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資福寺位于廣東省汕頭市,坐落在澄海區(qū)溪南鎮(zhèn)董坑村,,董坑村是該市較早期群村落,,其院頂山資福寺是澄邑較早寺庵。資福寺創(chuàng)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83),,是澄海人,、明進士、龍溪知縣李月汀小時讀書處,。2003年3月12日,,在原址院頂山(即三髻山麓)舉行大雄寶殿重建奠基典禮,千年古剎將重放異彩,。傳說觀音大士在此留下偈語曰:“綠野鋪丹珠,,資福寺重興?!?/p>
大雄寶殿藏在濃綠的柿子樹的蔭影里,。拾級上來,殿前有大香爐,爐中香條疏朗有序,,見是清掃過的跡象,。大殿里塑出金身幾尊,有佛祖如來,,有南海觀音,,有地藏菩薩。梵香的香味充滿堂屋,,櫞上鳥雀聲聲相接,,倒是山野里較為自然的景致。禪房門框上的一副對聯(lián):“宿世身金粟,,初因社白蓮”說的是什么呢,?我?guī)е叱錾介T,直到喧鬧的街市,。
按清嘉慶甲戌(1814)知縣李書吉,、署知縣王愷重修《澄海縣志·卷之九寺觀》云:“資福寺,。在城東北二十里董坑村三髻山麓,,五代晉天福三年戊戌建,有田地三十三頃,。明嘉靖末奉文變賣,,國朝初(林注:康照五年即1666年)遷地并寺拆毀.二十二年癸亥(1683),丹砂寺僧如廣呈知縣王岱,。移于董坑村頭,,前為金砂橋,后為三髻山,,邑紳太史楊鐘岳(澄海銀砂人)捐建,,今俗稱‘董坑圭’?!?/p>
2002年4月獲市宗教局批準復建,,各界人士解囊50多萬元,先搭建臨時殿屋,,塑三如來佛像,,搞“三通一平”。首期工程大雄寶殿,,擬投資300萬元,,建筑400平方米。后擬建天王殿,、藏經(jīng)樓,、觀音閣,、地藏閣等。?
因寺與村落皆為澄海歷史較早者,,故文物古器散落不少,。1972年南峙山農(nóng)場隊長林應(yīng)根,在寺前坑壁露土發(fā)現(xiàn)一件五代陶瓦筒,,長30公分,、厚2公分,卷筒狀,,洗凈后作睡枕,,后由考古者陳孝徹先生發(fā)現(xiàn),動員之已交市博物館收藏,。千年名剎之重興,,將成為古鄉(xiāng)善信禮佛參禪好去處,澄海旅游考古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