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芝罘島辟為度假旅游區(qū),。1992年-1993年,在芝罘島上重建了陽主廟,,修建了芝罘觀光索道,、激光槍戰(zhàn)城、海鮮大世界等景點設(shè)施,。1993年9月26日,,經(jīng)省政府批準,煙臺市建立第一個省級旅游度假區(qū)煙臺金沙灘省級旅游度假區(qū)。
煙臺山景區(qū),。煙臺山位于市區(qū)北端,,三面環(huán)海,崗巒兀立,,林木蔥蘢,,清秀幽雅。最高海拔53米,,總面積11.6公頃,,其中建筑面積0.9公頃,喬灌木約3萬株,。站在煙臺山上,,可盡覽煙臺市全貌。煙臺山是明代狼煙墩臺的所在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在此山修建狼煙墩臺,,也稱烽火臺,,發(fā)現(xiàn)敵情,晝則升煙,,夜則舉火,,以為警報,簡稱煙臺,?!盁熍_”一詞即源于此。煙臺開埠后,,英,、美、法,、日等16個國家相繼在煙臺山上和山麓建造領(lǐng)事館,、教堂和郵局,1948~1978年由人民解放軍駐防,,1979年經(jīng)山東省委及濟南軍區(qū)指示,,把煙臺山交由當(dāng)?shù)貓@林部門管理,市政府投資對山上的建筑及設(shè)施多次進行了維修和建設(shè),,1988年正式成立了煙臺山公園,。煙臺山景區(qū)主要景點有:墩臺燈塔、燕臺石,、抗日烈士紀念塔,、石船,、惹浪亭、觀海樓和原各國領(lǐng)事館區(qū),。
崆峒島旅游區(qū),。崆峒島位于煙臺芝罘區(qū)東北海域9.5公里處,距大陸海岸線最近點約5.9海里,,島上陸地面積為84公頃,,最高海拔63.8米,周圍有馬島,、扁擔(dān)島,、龜島、仙鶴島,、美女島,、佛島、蛇島,、豆卵島,、地里星等島嶼。島上自然風(fēng)光優(yōu)美,,氣候宜人,,有金黃沙灘、奇礁怪石,,是旅游觀光的圣地,,是海內(nèi)外游客避暑、休閑,、度假,、趕海、垂釣的海上樂園,。2001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級旅游區(qū),。
東炮臺海濱旅游風(fēng)景區(qū)。東炮臺位于市區(qū)濱海路中段的巋岱山上,,清政府于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在此建炮臺,,這里曾留下了中國著名作家冰心童年時代的許多回憶。東炮臺海濱旅游區(qū)西與煙臺山呼應(yīng),,北與崆峒諸島相對,,清代的煙臺山、明代的古炮臺東炮臺,、美麗的海灣,、彎曲的海濱休閑漫步路、近代的優(yōu)秀古建筑,、遠處縹緲的海上仙島崆峒島,、海岸邊靜坐的垂釣者、沙灘上五彩繽紛的游客,、路邊的各色酒吧,、餐飲、購物場所共同組成了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海濱旅游資源,,據(jù)世界旅游組織專家評價,,這里的風(fēng)景可與地中海的戛納、馬貝拉,、班諾,、諾斯等城市媲美。2000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將該區(qū)建設(shè)成旅游示范景區(qū),,建設(shè)成市區(qū)旅游的亮點,真正使這一區(qū)域成為濱海路上的一顆明珠,。整個旅游區(qū)分東炮臺主景區(qū),、冰心苑區(qū)、海濱休閑區(qū),、廣場活動區(qū),、棧橋景區(qū)五大部分。
海岸
芝罘灣海岸底質(zhì)有2類:芝罘灣西岸為泥沙質(zhì),;巋岱山東南,、玉帶山、煙臺山,、芝罘島北岸為巖礁,。地貌類型齊全,形態(tài)復(fù)雜,。
芝罘島南岸分布有海蝕穴(海蝕洞),,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多沿石英巖裂隙發(fā)育,。崆峒島海蝕穴也有發(fā)育。海蝕柱,。分布于芝罘島南北兩岸,,南岸一處稱“石公公”,高出海面7.50米,,基部直徑1米,,上部2米,今不存,。北岸的海蝕柱稱“婆婆石”,,呈塔狀,,兀立海中,柱高42米,,距岸300米,。西北岸的摩羅石海蝕柱,高34.30米,,距岸約600米,。崆峒島北岸海蝕柱也處處可見。
岬角,。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帶,。芝罘東角,位于芝罘島東端,,系芝罘島丘陵伸入海中尖角,,長500米,面積12.50萬平方米,,海拔66.40米,。主要由石英巖構(gòu)成,侵蝕海岸特征明顯,,北岸為險崖,,崖高30米以上,南崖坡度較緩,。前緣基巖裸露,,基巖上覆蓋砂礫和松散沉積物,厚2~5米,,長有松,、柞樹和灌木、雜草,,陽坡可植農(nóng)作物,。煙臺山嘴,位于煙臺山東端,,長60米,,面積1800平方米,海拔約25米,。主要由石英巖構(gòu)成,,后部基巖之上覆蓋沙土,厚2~3米,,長有松,、槐樹和冬青;前緣為風(fēng)化巖層,,巖面高程3~5米,,石峰奇特,。
