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由漢代人劉歆的東晉葛洪輯抄古代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卷二。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qū)匡談村)人,。是西漢經(jīng)學(xué)家,、大臣,以說《詩》著稱,。漢元帝時(shí)位至丞相,。
匡衡,,字稚圭。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shí)。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xué),。衡能說詩。時(shí)人為之語曰無說詩,??锒?。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shí)人畏服之,。如是聞?wù)呓越忸U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zhì)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匡衡勤奮好學(xué),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gè)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xiāng)有個(gè)大戶人家叫文不識(shí)的,是個(gè)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bào)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敝魅寺犃?,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有學(xué)問的人,。
注釋
(1)匡衡:西漢經(jīng)學(xué)家,。
(2)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墻上打洞,。穿:鑿。
(4)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shí)“縣”通稱為“邑”。
(5)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6)文不識(shí):人名,,姓文名不識(shí)。
(7)與:幫助,。
(8)傭作:被雇傭勞作,。
(9)償:值,指報(bào)酬(回報(bào)),。
(10)怪:奇怪的,。
(11)遍:盡,。
(12)遂:終于。
(13)大學(xué):有學(xué)識(shí)的人,。
(14)愿:希望,。
(15)資給:資助,供給,。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讀,。
(19)解人頤:使人開懷大笑。頤,,臉頰。
(20)挫服:折服。
(21)《詩》:此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
(22)聞:聽,。
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后改名秀,,字穎叔,,漢人,出居長安,,為漢高祖劉邦四弟楚王劉交的后裔,劉德之孫,,劉向之子。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劉秀,。
古文經(jīng)學(xué)的繼承者,,曾與父親劉向編訂《山海經(jīng)》。他不僅在儒學(xué)上很有造詣,,而且在??睂W(xué),、天文歷法學(xué)、史學(xué)、詩等方面都堪稱大家,他編制的《三統(tǒng)歷譜》被認(rèn)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jì)算上也有貢獻(xiàn),,他是第一個(gè)不沿用"周三徑一"的中國人,,并定該重要常數(shù)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世有"劉歆率"之稱,。后因謀誅王莽事敗自殺,。
《西京雜記》是古代歷史筆記小說集。漢代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其中有人們喜聞樂道,、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即宮女王嬙不肯賄賂畫工致遠(yuǎn)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等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皆首出此書,,且為后人為典故。還有一句成語"鑿壁借光",,也是從該書的匡衡的故事中流傳出來的。
此書,,歷代指為偽書,但從語氣及內(nèi)容看,,當(dāng)是雜抄漢魏六朝佚史而成,。所述西漢之事,,怪誕不經(jīng),多不足信,。但有關(guān)南越趙佗獻(xiàn)寶于漢朝,、昭君出塞前后漢宮畫師事跡,、劉邦筑新豐以迎太公,、漢俗五月五日生子不舉、鄧通得蜀山以鑄銅錢,、茂陵富人袁廣漢莊園之奇,、司馬遷有怨言下獄死,、劉子駿作《漢書》諸事,均可開闊思路,,有裨研史。中華書局《古小說叢刊》本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