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竇寺,,全稱雪竇資圣禪寺,,坐落于“秀甲四明”的雪竇山山心。它肇創(chuàng)于晉代,,興起于大唐,,鼎盛于兩宋,雪竇寺素由禪宗執(zhí)幟,,代有創(chuàng)獲殊榮,,南宋被敕為“五山十剎”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民國一度躋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雪竇寺,全稱雪竇資圣禪寺(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zhèn)西北),,在溪口鎮(zhèn)雪竇山上,。晉時建于千丈巖瀑布口,稱瀑布院,。唐會昌元年移建今址,。景福元年擴建,,建筑規(guī)模宏大,,佛殿齋堂,經(jīng)閣鐘樓,,禪房藏室 ,,丹數(shù)百楹,計6000多平方米,,藏經(jīng)閣藏經(jīng)萬卷,。南宋時與杭州靈隱、天臺國清,、寧波天童諸寺齊名,。明時被列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民國后香火日衰。1968年因蟻害而拆除?,F(xiàn)建筑為20世紀80年代新建,。寺前有古銀杏2棵,寺后有張學良將軍在被囚中植楠木2株,,至今尤茂,。
雪竇山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zhèn)著名的國家級風景旅游區(qū),早在漢代就有“陸上天臺,、海上蓬萊”之美譽,。五代時布袋和尚于此應化,此乃為大慈彌勒菩薩道場,。雪竇寺志記載,,宋代仁宗皇帝夢游雪竇山,理宗皇帝題字“應夢名山”,,雪竇寺住持廣聞禪師刻石筑亭于寺南,,名“御書亭”。雪竇寺被稱為佛教名剎已有悠久歷史,,該寺晉代開山,,唐朝成為“十方禪院”,南宋寧宗時評定寺院等級,,列為最高級別“五山十剎”之一,,明代被稱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
民國名人蔣介石一家與雪竇寺有很深的佛緣,,對雪竇山和雪竇寺的建設極為關心,,蔣介石還為山門題寫了“四明第一山”。來雪竇寺朝拜彌勒的臺灣同胞稱該寺為“ 蔣氏家廟”,。張學良將軍手植楠林四株于大殿之后今尚存其二,。
寧波奉化有雪竇寺,民國時期的蔣介石稱雪竇山為“四明第一山”,,歷代文人形容雪竇山“秀甲四明”,。二是雪竇寺為佛教禪宗名剎。宋寧宗時評定寺院等級,,雪竇寺位居“五山十剎”之一,,明時又獲“天下禪宗十大名剎”之一稱號。三是雪竇寺與彌勒有緣,。彌勒化身布袋和尚是奉化長汀村人,,出家、圓寂于奉化市區(qū)岳林禪寺,,常去雪竇寺做佛事,,因此岳林寺,、雪竇寺均為“彌勒應跡圣地”。
雪竇資圣禪寺,,位于國家級風景區(qū)浙江奉化溪口雪竇山中心,。九峰環(huán)抱,瀑布齊鳴,,景色秀麗,,有“海上蓬萊,陸上天臺”之譽,。
寺院創(chuàng)于晉,、興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在佛教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南宋時被定為“五山十剎”之一,,明時被列入“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今稱佛教第五大名山彌勒道場,。清末民初,,丁福葆著佛學大辭典曰:近有人主張加奉化雪竇山為五大名山。1987年中國佛協(xié)趙樸初會長視察雪竇寺曾寄語:“雪竇乃彌勒應化之地,,殿內建筑應有別于他寺,,獨建彌勒殿,”并稱雪竇為五大名山?,F(xiàn)在該寺已建彌勒殿,。僧人早殿,繞念彌勒尊佛圣號,,故稱為彌勒道場,。
雪竇寺規(guī)模宏大,,梵宮深邃,占地面積為85847.4平方米,,現(xiàn)有建筑面積19873.4平方米,。依中軸線自外而進,,依次為山門、放生池,、照壁,、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乳峰泉,、法堂,,依山而筑,層層遞高,。其中彌勒寶殿為佛門獨創(chuàng),寶殿建筑面積為1218平方米,,重檐歇山頂,覆蓋黃色琉璃瓦,。殿正中,,供布袋和尚像,,高五米,端坐于青田石雕九龍圖案之須彌座上。坦腹屈膝,,笑容可掬,。殿壁兩側彩塑姿態(tài)各異之千尊彌勒小像,以中國五大名山為背景,,別開生面,,令觀者耳目一新。
雪竇寺歷史既久,,宗風遠播。歷代皇帝,,屢頒寵典,,所賜文物,亦復不少,。今尚存文物計有:御賜玉印,、御賜玉佛、大清龍藏,、御賜龍缽,、龍袍和袈裟等等。
千年來,,雪竇寺五次被毀,,數(shù)度重興,幾經(jīng)變遷,。近現(xiàn)代以來,,蔣介石家庭也與雪竇寺結下因緣,蔣之祖父蔣玉表(斯千)虔誠信佛,。蔣母王彩玉在其前夫去世后,,發(fā)愿出家三年。她禮雪竇寺果如禪師為師,,住金竹庵,。三年后還俗嫁蔣家,,并生下介石,。蔣氏曾請?zhí)摲◣煘槠湓浞蛉嗣C分v解《心經(jīng)》。
1968年寺院第五次被毀,,至1985年奉化市政府及寧波市佛教協(xié)會成立“修復雪竇寺籌委會”,,第一期工程于1987年8月落成。
雪竇名勝古跡景觀主要有:“興夢名山”御書亭;“飛瀑如雪”千丈巖,;“避暑勝地”妙高臺,;“第二廬山”商量崗,;著名抗日將領張學良手植將軍樹等,。此外,尚有乳峰泉,、隱潭,、徐鳧巖等勝境,加之以人文歷史,,馳名海內外,。國興佛事興,展望未來,,雪竇寺佛光普照,,前程似錦。
唐滅后,,雪竇依憑東達普陀,,南連天臺的有利地域環(huán)境,多位飲譽海內外叢林的禪師,,紛紛登臨雪竇山主持寺事,。禪宗法眼宗第三祖、凈土宗第六祖知覺延壽禪師,,還有云門宗四世法孫,、“支門中興之祖”明覺重顯禪師,這兩位法中大龍先后主持雪竇寺,,使得雪竇寺如日中天,,走向盛極。于此同時,,北宋時期的公元1006年,,雪竇山下、剡溪之湄,,溪口開始大規(guī)模建村,。溪口“倚山而興”、“緣佛而盛”,,到南宋人口已近8000之眾,。雪竇山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對山下的溪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佛教文化成為古代溪口地域文化的核心,;一代又一代溪口信眾,被富有活力的禪宗思想所浸潤,并影響了他們的價值取向,。清末,,蔣介石出生于佛山圣境的溪口古鎮(zhèn),命運似乎注定他要成長在充滿佛教因子的土地上,。
雪竇山佛教文化歷經(jīng)元明兩朝的式微,,入清后,振衰起疲,,規(guī)模有所擴張,。清道光年間,雪竇寺慧智禪師在朝廷資助下,,重修了殿宇,、山門、亭舍,、池沼,。清光緒年間,光緒帝對雪竇寺寵幸有加,,御賜玉印,、玉佛、龍袍,、龍缽和為數(shù)甚眾的經(jīng)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