fā)育,,到11-12月即可見到果實逐漸由青色變?yōu)楹稚?,種子就成熟了,。隨即將其采下,讓其陰干,,揚凈,,置于陰涼通風(fēng)處。明年春天播種,。
播種的盆宜采用淺瓦盆,,播種的泥土,可在背陽的山坡表面挖取帶青苔的疏松表土,,揀去石粒,,最好用40%的福爾馬林加100倍水的稀釋液噴灑一次,進行消毒,,再行晾干,。也可放到蒸汽中蒸15-25分鐘消毒,然后曬至半干即可待用,。播種前,,先將淺盆澆潮,在底層放入一層約2厘米的木炭屑,,再鋪上一層5-6厘米厚的消毒土,,刮平,稍壓實,,然后均勻地將種子分格在上面,,輕輕壓一壓,不可用噴壺噴水,,最好采用浸盆坐水的方法,。在上面蓋一塊玻璃,移至溫室內(nèi),。盆土表面干燥時,,可霧狀地噴些水,但不可噴得太多,,經(jīng)常保持盆土潮潤就可以了,。
播種后,一般經(jīng)5-6星期即可發(fā)芽,。在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即可用小竹片輕輕夾出,分栽于另外的盆中,,不要栽得太密,,要稀些,栽好后用蘆席等遮蔭,不可讓太陽直曬,,也不可讓雨水淋到,。在苗幼嫩時,不要施肥,,等到第二年小苗長到近10厘米高時,,再開始澆施薄肥;一般第二年春末到早秋,,可單株分栽,。到第三年苗株長到20厘米高時,如果養(yǎng)護得好,,就有少數(shù)株苗可以開出鮮花來。
由于大樹杜鵑珍貴而稀少,,所以被列為國家亞組合保護植物,。高黎貢山已劃為自然保護區(qū),對生存的大樹杜鵑應(yīng)嚴(yán)加保護,。建議在保護區(qū)內(nèi)大力育苗,、種植。
云南省由騰沖縣林業(yè)局,、縣林業(yè)學(xué)會等單位組成了10人的大樹杜鵑考察組,,于1982年4月13-15日,在騰沖縣界頭公社大塘大隊,、大河頭生產(chǎn)隊以北的高黎貢山,,海拔2100-2400米的火草地、平岔一帶考察,。在1/4平方公里區(qū)域內(nèi),,發(fā)現(xiàn)有40余株大樹杜鵑,其中胸徑在1米以上的有12株,。內(nèi)有大塘大隊李丙新在海拔2380米處,,發(fā)現(xiàn)一株特大大樹杜鵑,樹高25米,,地面基部直徑達3.07米,,離地面20厘米處分成兩大主干,胸徑分別為1.57米和1.11米,。在這株樹旁邊80厘米處,,還有一株胸徑1.55米的大樹杜鵑。
大樹“杜鵑王”位于騰沖縣以北的界頭鄉(xiāng)大塘村,,在千峰疊翠的高黎貢山半山腰,。是世界上近千種杜鵑花中樹型最大、花朵最大的品種,被科學(xué)家們稱為“大樹杜鵑王”,。
1918年,,英國生物學(xué)家、傳教士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在騰沖高黎貢山的森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高達20多米的杜鵑花,,后來被人們稱作大樹杜鵑,。為了想辦法把它運回英國,他雇來工人砍倒了一株高25米,,樹齡280年的老樹,,并將樹干鋸成圓盤運走。時至今日,,這枚從“杜鵑花王”身上取下的巨大圓盤仍陳列在大英博物館中,。
大樹杜鵑是一種極度瀕危的植物,它們只生長在很狹窄的區(qū)域內(nèi),,并且數(shù)量很少,。如今,杜鵑花王的兄弟姐妹和子孫后代們已經(jīng)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但由于生長在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就在30多年前學(xué)者們還不明確這些巨大的杜鵑樹生長的確切位置。
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取標(biāo)本的70年后,,中國的科學(xué)工作者多次深入高黎貢山腹地考察,,終于在1982年4月,在大塘大河頭以北的高黎貢山山腰發(fā)現(xiàn)了世界罕見的大樹杜鵑群落,。在面積為0.2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有四十多棵大樹杜鵑,胸徑1米左右的有12棵,,可以說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杜鵑王國,。其中最大的一棵,基部直徑3.07米,,高28米,,樹冠61平方米,樹齡五百多歲,,是當(dāng)今世界最大的一棵大樹杜鵑,,被科學(xué)家譽為“大樹杜鵑王”,這棵大樹杜鵑在離地面20厘米處分成兩大植株,。
杜鵑為常綠喬木,,現(xiàn)在世界上已知道的杜鵑品種有850多個,而大樹杜鵑是家族中最大的一種,,它的生長地要在海拔2250-2480米的山麓地帶,。大樹杜鵑每年1至3月開花,呈粉紅色,每朵花團直徑在25厘米左右,,它的美麗花容非同一般,。從20世紀(jì)初到20世紀(jì)末,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生物學(xué)家,、植物學(xué)家的目光,,揚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