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白玉鶴佛手墜是一件集南北兩派玉雕技藝的巔峰之作,堪稱絕世之寶,,徽宗摯愛,,珍貴無比。該件取徽宗年間偶得的一小塊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處之羊脂靈玉籽料,,集南北兩派之高手歷時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鶴,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稱巧奪天工,。
【 詳細>>】
玉卣為南宋代表玉器,為玉壺類作品,。玉卣口徑3.05-3.7厘米,、底徑2.5-4厘米、壁厚0.3厘米,、寬7.8厘米,、高6.85厘米厘米。玉質(zhì)青白,,局部黃色沁和白斑,,,扁圓體,,平沿直口粗徑矮圈足,,足微外撇,。頸部左右兩側(cè)琢耳,,飾獸首,中鉆孔為口,。前后側(cè)出扉棱,,兩邊飾相對的龍紋。腹部左右兩側(cè)鏤雕臥伏回首狀小螭龍,,前后雕刻獸面紋,,通體拋光細致。
【 詳細>>】
青玉圓雕臥鹿為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臥獸類玉器,,這件玉器高6.5厘米、長10.6厘米,、厚2.2厘米,。青玉質(zhì)地,溫潤無暇,,圓雕而成,。鹿頭頂飾靈芝狀角,抬頭前視,,雙耳貼于角下作跪臥狀,。通體光素無紋,潔白細潤,,身體結(jié)構(gòu)比例準確協(xié)調(diào),,加之絕妙的拋光技術(shù),越發(fā)顯示出玉質(zhì)的天然美和造型的樸實及秀巧美,。這件鹿作品通體光素,,碾磨精湛,拋光度極好,顯得古樸渾厚,,是宋代出土玉作中的精品,。
【 詳細>>】
扣瑪瑙碗口徑13.25厘米,、底徑7.4厘米,、高6.2厘米,為安徽省來安縣相官公社出土玉器,,外表晶瑩透明,。扣瑪瑙碗整體外形呈圓形,、深腹,、直口、口沿金扣,;弧腹,、下內(nèi)收、平底,。表面拋光細致,,通體光素無紋,利用瑪瑙的自然紋理及柔和的光澤,,金玉巧妙的結(jié)合,,交相呼應(yīng),互為襯托,,更顯得富貴典雅,,飾一件難得的珍品。
螭紋玉帶跨為南宋時代玉器,,長5.7厘米、寬6.6厘米,,四川省廣漢市和興鄉(xiāng)聯(lián)合村出土,,材質(zhì)為白玉,通體瑩白,,局部有紅褐色暈斑,。器呈心形,正面外凸,,背面微凹,,中部有一橢圓形孔。正背面皆雕刻首尾相接的大小二螭,,體態(tài)腳尖,。正面采用鏤雕和圓雕,,琢出大小二螭,大螭身體盤曲,,前足外張,,長長舒展,尾端卷曲,。小螭與大螭頭部相向,,口銜大螭肋部,體態(tài)溫順,。背面則以線刻環(huán)雕首尾相接二螭及卷云紋,,亦能達其神韻。
宋真宗禪地玉冊,,簡長29.5~29.8、寬2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玉質(zhì)青白色,為宋真宗禪地玉冊,,冊分十六簡,。簡間以金線串聯(lián),。冊文為楷體,,書寫后刻劃并涂以金漆,與唐冊相比,,字跡顯得松散,。其中兩簡的背面有磨去原刻字的情形,根據(jù)殘余筆劃推測,,似是宋太祖,、太宗的謚號。
螭熊紋韘形玉佩高8.05,、寬5.8、厚5.5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zhì)白色,有黃褐色沁,。玉佩呈扁平狀,,中有橢圓孔,周邊鏤雕螭龍,、飛虎,、熊紋等,,間有云紋相伴?;⑸砼杏鸪?,成為飛虎,熊身前傾,,足爪踩踏于螭龍之上,。韘形玉佩盛行于漢代,魏晉以后減少,,但是宋代及清代開始仿制,,有些仿制的還十分形象,此件韘形玉佩就是仿古器中的精品佳作,。
人物紋玉帶板長7.6、寬4.4厘米,,現(xiàn)藏于首都博物館,,玉質(zhì)青白色。帶板呈方形,,正面池面浮雕一男子,,戴高冠,五官刻畫俊秀生動,,蜷腿坐于氈墊上,,似正在欣賞表演或演奏,雙手欲擊掌合拍,,身穿寬大長袍,,衣服的紋飾、衣褶的線條表現(xiàn)得極為靈動,、細膩,。背面刻數(shù)字 “九”,四角有牛鼻孔,。此帶飾雕刻精美,、靈巧,為一件宋代玉器佳品,。
鹿紋玉鉈尾長7.7、寬4.1厘米,,現(xiàn)藏于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玉質(zhì)青色,呈長方形,,三邊平直,,一短邊呈弧形,。鹿紋玉鉈尾正面剔地淺浮雕一只臥于坐毯上的梅花鹿,口銜祥云,;背面有五組穿綴固定皮帶的孔,。以鹿為紋飾制作帶板,是宋代帶板紋飾題材的特征,,該器仍保留了唐代池面隱起的工藝特色,,局部的描繪與唐代相比有了細微的變化,坐毯從簡單的陰刻線表現(xiàn)發(fā)展到蓮花瓣和格紋的組合,,動物的局部特征也趨于細致,,應(yīng)該說這是一件唐至宋過渡過程中的器物。
蒲紋玉劍璏,,分為上下兩件,上:長 7.3,、寬 2.3,、厚 1.8 厘米;下:長8.8,、寬2.5,、高2.05厘米,現(xiàn)藏于杭州歷史博物館,。上:玉質(zhì)青色,,表面局部受沁呈赭色。正面浮雕蒲紋,。兩端卷沿,,側(cè)面陰刻卷草紋,。有一長方形穿孔,,孔內(nèi)打磨平整。器底亦陰刻卷草紋,,線條隨意自然,。為仿漢式玉器。下:玉質(zhì)灰褐色,。璏面兩端卷沿,,浮雕大小兩螭,螭呈“S”形俯臥狀,,尾絞絲狀卷曲,。小螭回首與大螭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