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宮的歷史文獻
“霍童山”在唐天寶六年(即公元747年)玄宗敕改為“霍童山”亦稱“游仙山”,。并敕石偈篆刻“霍童洞天”四字,已歷經(jīng)1258年歷史,。原立在鶴林宮內,,因宮被洪水沖走,而碑偈尚存,,雖殘缺,,文物猶存,現(xiàn)立在重修宮內,。第一洞天歷史悠久,,唐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云:三十六洞天(第一霍桐)又名“霍林洞天”。道教《白云經(jīng)》云: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都將霍童山列為全國三十六洞天之首,。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49年)張君房奉命校對,。《云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將霍童山列為“第一洞天”,。洞天福地道教輩出,,古觀道士名人盛聞。曾有韓眾,、葛玄,、左慈、王玄甫,、鄧伯元,、褚伯玉、陶宏景,、白玉蟾等二十多位著名道人修煉霍童山,。霍山乃是仙巢,,古云“未登霍童空尋仙之說,。
鶴林宮名稱的由來
唐天寶六年(即公元747年)玄宗敕石偈篆刻“霍童洞天”四字。
鶴林宮乃全國道教四大名宮之一,,系屬霍童“四十八仙景”之一,。據(jù)《福建通志》載肇建梁大通二年(即公元528年),建在霍童山大童峰“鶴頭巖”山麓,,即霍童洞天是也,。傳說唐貞觀六年(632年)司馬煉師于此修煉后敕額是“鶴林”,。一說:在東晉時有錢塘江人褚伯玉修煉霍山。于梁大通二年在此山控鶴上升,,故號“鶴林”,。后傳人朱僧以其地建宮故稱“鶴林宮”。
鶴林宮舊跡:景即霍童三十六爐香火“鶴林神宮”也,。因在明嘉靖十三年廿日未時(即1534年)霪雨連霄,、洪溪暴漲,“鶴頭巖”崩塌,、堵塞“金錢渡”,、沖蕩神宮,爾后殿尚存三枚石柱,,今發(fā)掘二枚殘缺圓石柱,,立在今重修宮內。鶴林宮原用108條石圓柱而建成,,符合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互補成108之兆的“游仙山”勝景也,,供道士游客觀光瞻仰。上殿祭祀“三清”尊神,,中殿祀“玉皇大帝”諸神仙,,下殿祀“東岳大帝”十殿王,兩廊祀“四大元帥”,。下設三十六爐香火,,殿闕巍峨宏偉。古有詩云:“鶴林仙子宅,,宮闕漾浮嵐,,曉霽樓十二,晴光景六三,,仙歸詩泳仟,,客到筆題酣,紫氣童光外,,還疑遇老聃”,。
鶴林宮被洪水沖蕩后而廢,久未復興,。原因明太祖朱元璋,,系僧侶出身,故佛教得益,,道教受貶,,許多道觀被改為寺院,道人散入民間,,鶴林宮蕩析后難以復興,從此寧德道教衰退不振也。
改革開放后的鶴林宮
三中全會,,國運復興,改革開放,,信仰自由,。中國道教在1983年,,恢復工作。繼省,、地市道教成立協(xié)會后,,于1995年寧德正式成立道教協(xié)會。于此同時,,由省,、市、區(qū)各級宗教局,、道協(xié)領導對第一洞天鶴林宮重修復興工作重視牽頭下,,當?shù)劓?zhèn)、村黨政領導大力支持和干群的擁護,,旅外鄉(xiāng)親關照下,,幾十位老年道教居士在章積義、陳新開等人帶領下,,以年邁的余力,,發(fā)揮“老有所為”的精神,為公益事業(yè)而獻身,。于1996年著手籌備重修千余年古文化的“鶴林宮”,。業(yè)經(jīng)上報鎮(zhèn)、區(qū),、市,、省批復,于2001年農(nóng)歷八月廿日奠基動工,,在原鶴頭巖山麓舊址重修復興,,占地面積32.4畝(其中耕地面積15畝),現(xiàn)已投資近百萬元,,完成“玉皇閣”靈宵殿三層棟,,728平方米,文藝廣場1250平方米,,前后空坪,,附屬工程2900平方米,鶴林公路長800米,,寬5米,,計4000平方米,,前期工程初步完成。今后工作,,望廣大仁人信士大力支持為感,。又于2005年十月十四為21尊神仙開光祭祀。
根據(jù)史載三十六爐香火,,即36村信士奉祀之神袛,,包括天仙圣母陳奶娘和林公中平王等諸神袛。陳奶娘是五代后唐天成戊子三年(即928年)為神,。林公是南宋咸淳己巳五年(即1296年)為神,。
全真龍門第二十七代林高清道長出任霍童山鶴林宮主持后與眾道友居士再接再厲,為組建完美的“第一洞天”道場,,不辭辛苦,,努力工作,并著手組建“中國道教第一洞天”福建寧德霍童山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以此達到弘揚和推動“第一洞天”道家文化,,深受廣大信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