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為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qū)孑遺植物,。曾廣泛分布于歐洲和亞洲東部,,由于第四紀冰期影響,,主要殘存于中國云南西部怒江流域的貢山、瀾滄江流域的蘭坪,、湖北南部的利川,、毛坎,臺灣中央山脈,、阿里山,、玉山及太平山,貴州東南部的雷公山,,緬甸北部亦有少量殘存,。
貴州省的臺灣杉主產(chǎn)東南部雷公山一帶,集中分布于雷山縣的挌頭村,、方祥村,、劍河縣的昂英村、昂宿村,、橋水村,、榕江縣的丹江村等,臺江縣交包,、交密,、巫中,劍河縣南哨,、白道,,榕江縣兩旺、樂里,、本里,,丹寨牛角山、加配等有小片零星分布,。
喬木,,高達60米,胸徑3米,;枝平展,,樹冠廣圓形。大樹之葉鉆形,、腹背隆起,,背脊和先端向內(nèi)彎曲,長3-5毫米,,兩側(cè)寬2-2.5毫米,,腹面寬1-1.5毫米,稀長至9毫米,,寬4.5毫米,,四面均有氣孔線,,下面每邊8-10條,上面每邊8-9條,;幼樹及萌生枝上之葉的兩側(cè)扁的四棱鉆形,,微向內(nèi)側(cè)彎曲,先端銳尖,,長達2.2厘米,,寬約2毫米。雄球花2-5個簇生枝頂,,雄蕊10-15枚,,每雄蕊有2-3個花藥,雌球花球形,,球果卵圓形或短圓柱形,;中部種鱗長約7毫米,寬8毫米,,上部邊緣膜質(zhì),,先端中央有突起的小尖頭,背面先端下方有不明顯的圓形腺點,;種子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連翅長6毫米,徑4.5毫米,。球果10-11月成熟,。
臺灣杉的分布區(qū)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夏熱冬涼,,雨量充沛,、雨日及云霧較多,光照較少,,相對濕度較大,。據(jù)雷公山氣候資料,年均溫14.3℃,,7月份均溫23.5℃,,1月份均溫3.6℃,大于等于10℃有效積溫4110℃,,≥10℃天數(shù)197天,,凝凍約20天,年降雨量為1400毫米以上,,雨量集中在4—9月,10—3較少約300毫米,。
臺灣杉的主要分布區(qū)雷公山地質(zhì)構(gòu)造為江南古陸雪峰臺凸,,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由于雷公山臺塊上升,流水侵蝕,,深切割的溝谷縱橫交錯,,形成以高中山、中山為主,,低山局部出現(xiàn)的地貌特征,,基巖為前震旦紀板溪群變質(zhì)巖系,以淺變質(zhì)巖為主,。土壤為山地黃壤類,,酸性,PH值4.0—5.3,,質(zhì)地為壤土,,土層較深厚。
臺灣杉壽命長,,生長迅速,,主干發(fā)達,淺根性,,側(cè)根和須根發(fā)達,,多集中于80厘米的土層中,幼樹梢耐蔭,,在全光照條件下生長也比較迅速,,種子萌發(fā)率良好,為擴大其資源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臺灣杉球果于10—12月成熟,。趁球果鱗片未張開時采下,放置通風干燥處陰干,,待果鱗開裂,,用棍棒輕擊球果,種子即脫出,。種子宜用布袋裝置,,放于陰涼通風處干燥保存。勿使曝曬,,勿使受潮發(fā)霉,。種子發(fā)芽力可以保持一年左右,千粒重1.53克,。
播種后20—30天出苗,。播種苗床用砂壤土,平床。播種前用福爾馬林消毒土壤,,7.天后播種,。采用條播,每隔15厘米播一行,,播種溝深o.5厘米,,播后用沙,、炭灰或火土薄薄覆蓋。再用稻草覆蓋苗床,上面再搭蔭棚,。防止幼苗曝曬,。播種量每平方米2克,。場圃出苗率20%,。
扦插育苗
經(jīng)試驗,臺灣杉也可以用扦插育苗,,扦插時間以1月底至2月初為好,。秋插雖然也能成活,但生根率低,。扦插及管理方法,,可參照雪松。3個月后,,插穗開始生根,,第一次翻床于7月初進行,生根率可達35%,,未生根者,,繼續(xù)培養(yǎng)。第二次翻床于11月進行,,生根率7.3%,,兩次生根率42.3%。
容器育苗
將苗床內(nèi)5—10厘米的實生苗或扦插苗,,移入容器內(nèi),,培育壯苗,容器可用花盆,、塑料袋,、竹籮或其它材料做成。容器內(nèi)盛營養(yǎng)土,。營養(yǎng)土配制,;用60%的紅土、20%炭灰,、10%的沙,,另加10%的有機肥(廄肥,,油枯等),無機肥(氮,、磷,、鉀),拌和均勻,,并經(jīng)消毒處理后裝進容器。將苗木移入培養(yǎng),,當苗木生長達到50厘米左右,,即可上山定植。
為中國臺灣的主要用材樹種之一,,心材紫紅褐色,,邊材深黃褐色帶紅,紋理直,,結(jié)構(gòu)細,、均勻??晒┙ㄖ?、橋梁、電桿,、舟車,、家具、板材及造紙原料等用材,。
臺灣杉為優(yōu)良珍貴用材樹種,,也是優(yōu)良的庭園綠化樹種,也是臺灣的主要造林樹種,。
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植物區(qū)系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