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西湖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省雷州市,雷州西湖公園是一座風景秀麗,,人文薈萃,,集自然風光、賢蹤圣跡和各種游樂項目于一體的園林式綜合性公園,,人們游罷,,不僅目睹獨具南天一格的風貌,而且頃耳聆聽一曲情節(jié)起伏的雷州史話,。
游園先話“湖”:西湖在宋代以前是一處煙水蒼茫,,任流任伏的“野水”,是宋代城郊水利工程的“水庫”,,為浩瀚的東洋潮田輸送甘露,,亦是古代雷州的一處游覽勝地,留下過不少文土賢臣的腳印,。其古稱“雷湖”,,那時,它的儲水面積約為現(xiàn)在西湖的五六倍,,隨著環(huán)境的變遷,,曾經(jīng)有過湖變田,,田變湖的反復過程。宋代以前,,湖濱只有天寧古剎與碧水朝夕相依,,宋咸淳年間湖濱始建橫舟、狎鷗,、涿飛,、放生、總宜,、流水孤舟,、州之眉目、潑潑地等八個亭,,橫跨南堤建惠濟東,、西兩座橋梁。
此后,,又出現(xiàn)蘇公亭及其名反復更改的與眾,、信芳、湖心等亭,。從這些亭,、橋的雅趣的、有特定內(nèi)涵的命名,,可以追溯此湖當年的風貌,。一幅波光上下,亭榭輝映,,鳥翔魚躍,,扁舟濺浪的畫圖展示在眼前。
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羅湖更名為西湖,。由羅湖到西湖歷經(jīng)千百年滄桑,時興時衰,。它曾以“西湖翠擁”列入古雷州八景之一,。當年之湖濱與唐代始建的天寧禪寺連成一片,正因為有它壯麗的美景襯托,,古寺才有幸取得“萬山第一”的贊語,。明代進士、海北南守道袁茂美對西湖景物的觀察十分詳盡,,他圍繞湖,、堤、亭,、船,、田,、魚、月,、雨寫了八詠,其中詠《西湖亭》是這樣描述的:“湖水流澹動,,亭臺巧結(jié)作,。倒影青天里,分明七星落,。四窗納靚景,,高樹罩疏冪。于焉暫游想,,俯仰盡寥廓,。”
十賢祠
在雷州西湖北側(cè)還有宋園,,內(nèi)有十賢祠,,是雷州人為紀念宋代丞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樞密王巖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綱、趙鼎以及參政李光,、編修胡詮等十位先賢修建的,。這“十賢”可謂是“賢”中的代表人物,其人品高尚,,正氣凜然,,學識淵博,政績卓越,,而不是阿諛奉承,,為五斗米而折腰之輩。把他們列為“十賢”是反映雷州民眾的意愿,。
蘇公亭
位于雷州西湖公園內(nèi),。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創(chuàng)建,清嘉慶年間重修,。初名與眾亭,,又叫湖心亭,后或信芳亭,,或二蘇亭,,或蘇公亭,。名稱屢易,而雷人懷念蘇氏之意始終不渝,。亭背南朝北,,為磚瓦重樓式結(jié)構(gòu),重檐四出,,首層為柱梁架,,四面空門,四周圍以石欄桿,。北南西東的石額分別為“蘇公亭”,、“云擁星羅”、“淵深魚樂”,、“水到渠成”,;前后門聯(lián)為“萬里宦游來海國,一般鄉(xiāng)景化杭州”(清浙江余杭人查廷庚撰),、“湖光生色冠裳蘋,,煙瘴開蒙日月明”(清雷州人梁成久撰)。1984年再度重修,,于亭西新設碑記,,亭前增豎蘇軾塑像,同時,,修蘇堤,,建荷池,栽楊柳,,種花卉。至此,,飽經(jīng)滄桑的蘇公亭,,在一派湖光山色、花紅柳綠的映襯中,,顯得更加壯觀,。
寇公祠
西館·萊泉井
寇公祠又名族忠祠,位于城西雷州西湖公園內(nèi),,為紀念寇準而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1985年重修,占地面積為800平方米,。史載,,北宋乾興元年( 1022年)四月,丞相寇準為權(quán)相丁調(diào)所陷,,貶至雷州充任司產(chǎn)參軍,,初離天寧寺西館,,后居桂華坊,第二年閏九月病逝,。雷人則以西館立調(diào),,紀念他給雷州的功德。又因寇準死后,,被封為萊國公,,雷人便將他當年滿居時飲用過位于西館東側(cè)的水井,稱為萊泉并,。近年重時,立一尊高大的寇準石像于詞中央,,周圍松翠柏,,發(fā)人幽思無限。
睿元書院
位于雷州西湖公園內(nèi),、寇公調(diào)之東,。原為天寧寺西館(曾建為寇公調(diào)),南宋成淳八年(1272年)郡守陳大震更詞為院,,即在寇公詞內(nèi)設萊泉書院,,元初取蘇軾“西湖平,狀元生”詩,,改名平湖書院,。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抵h謝邦基與名學者陳昌齊倡議重修,,才更為今名。清末罷科舉一興學校,,光緒三十年(1904年)元月,,改書院為官立高等小學堂。數(shù)百年中,,該院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
廣東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于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羅湖更名為西湖,。后來雷州人為了紀念蘇公,于明嘉靖年間在雷州西湖公園內(nèi)專門修建了蘇公亭,,亭前有一蘇軾石像,,昂首挺立,雙眸眺望北方,,表現(xiàn)出他身在偏地,,仍翹首中原的愛國情懷。 “弟兄聚散天南北,;煙水蒼茫情有無”,。這是昔年蘇公亭一副楹聯(lián)。從一座“西湖平,,狀元生”的蘇軾語牌坊沿著西南方向漫步,可見一尊蘇東坡學上塑像和一座小巧玲攏別具一格似浮在湖面的紅柱彩檐建筑物,,這是400多年前明嘉靖年間始建的蘇公亭,。它立在三面環(huán)碧波,、一徑中通的湖心小島之中。
宋紹圣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jīng)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游羅湖泛舟,,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雷州人民為紀念二蘇兩位大文豪,,此后將羅湖改為西湖,筑亭追念,。400多年來其亭名雖屢次更改,,但懷念蘇公的含義始終如一。現(xiàn)在的蘇公亭是清嘉慶年間重建時的基本結(jié)構(gòu),。歷代不少宦官文人墨客在亭門、亭楣,、走廊題書作對,,如“云擁星羅”、“淵深魚樂”,、“水到渠成”,、“萬里宦游來海國,一般鄉(xiāng)景憶杭州”等楣匾及楹聯(lián),。清初,,雷州人福建巡撫、閩浙總督陳瑸有詩云:“同作逐臣同路行,,天涯難弟與難兄,。地鄰已戴鴻恩重,謫所猶鋪棠棣榮,。北望峰巒當面起,,南浮波浪接天平。此間又作勞勞別,,憑吊誰人不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