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前殿叢生的翠竹,,莖節(jié)勻稱,,枝葉秀麗。一般叢竹,,每逢深秋,,勢必凋零。這里的叢竹,,卻獨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為八大處稀有景致,。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
大悲寺舊名“隱寂寺”,,始建于遼金時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兩層大殿后增建了大悲閣,以供奉觀世音菩薩,。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塊碑記,上刻建寺經過:“今隱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圓,通翠微之界,,山勢至此,,岡隴盤回,風氣郁積,,有樹木泉源之勝,,四方云水緇流,多集其間,,寺后有余地,,遂起為大悲閣?!鼻蹇滴跷迨荒辏?712年)重建此廟,,改為“大悲寺”。
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大悲寺有三進院落,山門鑲嵌有康熙印章的“敕建大悲寺”匾額。第一進正殿為大雄寶殿,。殿內供奉三世佛,兩廂分別列有十八羅漢塑像,。這組十八羅漢塑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形象生動,欲起,、靜坐,、微笑、沉思,,神態(tài)逼真,。傳為元代雕塑家劉元作品,全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香氣襲人,。
劉元,元代寶坻人,,字康元,。元代中期,凡上都(今內蒙多倫市)與大都(今北京)名剎所塑的泥質或鑄銅像均出自他手,,元代皇帝對他的雕塑大為贊賞,,兩次賜宮女為妾,官至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秘書卿,,由此可見他在元代雕塑家中地位是非常高的。
如今雖經過七百多年的歲月,,當游人步入殿堂,,檀香芳香依舊沁人心脾。八大處的佛像在十年動亂中遭嚴重毀壞,,十八羅漢雕塑是幸存的藝術珍品,。
大悲寺內臺階兩側種植了兩畦青竹,大殿后有兩棵銀杏樹,,樹干高聳,,粗達數圍,需幾人聯手合抱,。據考證樹齡已逾800年之久,,長勢旺盛。
大悲寺是八大處的第四處寺院,,原名隱寂寺,。創(chuàng)建于宋遼時代,距今九百余年。該寺獨處叢林深處,,層層殿宇依山勢遞升,,錯落有致,山門南向,。
大悲寺的首層建筑是山門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頂。檐下飾有丹青彩畫,,殿脊正中裝飾“百鳥朝鳳”磚雕圖案,。正檐下嵌有一方漢白玉寺額,上面鐫著“敕建大悲寺”五個大字,,字體健勁,,是康熙大帝御筆。寺額下是漢白玉券門,,自下而上對稱浮雕白象,、雄獅、騰龍,、翔羊,;門楣正中雕飾著三尊神像,正中一尊人面鳥喙,,是佛經中大鵬金翅鳥的應化形象,。券門兩旁是石雕花窗,飾有蘷龍和忍冬草花紋,,優(yōu)美而莊重,。兩側正脊門樓造型也很精致。
山門殿內居中是“大肚彌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開,洋溢著一團喜氣,。四大天王分列左右,,個個身披甲胄、手握法器,、怒目圓睜,、威風凜凜。這五尊神像都是新作,。過山門北上,,可見階旁兩池翠竹,黃皮綠葉,,婆娑有聲,,十分可人。傳為明代所植,原產于江南,。
二重殿宇是大雄寶殿,,殿脊正中飾“二龍戲珠”磚雕圖案,兩龍鱗爪分明,,呈飄然欲飛之勢,,實為超絕之作。脊端的鴟吻和檐頭的脊獸也不失脫俗之處,。殿內居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脅侍為阿難,、迦葉兩大弟子,。“十八羅漢”分列于兩廂,。
大雄寶殿中的十八羅漢均端坐于云石之上,,悉心諦聽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或若有所思,,或舞器作法,,個個活靈活現,堪稱曠世之作,。這里的十八羅漢雕像之所以不同凡響,,是因為其作者是我國元代最為著名的雕塑家劉元。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述:劉元,,字康元,,拜尼泊爾雕塑家阿尼哥學塑印度佛像,造詣稱絕,。當時京都名剎所塑佛像均出自他手,。神韻逼真、天下稱頌,。他親手所塑三皇雕像精美,,深得皇帝贊賞,兩度御賜宮女為妻,。并擢升官職為昭文館大學士,,由此可見劉元當時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更為奇異的是,,這十八尊羅漢像的胎體是用檀香木粉摻和細砂精制而成,,七百余年后,仍飄散著沁人心脾的檀香,。
大雄寶殿后面是大悲殿,。此殿建于明嘉靖廿九年,面闊五間,檐下懸“悲源?!鳖~匾,。抱柱聯為:“不動道場東方成丘墟;琉璃世界西向現彌陀,?!鳖~聯題字皆是當代書家的手筆。
殿中供奉一尊觀音大士的彩雕坐像,。表情悲天憫人,,如同慈母。最后一層殿宇是藥師佛殿,,這座殿堂是近兩年剛剛恢復的,,結構布局和油漆彩畫仍采取清代官式做法。殿貌富麗而莊嚴,。殿內供奉著藥師佛,、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十二尊藥叉神分列兩邊,。這十五尊神像內胎皆為香樟木,,外表以足金貼飾,給人以莊嚴華貴之感,。大悲殿前有兩株古老的銀杏樹,,夏日枝繁葉茂,濃蔭可蔽庭院,;深秋時節(jié)黃葉紛落,,碎金滿地,這兩株雄性的白果樹距今已有七百余年高齡,。
大悲寺后有一條淺溝,,溝里叢生著一片野海棠,夏日花開時緋紅滿谷,,甚是可愛,。這里曾發(fā)生過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據說康熙年間,,谷中有一眼山泉常流不懈,,引得兩匹金騾駒夜夜來此暢飲。
一個貪人得知此事,,便來此拴取,。一天夜里,金騾駒果然又來了,,貪人急忙拋出繩索套住了一匹,,不料那駒子力大無比,,竟將那賊人拖下懸崖活活摔死了。如今,,兩塊形似金騾駒的山石依然靜靜的臥在谷中,,相傳是大悲寺中的高僧施展法術后的遺物。
大悲寺在元,、明兩代皆為名剎,,清代康熙、乾隆時期香火尤盛,??滴醯蹘锥刃遗R此寺,召見慧燈和尚,,并賜詩,,賜“敕建大悲寺”匾額等。后來,,乾隆帝也曾賜住持古梅和尚詩,司是清帝對大悲寺恩寵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