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山萬壽禪寺位于余杭,距杭州城約 60公里,,有20多公里的盤山路,一路公路都修建的很不錯,。寺院位于山頂,,自古被列入“五山十剎”,,江南十大名剎之一,,在國內(nèi)外特別是日本和東南亞各國佛教界有很大影響。萬壽禪寺始建于唐中和年間(881-884),五代吳越錢王繆題額為“吳興正真禪院”,。宋嘉泰間(1201-1204)曾改為“妙覺寺”,。南宋寧宗(1195-1224)御定全國禪寺最高等級為“五山十剎”,萬壽禪寺列十剎第二。元末萬壽寺毀于兵火,。正印和尚勸募重建。于元至順元年(1330)建成,。
據(jù)清咸豐《烏程縣志》載:重建后萬壽寺,建有法堂五間,僧堂七間,。又作庫樓,、香積櫥,、青山堂,、梅檀林,、蒙堂,、選僧堂等,,以后又增建觀音殿,。明洪武三年(1370)又重建。文革期間,寺院,、佛像,、石刻等均被破壞,。1984年,,萬壽寺開始重建,,1997年,千手觀音塑成。1996年大雄寶殿建成,。萬壽寺又恢復成為江南名剎,,佛教圣地,。上世紀80年代重修,盛唐時徑山寺有殿宇樓閣數(shù)千,僧人3000余,,位尊江南五山十剎之首,;南宋時日本僧人將徑山寺禪宗茶道隨佛教典章帶回日本,即今日日本茶道之源,。當?shù)禺a(chǎn)的徑山茶,非常有名,,也非常清香,。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宋欽宗曾賜“紫衣”和“佛是”之號的宗杲由宰相張浚薦舉住持徑山,。宗杲參學先師語錄公案,,在徑山提倡“看話禪”為求法入門,其說法“縱橫踔厲,,易于接引”,,由此道法特盛,史稱他為“劃時代禪匠”,。
隆慶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即召見年已78歲的宗杲,賜號“大慧禪師”,;當年宗杲圓寂后,,又追謚為“普覺禪師”,大慧宗杲遺著甚多,,他的弟子蘊聞曾編有《大慧普覺禪師語錄》30卷等,,宗杲弟子九十馀人中有不少名僧,如真歇清了,、普慈愛蘊聞,、佛照得德光等先后在徑山繼席,而都成為佛學研究有素的高僧,,南宋之初,,宋高宗趙構(gòu)曾慕名上徑山賞景參佛,。
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偕顯仁皇后登徑山時,,將徑山改名為“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并親書寺額,,撥內(nèi)帑建千佛閣,由此,徑山寺名聞海參內(nèi)外,不少名僧上山升坐講法,,交流禪宗教觀,,特別是臨濟宗楊岐派六蒙庵元聰住持該寺時,,佛徒信眾,云集徑山,,日本等國佛徒也慕名前來求法,,成為宏揚臨濟宗的祖庭之一,。在宋寧宗,、宋理宗兩朝期間,,相隔不過四十多年,徑山萬壽禪寺連遭火災,,三毀三建,。如慶元五年(1199年年仲冬,火起龍?zhí)?,四百多年營建的寺宇盡付灰燼,,幸賴如庵蒙聰享有盛名,經(jīng)各方募化,,“日役千輩“,,才于嘉泰元報(1201 年)得以重建。隨后由嘉泰三年(1203年)由顯謨閣直學士樓論撰寫《徑山興盛萬壽禪寺記》,,燕于當年連同宋孝宗所書寺額——并勒右立于寺前含暉亭,,稱之為“孝御碑”,歷七百九十年,,至今亭圮碑殘,,古跡猶存,此后,,此后又紹定六年報1233年),、淳祐二年(1242年)二次大火,殿宇盡毀,,均由住持高僧無準師范發(fā)起募化,,先后于嘉熙元年(1237年)和淳祐五年(1245年)重修,但其規(guī)模遠非昔比。
徑山萬壽禪寺由于高僧弘法,,影響深遠,。南宋嘉定年間,評定佛教禪院名剎時,,徑山萬壽禪寺被定為禪宗“五山十剎這首“,居靈隱,、凈慈,、天童、育王之前,,由此名揚四海,,成為”東南第一禪院”。南宋末期,,臨濟宗成批禪僧以亡宋之痛,,紛紛東渡日本,在日本佛教界自成系統(tǒng),,臨濟楊岐派自此廣傳海外,,成為日本佛教禪宗三大宗派之一。入元以后,,徑山寺日漸衰落,,元初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七年(1280年),,經(jīng)歷兩次火焚,,均由第四十三代住持云峰妙高全力修復。元末至正元間,,又由戰(zhàn)亂,,徑山萬壽禪寺再次毀于兵火。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興佛,,令各地重建寺院,征集各僧校點佛經(jīng),。但此時徑山萬壽禪寺已趨于衰落,,雖重建部分寺宇,卻無名僧應召入京,。為整頓佛教,,明太祖曾命名各地僧徒講習“三經(jīng)”:《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楞伽經(jīng)》,,并命名呆庵普荘(1347——1340年)等到各名山講經(jīng),專程來徑山講解“ 三經(jīng)”。