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遺址晚期10號墓出土的玉環(huán)佩在死者右臂上,,玉鏟放在股骨上,玉指環(huán)放在坑角處,。35號男女合葬墓,,玉管戴在女性頸部。膠縣三里河墓葬,,璿璣放在胸部,,玉琀出于口中。景芝鎮(zhèn)2號墓,玉鐲戴在左腕,。7號墓,玉鐲戴在右腕,。2號墓玉璧放在胸間,與江蘇省新沂縣花廳村墓所放位置一致,。2號墓玉墜放在胸間,。1號墓玉珠放在頷下,與西夏侯墓出土位置一致,。玉器也見于遺址地層中,,江蘇省邳縣劉林遺址上層出土有玉飾,表明這些玉器大部分為生前裝飾品,。
出土玉器的種類有玉鏟,、玉璧、玉鐲,、璿璣,、玉環(huán)、指環(huán),、玉珠,、玉佩,、玉墜等。其中玉鏟,一件窄梯形,平頂,,直刃,,頂下有管鉆孔,墨綠色,很艷麗,,長19厘米,;另一件亦屬窄梯形,平頂兩角微圓,,凸刃,,頂下有漏斗狀孔,米黃色,,玉質(zhì)有瑕,,刃部鋒利,長11.8厘米,。兩件均出自大汶口,。玉璧,不甚圓,,中孔稍小,,質(zhì)地堅硬,白色透綠,,外薄里厚,,孔一面徑大,一面徑小,外徑6.9厘米,,孔徑3.5厘米,周壁厚0.55厘米,,見于景芝鎮(zhèn)。璿璣,,像玉璧,,周緣有三牙,距離相等,外徑約6厘米,。玉鐲,,一種寬帶式,白色帶黑斑,,外徑6.5厘米,,見于景芝鎮(zhèn),劉林也有此式,,通體光滑,,孔內(nèi)壁較直;一種寬帶亞腰形,,外徑6.5厘米,,也見于景芝鎮(zhèn),。玉環(huán),一大型,,肉寬而薄,,中有大孔,用做臂環(huán);另一種小型,其中一件正圓形,,器薄,,中間孔小,對鉆孔,見于劉林;另一件扁薄正圓,,肉寬孔小,,墨綠色,,見于大汶口,。玉指環(huán),中有孔可入指,,環(huán)較寬,,橫剖面橢圓形,管狀玉珠,有的呈短鼓形,,有的呈長鼓形,,對鉆孔,色白。玉佩,雞心形,,上有3孔可系繩,。玉墜,第1種圓柱形,,橫剖面圓形,,一端磨出的錐形柄,上有小孔可綴系,,另一端磨成鈍夾,,長約5厘米;第2種方柱形,,橫剖面正方形,,上端有錐狀柄,下端方而尖,,均見于大汶口,;第3種條形,平頂下有圓孔,長的8.5厘米,,短的3.7厘米,,見于景芝鎮(zhèn)。
玉器的顏色有墨綠色,、翠綠色,、淡黃色,、雞骨白色、白色帶黑斑,。山東鄒縣,、萊陽縣均產(chǎn)玉,所以這些玉器的玉料可能產(chǎn)自當?shù)亍?/p>
這些玉器中,,玉鏟是代表形器,,表明當時對生產(chǎn)的重視,也帶有一定的象征性,。此時尚未出現(xiàn)玉琮,,而多玉環(huán)、玉墜等裝飾品,,這是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