連島沙壩。連接陸地與芝罘島,,其南端雛形為古沙嘴,,北端的大疃村西南和古瀉湖東西兩側(cè),,也有兩條古沙嘴,,南北兩端古沙嘴彼此相連。沙壩北窄南寬,,最窄處400米,,高2~3米,最高達5.40米,。沙壩中有4條卵石帶,,卵石直徑5~10厘米,磨圓度好,,為石英巖,、石英片巖和斜長片麻巖。西側(cè)兩條高而長,,東側(cè)兩條矮且短,。西數(shù)第二條延續(xù)最遠,從幸福八村起,,西南而行,,斷續(xù)經(jīng)幸福十村、幸福十一村,、幸福十三村,,延至大沽夾河口附近。南段卵石成分與北段同,,但卵石帶高度變低,,在幸福十一村、幸福十三村附近埋入地下0.50~1米,,寬度變窄,,為50米左右;卵石直徑變小,,磨圓度漸好,;卵石群中,中砂成分增多,,系由北向南連續(xù)沉積的結(jié)果,。
海灘。位于海灣頂部的海灘,,呈新月形,,分沙灘和礫石灘兩種,。沙灘分布于海水浴場、芝罘灣西岸和大沽夾河口以東海岸帶,,高出海平面0.50~1米,,由中、細砂組成,,寬度50~100米,,坡度3°左右。礫石灘分布于芝罘島婆婆口小海灣處,,高出海平面1~2米,,寬度20~50米,由石英巖礫石組成,,磨圓度好,,直徑0.50~10厘米,礫石長軸作定向排列,,其大面傾向海,,呈現(xiàn)覆瓦狀。
瀉湖,。位于連島沙壩北端,,由東西兩側(cè)古沙嘴封閉而成,呈三角狀,,面積0.15平方公里,。湖中堆積有青灰、灰黑色粉沙質(zhì)淤泥和淤泥質(zhì)粉砂,,夾有貝殼,,富含有機質(zhì),層厚0.50~1米,。瀉湖中殘留三塊水域和沼澤地,,低于平地約1米。
海岸山峰,。
芝罘島丘陵,。主要峰嶺有老爺山,即古之罘山主峰,。位于芝罘島丘陵中部偏北,,西北、東南走向,,山主體長1.82公里,,寬1.20公里,海拔294.10米。南向大陸,,北面臨海,,危崖壁立,山勢險峻,。山上長有黑松樹,,陽坡可植作物。山形似關(guān)公讀書狀,,故名,。
煙臺山。位于塔頂以北,,煙臺港東港池畔,。山主體東西0.40公里,南北0.25公里,,海拔45.20米。
巋岱山,。素稱東炮臺山,,位于黑夼山東北,南距金溝寨村1公里,。山主體東西0.15公里,,南北0.16公里,海拔24.70米,。北,、東臨海,多懸崖峭壁,,高10~20米,,與崆峒島、芝罘島三足鼎峙,,為天然關(guān)隘,,故名。
海島
芝罘島,。因古之罘山得名,,又名北島。位于芝罘區(qū)境陸地北端,,東南距市區(qū)9公里,。5800年前為孤島,后海底抬升,,大沽夾河入海大量泥沙和沿島南移砂礫堆積延伸,,形成寬約600米,縱長3公里的沙壩,使島與陸地合攏,,成為陸連島,。島呈長棱形,東南西北走向,,長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面積11.50平方公里,。島體基巖由長石石英片巖和片麻巖構(gòu)成,,地表多紅棕色棕壤性土。島上峰巒起伏,,松,、柞樹茂密,主峰老爺山海拔294.10米,,島岸線曲折長達22.50公里,,北岸除山口外,皆懸崖峭壁,。近海水深3~20米,,西北海域為刺參、紫石房蛤增養(yǎng)殖區(qū),;南岸地勢較低緩,,基巖上覆蓋砂礫,近海水深5米左右,,為淺海筏式貝藻養(yǎng)殖區(qū),,放養(yǎng)海帶、貽貝,、扇貝,、文蛤、菲律賓蛤仔等,。
崆峒島,。位于芝罘區(qū)境東北海域9.50公里處,距大陸岸線最近點5.90公里,。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前七夼、清泉寨等8村8戶人家遷居島上,,稱八家島,。后因四周環(huán)水,超塵絕俗,,有如世外桃源,,改為空洞島,,進而雅化為崆峒島。島長1.95公里,,寬約0.50公里,,面積0.88平方公里,岸線長6.30公里,,主峰北山海拔63.80米,。系地層斷裂形成的分離基巖島,四周基巖裸露,,屬石英巖,,含磁鐵、電氣石,、白云母,,底層含石英達95%。西與馬島有沙灘毗連,,漲暗水深1~2米,,枯明單人可行,。北岸懸崖陡壁,,南岸望魚臺附近坡陡有礁石,,余較平緩無礁石。島上生長有松,、槐,、柞,、楸,、梧桐等樹木,有兔,、鼠及鳥類,。近海域多礁石,淺灘水深2~10米,。西南延伸至2.80公里處有寬約100米的淺水池,最小水深0.30米,。南海域為淺海筏式貝藻養(yǎng)殖區(qū),,西域為刺參、紫石房蛤增養(yǎng)殖區(qū),。該島山青水碧,,冬暖夏涼,,風(fēng)光綺麗。
芝罘灣,系位于山東半島北部煙臺市芝罘區(qū)北部、芝罘島南岸與煙臺市區(qū)北岸之間海域,,以芝罘島命名,。北起芝罘島東端(37°32′48″N,,121°25′24″E),南至煙臺市區(qū)東炮臺(37°32′07″N,121°25′47″E),灣口口門寬5.6公里,,以崆峒島為界分北口,、東口,為耳朵狀“U”字形半閉灣,。岸線長21.14公里,。南、東南岸為山地,,北岸為芝罘島,,東部灣口崆峒列島環(huán)繞。面積34.6平方公里(一說31.04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域?qū)儆谥ヮ穮^(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