明萬歷年間,,高僧紫柏在五臺山以明《北藏》為基礎(chǔ),,校明《南藏》,刊刻方冊《大藏經(jīng)》,,因北方寒苦,,特移至徑山,而此時徑山萬壽禪寺已經(jīng)衰落,,紫柏等人只能移入徑山寂照庵繼續(xù)刊刻,,被稱為《徑山藏》(即《明藏》萬歷版)。在此期間,,徑山萬壽禪寺大殿出現(xiàn)傾頹,,也由紫柏發(fā)起邀集富紳集資整修。據(jù)史載,,清圣祖玄燁崇佛,,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起五巡江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他第四次南巡時,,順道上徑山,,由松沅房僧人白峰世鑒迎駕奏對,玄燁親書“香云禪寺”四字,,改懸寺額,。據(jù)說,乾隆帝弘歷在六下江南中也曾到過徑山,。
徑山萬壽禪寺自法欽開山至民國時期,,共歷八次毀建,二次大修,,至民國廿二年(1933年)由本沅法師重建,,已是第八次重建,但“所復原遠非舊觀”,,一次比一次衰落,。原有明朝時正德十六房,民國時大多已不復存在,,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前后,,只剩下妙喜、梅谷,、松沅三房,。1949年后,徑山萬壽禪寺因年久失修,,逐漸傾圮,,:文革“時進一步受到破壞,原有寺院蕩然無存?!拔母铩焙?,為保護永樂大鐘曾造過鐘樓,并將三尊鐵佛和“歷代祖師名銜”石碑供于鐘樓,。1991年鐘樓失火被毀,,僅剩寺前宋孝宗御碑,,。經(jīng)海內(nèi)外佛徒信眾和旅游者倡議,,由政府批準,經(jīng)佛教協(xié)會籌劃,,后又重建。
相關(guān)傳說
自古以來,,飲茶與參禪密切相關(guān),。相傳禪宗初祖達摩面壁修煉了九年,有一次竟沉睡了,,他醒后十分后悔,,割下眼瞼扔在地上,卻長成一株茶樹,,達摩摘取茶葉以熱水沖飲后,,消除了睡意,完成了面壁十年,,修成正果,,創(chuàng)立禪宗。此說成為與茶禪相關(guān)的傳說,。此后,,凡佛徒打坐入定,誦經(jīng)念佛之馀,,就以飲茶修身養(yǎng)心,,解渴提神,逐漸成為佛門風尚,,大凡名山古剎都自植茶供采摘飲用,。徑山山高林深,雨露充沛,,自古徑山茶就以優(yōu)質(zhì)聞名,。據(jù)《余杭縣志》載:“徑山寺僧采俗語雨茶者,以小缶貯送,,欽師曾手植茶數(shù)株,,采以代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chǎn),,今徑山茶是也,。........產(chǎn)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與裹山塢,,出產(chǎn)都多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出自徑山四壁塢者色淡而味長,,出自裹山塢者色青而味薄,。”徑山茶產(chǎn)量甚少,,但清冽解渴,,飲后頗有回味。宋時徑山茶就與天目茶齊各,,并列“六品”,,被譽為“龍井天目”,意為兼有龍井和天目茶之美,。由于以優(yōu)質(zhì)茶待客,,又逐漸形成為“茶宴”,佛門高僧與來訪者沿圍坐炊具茶具,,盤膝打坐,,飲茶論經(jīng),議事敘景,,有時還鑒評茶葉,,稱做“門茶”,有時用開水沖泡粉末茶研制飲用,,稱為“點茶法”,。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辯圓在徑山萬壽禪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種籽,,播種于安倍川一帶,并傳播了徑山茶研制法,。
隨后日僧南清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又將“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回日本崇福寺,,日三僧人贊揚飲茶好處,,并著有《吃茶養(yǎng)生法》,而徑山“茶宴”逐漸形成了日本“茶道”,。這種“茶道”,,本來只是日本幕府高層社會的一種儀禮,,公元16 世紀中葉,日本的千里修禪師將“茶道”推廣普及到民間,,于是流傳更廣,,千利修成了“茶道匠祖”。如今在日本的飲茶的已被公認為文明的表現(xiàn),,出現(xiàn)各種流派,,并把“茶道”視為清高的精神享受和禮法教育。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xiāng)在徑山,。這種茶文化也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