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郭沫若影響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作,。郭沫若以10天時間完成的5幕話劇劇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大劇院公演。此后曾在蘇聯(lián)和日本上演,。這部作品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芳華越劇團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該劇的移植本,,馮允莊編劇,,司徒陽導演,尹桂芳飾屈原,、徐天紅飾張儀,、許金彩飾南后、戴忠桂飾嬋娟,、尹瑞芳飾宋玉,。1954年,該劇參加華東戲曲會演,,嬋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劇中“誣陷”和“天問”兩折已為越劇經(jīng)典。
1941年端午節(jié),,舉行了第一屆詩人節(jié)的慶?;顒印9粼谥貞c《新華日報》發(fā)表文章說:“抗戰(zhàn)以來,,由于國家臨到了相當危險的關頭,,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喚起了人們的注意。端午節(jié)的意義因而也更被重視了……”1942年1月,,郭沫若完成五幕歷史劇《屈原》,,自元月二十四日起在《中央日報》連載十五天,四月二日起公演,引起巨大轟動,,與今日之寂寥恰成鮮明對比,。
在這個熱鬧的時代,讓我們重讀《屈原》,,回望詩人的命運,。
上個世紀初話劇出現(xiàn)于中國,帶著新鮮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機,,以及明顯稚嫩的特征,,中國人并沒有完全了解話劇的構造和編織的規(guī)律,就已經(jīng)開始把它當做傳遞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郭沫若1942年1月寫的話劇《屈原》便是這樣的作品,,它不成熟卻切中時代的要害,那些看來十分明顯的文學缺陷,,都被鮮明的主題和昂揚的激情所掩蓋,,成為呼喚愛國主義、抵抗日本侵略的風云之作,。
七十余年后時代變遷,、意識形態(tài)流轉,這部一度被奉為歷史劇經(jīng)典的劇作,,如今自己也躺在歷史里,,少人評說,更少有人想得起來去排演,。它為什么被推上峰巔,,又為什么被人冷落?讓文學的歸文學,,政治的歸政治,,歷史的歸歷史——是時候用文學的目光重新打量郭沫若的《屈原》了。
縱觀全劇,,屈原從來沒有主動做過什么事,,除了罵張儀、罵南后,,屈原始終是被動的,,被陷害、被招魂,、被囚禁,、被解救……就連屈原最后出逃的方向都是衛(wèi)士甲指引的。屈原在最后說:“好的,,我遵從你(衛(wèi)士甲)的意思。我決心去和漢北人民一道,就做一個耕田種地的農夫吧,?!庇嬛\比不過南后,城府比不過張儀,,決斷比不過楚懷王,,情操比不上嬋娟……一個遇到突發(fā)事故便異常憤怒,憤怒到發(fā)了瘋,,甚至茫然無所適從的人,,實在不像是一個地位顯赫的政治家,無意中流露出的懦弱和無所適從更與偉大的愛國詩人形象相去甚遠,。
《屈原》在文學上的稚嫩似乎并不影響此劇上演造成的轟動,,想當初中華劇藝社公演《屈原》的場場滿座,金山,、張瑞芳,、白楊、顧而已等大牌在重慶國泰大劇院舞臺上的熠熠星光,,以及左右翼文化陣營的唇槍舌劍,,國共間宣傳陣地的明爭暗斗……實在是熱鬧非凡?!肚纷鳛榧ぐl(fā)愛國熱情的藝術作品,,時值抗戰(zhàn)相持之時,人民的憤懣之情更容易通過話劇的形式抒發(fā)出來,,屈原在《雷電頌》中發(fā)出的“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聲,一度響徹重慶的上空,。后來的很多話劇都可以證明,,切中時代的脈搏發(fā)出真誠的吶喊,哪怕是稚嫩的作品,,仍然能夠得到熱情的呼應,。
由于此戲的上演恰值皖南事變的第二年,代表愛國路線的屈原與代表賣國路線的南后等人之間的戲劇沖突,,很快就被國民黨認為是對政府的隱秘攻擊,。根據(jù)當時周恩來在《新華日報》發(fā)表的文章、郭沫若的自述,,以及當時左翼文化人士關于此劇大量唱和的詩詞來看,,這個戲的演出也是共產(chǎn)黨政治斗爭的一種方式,周恩來甚至認為“《屈原》演出的成敗關系到重慶左翼文化運動的興衰成敗”,。此劇由于從一開始便涉入政治過深,,當時的褒貶也都是從各自的政治立場出發(fā)評論的,,甚少從純粹的文學角度和戲劇角度來看待此劇,甚至在人物該不該遵從歷史真實的地方糾纏了很久,。解放后郭沫若的文學地位僅次于魯迅,,與老舍、曹禺并稱為“郭老曹”三大家,,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文學基石,。話劇《屈原》也被認定為“散發(fā)著愛國主義豪情”的歷史劇而奉為經(jīng)典,更鮮有批評之聲,。
