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jié)、一般左右對稱,、通常具有石灰質(zhì)外殼的海洋動物,。俗稱貝類。軟體動物的種類繁多,,有10萬余種,,其中有一半以上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中最大的一個動物門類,。軟體動物有7個綱,,除雙殼綱中約有10%為淡水種類、腹足綱中約有50%為淡水和陸生種類外,,其余全是海產(chǎn)種類,。海洋軟體動物分布很廣,從寒帶,、溫帶到熱帶,,由潮間帶的最高處至1萬米深的大洋底,都生活有不同的種類,。
一般由頭,、足、內(nèi)臟囊,、外套膜和貝殼5部分組成,。頭部生有口、眼和觸角等,;足在身體的腹面,由強健的肌肉組成,是運動器官,;內(nèi)臟囊在身體背面,包括神經(jīng),、消化、呼吸,、循環(huán),、排泄、生殖諸系統(tǒng),;外套膜和由它分泌的貝殼包被在身體的外面,,起保護作用。
研究簡史軟體動物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很早便為人們所重視,。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就以貝殼的有無區(qū)分這類動物,,并搜集了有關(guān)它們的生態(tài)、習性等資料,。以后很多世紀,,人們對軟體動物的認識進展緩慢,直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才有人做一些研究工作,。較系統(tǒng)地研究軟體動物是從17世紀開始的,,1685年英國M.利斯特發(fā)表了第一部軟體動物著作《貝類學大綱》。后來林奈,、拉馬克和G.B.居維葉等對軟體動物的研究都有很多貢獻,特別是居維葉對軟體動物解剖學的研究,,彌補了只用外部形態(tài)分類的不足,使軟體動物的分類得到很多改進,。18世紀后,,很多國家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海洋調(diào)查,出版了許多系統(tǒng)研究軟體動物的專著和圖志,,促進了對軟體動物的深入研究,。
中國古代對軟體動物的觀察和記載很早,《爾雅·釋魚》篇記載有一些軟體動物名稱,,后來在不少著作中描述了軟體動物許多種的形態(tài),、生活環(huán)境、習性,、生物學特性以及利用等,。但近代研究工作則是從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的,其中張璽對中國軟體動物的分類,、形態(tài),、生態(tài)習性、重要經(jīng)濟種的生活史和繁殖利用等的系統(tǒng)研究,,以及對后鰓類的研究,,為中國軟體動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