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類動物都有分節(jié)的身體,,身體外面有硬殼,。腿一般分節(jié),而且左右成對,。腿可以用來走路,、游泳、捕食,,上面還有鰓,,用來呼吸。地球上的甲殼類動物大約有4萬種,,其中,,海洋甲殼類動物占絕大部分,,如藤壺、螃蟹,、對蝦,、龍蝦等。
甲殼動物體軀呈長筒形,,或縮短為豆形或蟹形,;一般分節(jié)明顯,但部分體節(jié)常有愈合現(xiàn)象,,寄生類型常失去分節(jié)和附肢,。世界上的甲殼動物種類很多,有3萬種之多,。蝦,、蟹等甲殼動物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有些甲殼動物還是魚類等經濟動物的餌料。在甲殼動物中,,也有一些種類是有害的,,如藤壺等。海洋里的節(jié)肢動物主要是甲殼動物,,如構成浮游動物主體的身體不大的橈足類,、眾所周知的美味對蝦、行動奇特的螃蟹和令人討厭的藤壺等,。它們分布廣泛,,大小相差懸殊:小者僅有粒米那么大,在解剖鏡下才能看清,。大者如巨鰲蟹,,兩只巨螯展開有3米多寬。它們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在水中游泳,,有底爬行,有的附著在巖礁上營固著生存,。
甲殼動物長期以來被作為節(jié)肢動物門的一綱,,研究認為應從綱提升為總綱,也有人認為應提至亞門或門,,各家持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資料積累的不足,,尚無統(tǒng)一的分類方案,。按鮑曼和艾貝爾(1982年)的分類系統(tǒng)列出主要類群。這個系統(tǒng)將甲殼動物分為6個綱,采納了E.達布爾1956年的意見,,將橈足類,、鰓尾類、蔓足類和須蝦類合并為顎足綱,,與頭蝦綱,、鰓足綱、槳足綱,、介形綱,、軟甲綱并列為6個綱。這個方案反映了甲殼動物分類研究的新進展,。連同1983年G.A.博克斯歇爾和R.J.林肯發(fā)現(xiàn)的微蝦綱,,共為7個綱。
頭蝦綱(class Cephalocarida) 海生,,有4屬9種,。
鰓足綱(class Branchiopoda) 軀干附肢呈葉片狀。多為淡水種,;海生種很少,,如鹵蟲(Artemia salina)等。共約820種,。
槳足綱(class Remipedia) 海生,,僅1種。
微蝦綱(class Tantulocarida) 海生,,營寄生生活,。有4種。
顎足綱(class Maxillopoda) 體形變化極大,,一般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多具單眼。下分4個亞綱:①須蝦亞綱(subclass Mystacocarida)海生,,共9種,。②蔓足亞綱(subclass Cirripedia),全為海產,,極少數為半咸水種,,如藤壺(Balanus)。共約1020種,。③橈足亞綱(subclassCopepoda),,主要為海生,占海洋浮游動物的大部分,,如哲水蚤(Calanus),。少數淡水產,。共約8400種。④鰓尾亞綱 (subclass Branchiura),,多為淡水種,,少數海生。共有150種,。
介形綱(class Ostracoda) 身體不分節(jié),,體外包有兩枚介殼。有相當數量的種生活在海洋中,,少數營浮游生活,,如海螢(Cypridina),大多為底棲種,;淡水種不少,。共約5600種。
軟甲綱(class Malacostraca) 高等大型甲殼動物,,頭胸甲有或無,;軀干部有15~16節(jié),除尾節(jié)外均具附肢,;有成對的復眼(少數種退化),。下分3個亞綱:①葉蝦亞綱(subclass Phyllocarida),頭胸甲雙瓣,,介殼形,,腹部7節(jié),尾節(jié)具尾叉,。全為海產,,如葉蝦(Nebalia bipes)。共約10種,。②掠蝦亞綱(subclass Hoplocarida),,胸部附肢有顎足5對,步足3對,。全為海生,。共約 350種。③真軟甲亞綱(subclass Eumalacostraca),下屬種類甚多,,是甲殼動物中經濟價值最大的一類,。
甲殼動物體軀呈長筒形,或縮短為豆形或蟹形,;一般分節(jié)明顯,,但部分體節(jié)常有愈合現(xiàn)象,寄生類型常失去分節(jié)和附肢,。
由頭,、胸,、腹部組成。頭部一般較小,,由6節(jié)構成;除第1節(jié)外,;其余5節(jié)各有1對附肢(口前2對為觸角,,口后1對為大顎,2對為小顎),。頭部和胸部體節(jié)常愈合,,稱為頭胸部;頭部后緣常有一片背甲,,稱為頭胸甲,。
低等甲殼動物(如鰓足類)的胸、腹部分界不明顯,,稱為軀干部或胴部,。高等甲殼動物(如軟甲類)身體分節(jié)數目基本固定,胸部為8節(jié),,腹部為7節(jié),。
由三部分構成:柄部為原肢,末部雙叉,,分內肢和外肢,。除軟甲綱外,其余各綱動物的腹部都無附肢,。頭部和胸部附肢不同程度特化,。頭部第1、2對附肢特化為觸角,,在游泳生活的種類中較發(fā)達,;第3、4對特化為大顎和第一小顎,,其形態(tài)變化很大,,為咀嚼器官,一般只有原肢和內肢,,后者變?yōu)橛|須,;第5對附肢特化為第二小顎,高等類群(十足目)其外肢發(fā)達,,稱為顎舟片,,借其擺動能使水流進入鰓室。
軀干肢(口后附肢)的形狀,、數目及功能在不同類群中有很大變化,?;窘Y構為雙枝型,即在原肢上分出內肢和外肢,,如蝦類的腹肢,。鰓足類的軀干肢為葉足型,呈葉片狀,,無內外肢之分,。介形類中可少到2對,鰓足類中可多到60對以上,。軟甲類的軀干肢已分化為胸肢(8對)和腹肢(6對),;游泳生活種類的尾肢和尾節(jié)常形成寬的尾扇,游泳時保持平衡,,借腹部的突然屈曲可使體軀迅速后退,。
許多甲殼動物可供食用。重要的是十足目的蝦和蟹,,雖然其產量在海洋漁業(yè)中所占比例不大(見海洋生物資源),,但由于肉質鮮美,且富營養(yǎng),,故經濟價值很高,。尤其是對蝦類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優(yōu)質海產食品。邊遠海域及深海的甲殼動物資源,,也受到世界的重視,,尤其是南極的大磷蝦(Euphausia superba),有人認為有10~50億噸儲量,,估計每年開發(fā)5000~7000萬噸不會破壞資源,。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溫暖海域沿岸帶對蝦的人工養(yǎng)殖生產正在高度增長,,不少國家(包括中國)的對蝦養(yǎng)殖產量每年已超過1萬噸,,預計不久即可超過捕撈生產的產量。
許多甲殼動物是海洋魚類等的天然餌料,,如海洋浮游甲殼類(橈足類,、糠蝦類、某些端足類及十足類等)是海洋上層魚類的重要食物,。底棲的小型甲殼動物則是海洋中下層魚類和蝦類的重要食物,。它們的數量多少往往影響到經濟魚類的生長和發(fā)育,也影響到漁業(yè)的資源和生產,。
許多甲殼動物對人類是有害的,,如等足類的蛀木水虱和團水虱(Sphaeroma),蔓足類的藤壺,體內有毒的熟若蟹(Zozymu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