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冠八哥(學名:Leucopsar rothschildi):是一種大型椋鳥,體長約25厘米,,雌雄相似,,外形俊朗,羽冠發(fā)達,,眼睛四周和面部裸出,,裸露部分為藍色,全身羽毛純白色,,尾部和翼端的邊緣呈黑色,,腳灰色。全身白色,具較長冠羽,,羽冠不像一些羽冠發(fā)達的鳥類復雜多變,,卻十分有特點,,有絲帶狀的羽冠簡潔隨意飄灑,。1910年由英國鳥類學家沃爾特·羅斯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命名。
通常棲息在海岸附近長有長草的草原,,喜歡三五成群聚居在林地,,求偶時雄鳥會豎起冠羽,不斷地上下擺動頭部,。群居,,在樹上覓食果實和昆蟲。因分布區(qū)狹,,棲息地遭到破壞,,野生種群數(shù)量稀少,是椋鳥中最罕有物種處境岌岌可危,,依然淪落為世界上極危鳥種,。分布于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長冠八哥的分布范圍極為狹窄,,只有在印尼巴厘島的其中一個小島上可以找到,。通常棲息在海岸附近長有長草的草原。
分布于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西北部,。
長冠八哥平均體長25厘米,,翼展13.2-13.5厘米,尾長7.9-8.8厘米,,體重85-90克,。是一種非常美麗的鳥,雌雄相似,,外形俊朗,,羽冠發(fā)達,眼睛四周和面部裸出,,裸露部分為藍色,,全身羽毛純白色,尾部和翼端的邊緣呈黑色,,腳灰色,。在翼和尾部的邊緣長有少許黑色的羽毛。頭部長有絲帶狀的羽冠,,羽冠不像一些羽冠發(fā)達的鳥類復雜多變,,卻十分有特點,并且不論雌鳥雄鳥都有這種“頂飾”,。翅圓尾短,,腿爪灰藍色,,鳥喙灰色或褐色,尖部褪色變成黃色或角質(zhì)色,。眼睛灰色,、白色或棕色。
長冠八哥是單配物種,,終身結對,。繁殖季節(jié)發(fā)生在雨季,一月,、三月或四月間,,但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繁殖期是十月和十一月,。巢穴一般選擇廢棄的啄木鳥洞或其它天然樹洞,,通常距地面4到10米高,用干樹枝鋪巢,。每窩通常下2-3枚淺藍色卵,,通常僅有一只雛鳥能存活。卵孵化大多由雌鳥進行,,孵化期12-15天,。7周后幼鳥離巢。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長冠八哥分布范圍極為狹窄,,僅見于印尼的巴厘島,。曾經(jīng)分布于全島的西北部。20世紀初發(fā)現(xiàn)時,,數(shù)量在300-900只,,此時的人口數(shù)量和分布范圍已經(jīng)急劇下降。由于非法盜采,,1990年減少到嚴重不足,,當時野生數(shù)目估計為15只左右。后人工飼養(yǎng)的鳥被放養(yǎng)到自然界和保護干預,,數(shù)量達到35-55之間,。2005年3月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24只,2008年是50只左右,。尚不能確定其中有多少釋放鳥在野外成功繁殖,。有些已經(jīng)引入珀尼達島(顯然不是本地范圍的一部分)圈養(yǎng)。它們似乎已經(jīng)適應了在該島嶼的養(yǎng)殖,在2009年共有65名成鳥和亞成鳥出現(xiàn),。2011大約1000只被人工飼養(yǎng)成功生存,。有一對鳥兒在東爪哇島出現(xiàn),但是這并沒有得到證實,,也有可能是偶入或被人類放飛到自然界的籠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