歲月遠去,,距離讓我們逐漸看清一部劇作的真實眉目,使我們認識并分清一部戲的歷史作用和藝術價值成為可能,。一部劇作到底有多大藝術分量,,它為什么在當時引起轟動而后又少人提及,都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作者自己可以不知道,,當時的人可以不知道,但是后人不能不知道,。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劇本《屈原》中的故事極其簡單:第一幕,,屈原教育學生宋玉,,要像橘樹一樣“獨立不倚”,在大波大瀾的時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并且通過侍女嬋娟的口頭交代,秦國使者張儀游說楚王,,詭稱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條件是楚齊絕交。屈原則主張“聯(lián)齊抗秦”,,目標是成就統(tǒng)一大業(yè),。第二幕,南后在楚宮內廷設計陷害屈原,,假裝暈倒在屈原懷里造成調戲自己的假象,。楚王罷了屈原的官并且改變主張,宣布和齊國絕交同秦國修好,。第三幕,,屈原跑回自己家,他的憤怒被大家認為是瘋了,,于是鄉(xiāng)鄰為其招魂,,屈原出走,。第四幕,屈原路遇眾人,,痛罵張儀怒責南后,,楚王大怒之下把屈原關進東皇太一廟。第五幕,,嬋娟找到屈原,誤服毒害屈原的毒酒而死,,屈原逃往漢北,。
《屈原》最重要的戲劇性事件在第二幕,南后假裝暈倒以陷害屈原,,以達到“短期間內打破國王對于屈原的信用”的目的,。此事件是全劇的樞紐,也是邏輯中心,,其他場次都是此事件的鋪排和延展,。
但是,劇本里沒有一句話直接說明南后陷害屈原的動機,。只是說張儀要選個美人進獻給楚懷王,,上官大夫靳尚還提到南后陷害魏美人奪寵,劇本似乎是暗示南后害怕張儀獻美人會奪了她的寵愛,,所以要陷害屈原,。然而陷害屈原與南后專寵,與楚懷王改聯(lián)齊為聯(lián)秦的主張,,實在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劇本的結尾,屈原又對太卜說,,“請你相信我,,我現(xiàn)在只恨張儀……是那張儀在作怪啦?!边@意思是說張儀通過南后陷害屈原,,從而達到楚懷王改變主張的目的。但是南后和張儀在陷害屈原之前從未見過面,,劇中也沒有張儀收買南后的描寫,,反而是南后派靳尚給張儀“送了一千五百個大錢”。
由此看來,,南后陷害屈原的動機不足,,而且是混亂的,對于劇作來講這是核心性的硬傷,。退一步講,,假設南后陷害屈原的動機成立,,楚懷王看到屈原懷抱南后,便立即決心“一定要和齊國絕交,,要同秦國聯(lián)合起來,,接受秦國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認為屈原道德敗壞便不假思索地迅速改變了國策,,邏輯上也實在有些牽強,。你也可以說這正是楚懷王昏庸的表現(xiàn),但是這樣的塑造實在是過于粗糙,、簡單和幼稚了,。
被楚懷王稱為“楚國的大事大計、法令規(guī)章,,都出于你一人之手”的屈原,,被南后陷害了,并不急著辯解被誣的真相,,而是反復說“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們的國王,,是我們的楚國,,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意思是說,,屈原憤怒得“發(fā)瘋”,,是因為國家被出賣。然而他很快被挾持下場,,沒有機會聽到楚懷王“絕齊聯(lián)秦”的決定,。也就是說,從屈原被罷官到他回家,,再到他出走這段時間,,其實屈原一直不知道“國家被出賣了”,直到第四幕釣者告訴屈原,,楚懷王“決定和秦國要好”,。所以這之前屈原的憤怒就顯得莫名其妙。
但是屈原必須憤怒,,而且必須憤怒得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瘋得鄉(xiāng)鄰都“務必要替他招招魂啦”。這是張儀,、南后們想要看到的結果,,這樣人們就不會再相信屈原了。屈原被陷害后的瘋態(tài)描寫還可以解釋為憤怒,,但是第四幕屈原披頭散發(fā)手持寶劍頸戴花環(huán)的描寫,,給人感覺屈原的精神真的不怎么正常了,。
憤怒實在是這個戲要傳達的主旨,屈原的重頭戲是被囚之后在神殿上激情飽滿的《雷電頌》,,以表達屈原的憤怒并且實現(xiàn)劇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憤怒的吶喊,,是最被人推崇的著名獨白。如此重要的一段戲,,之前沒有任何情緒和事件的鋪墊先暫且不說,,獨白之后屈原的一段話,更令人匪夷所思,。在一番吶喊之后他卻表示“對于南后倒并不怨恨”,,并且出人意料地進行了自我反省:“我的性情太激烈了,,我自己也覺得有點偏,要想矯正卻不能夠,。你(鄭詹尹)看我怎樣的好呢,?我去學農夫吧?我又拿不來鋤頭,。我跑到外國去吧,?我又舍不得丟掉楚國。我去向南后求情,,請她容恕我吧,?她能夠和張儀合作,我卻萬萬不能夠和張儀合作,。你看我怎樣辦的好呢,?”這段話不僅是自我反省,甚至想要向南后求情,,而原因僅僅是不能和張儀合作,。更令人不解的是,胸懷國家社稷的屈原居然向太卜鄭詹尹詢問起自己未來的出路來了,,而此人正是南后派來給他下毒的,,是南后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