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岐村,,坐落于廣東佛山市三水區(qū)中北部的蘆苞鎮(zhèn)境內,。古村始建于明代,現(xiàn)存古老的建筑建于清朝初年,。村莊依山傍水,,村前兩口大池塘引入北江水,,村后背靠文筆山。村中人家多為一廳四室,、一廁一天井的四合院格局,,石雕、灰雕,、壁畫一應俱全,,村莊附近沒有工廠,常年保持較好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生態(tài),。長岐村還被譽為三水的長壽古村,。
從三水市區(qū)到蘆苞鎮(zhèn)約30公里左右,沿蘆苞涌向東6公里左右,,便是長岐村,。
長岐人:包容外來客,落戶成大家與珠三角水系的大多數(shù)村莊相似,,村中居民是在長達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陸續(xù)遷至此地,,聚落成村的。
長岐村中有鐘,、何,、黃、盧四大姓氏,,其中家族成員龐大的是盧氏,,全村一千多口人中,盧氏占了一半,。然而人數(shù)多的盧氏并非開村之祖,,甚至是四大姓氏中定居遲的一氏。開村的乃是來自花都的鐘氏,,與鐘氏同出于花都的黃氏隨后亦安家至此,。及至黃氏定居百年之后,廣州白云神山鎮(zhèn)來了盧姓的父子三人,,他們本是因為家鄉(xiāng)人口過多,,而被迫到外地去討生活的。當他們行至三水與花都交界處,,見這村莊風水甚好,,遂客居此地為村民做幫工,落籍定居,,開枝散葉轉而成為村民一員,。這父子三人便是盧氏祖宗,父親名為盧時忠,。這是“文革”中被毀的族譜上所記載的,,盧氏后人自海外帶回了影印本:“盧時忠于大明年間來本村……忠號岐初,,故本村名為長岐,又名岐山”,。這一記載還道出了村名的來歷,,這村西側曾有一岐山古廟,在建村之前就已存在,,由是村隨廟名定為“岐山村”,,后來盧氏人丁興旺而成為村中大姓后,覺得這村名恐犯了古廟忌諱,,便改稱“長岐”,,居住在岐山之意。
長岐村中可以找到的老的建筑材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即老房子根下的紅色巨巖。那些紅巖是用船自西江運來的,。始建于明末清初的鐘氏,、黃氏,、盧氏等宗祠幾經翻新,依然竭力保留原貌,,尤其是如今村里人數(shù)多的盧氏宗祠,,里面的壁畫和雕刻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宗祠之后是村民住房。各房建筑不但講求美觀,、劃一,、堅固,而且還十分人性化,。漫步行走在二人寬的巷道中時,,不時抬頭看到活靈活現(xiàn)、或雕刻山水,、或雕刻花鳥魚蟲的壁上灰雕,。古人所用的顏料之鮮艷,令今天許多畫家都羨煞無比,,兩三百年歷史的雕刻,,外層顏色僅僅是紅色有些許剝落而已。許多房子的四角安著巨大的“笨腳石”花崗巖柱,,用以支撐借力,,石板路亦堅固非常。
自文筆頂俯瞰這里的百來間古屋,,只見飛檐畫棟,,鑊耳聳立;由麻石,、青磚和洋灰鋪成的二人寬巷道在古屋間交錯相連,一路拾階而下,,自文筆頂直通村口水塘,,筆直而劃一;村口兩側還有特地留出槍口、偵查口的更樓,,飄出水塘而立,,夜夜通報平安。
三面流水一面靠山,,村外的自然防線已然厲害,,而村中更是“機關重重”。村中古屋內部的主要格局是一廳四室,,看起來像北方的四合院,,此外還有一廁一天井,還有一條暗道,。暗道一般通往鄰里,,平時作為下水道之用,有磚頭掩蓋,,若是哪家人不小心遭遇暴徒強闖,,居民便可推開磚頭穿過暗道溜到鄰居家里躲避。不僅如此,,暗道也通向古屋間的巷道,,每條小巷都有三兩閘門,并有更夫巡守,,確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放下閘門后,,強盜進不來,。萬一有強盜闖入門里,也可以將其困于復雜交錯的巷道內“甕中捉鱉”,。由是,,村中未曾遭遇盜賊洗劫。如此守衛(wèi)森嚴的村莊,,宛若一金湯堡壘,。
800多年前,有“南宋四家”之一美譽的詩人楊萬里到廣東為官,。當他乘船經過北江邊的胥口鎮(zhèn)時,,觀此兩岸蘆葦叢生、荻花瑟瑟,不禁詩性大發(fā),,吟出《明發(fā)青塘》一詩:“蘆荻葉深蒲葉淺,,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兩岸山都動,,水入諸村海旋成,。”在詩人的描繪中,,這是一片充滿活力的水系,,蘆荻、蒲葉隨風擺動,,嶺南佳果荔枝紅似花朵,,而詩人行船游走在這蘆葦荔枝之間,側畔有水上人家輕舟過,,駛往諸江村,。
楊萬里一詩題目中所提及的青塘,古稱胥口鎮(zhèn),,今名為蘆苞鎮(zhèn),,長岐村便在此鎮(zhèn)之內。由于蘆苞鎮(zhèn)地處珠水西江與北江之交匯處,,自古便商船云集。在古鎮(zhèn)四周的水網上亦星羅散布著傍水而居的村莊,。船只駛入這里縱橫密布的大小河涌支流,,與蘆苞四周岸邊星羅密布的村莊往來,為村民們帶來海鹽,,又換得莊稼,,進行物品交易。
珠水有一小支流九曲河,,在小河蜿蜒入北江之前,,岔開了一條水路流向西江,就在開岔之處,,長岐村便臨水而建,,水流向西流出,又從南面流進,,形成三面環(huán)水之境,。
沿蘆苞涌向東6公里左右,便是長岐村,。過長岐大橋進入村內,,古村坐東向西緩緩鋪展開來。村口有兩塘引自北江水的方塘,邊上并排立著4株幾人合抱不來的大榕樹,,而靜水泛出的波紋則映襯在榕樹上,,恬然之感油然而生。這4株榕樹中,,靠北的那棵奇妙,,這本是兩棵品種不同的榕樹,一棵大葉,,一棵小葉,,經過長時間的生長,竟融為一體,,生出的葉子一邊大一邊小,。每年夏天,村里人都在其中一個方塘中栽下荷花睡蓮,,至初秋,,竟得滿塘荷香。如是村口上下兩塘,,一塘是古村倒影,,一塘是風擺荷葉,遠遠望去,,古村山水獨好,。
這古村的姓氏宗祠呈一字排開立于水旁,各戶房子順次排于其后,,逐漸往山頂延伸,,越往高處,房子越年輕,。這山不高,,村民稱其為文筆頂,乃一小山崗,,旁邊甚至還有一木棉崗略比此高,。建村筑屋之時,村民們?yōu)榱俗尨遄铀康男∩斤@得巍峨些,,便合力削去木棉崗的頂部,,填到文筆頂上。背靠文筆頂,,本意是希望長岐村文人輩出,,而有意思的是,添加上去的那一截山頂,,今天卻成了年輕人談情說愛之地,。經過歲月浸淫,山上的植物更替了數(shù)次,如今已是本地桉茂盛的小樹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