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白云觀位于無錫惠山三茅峰北麓的景點(diǎn)“石門”,傳說為明朝禮部尚書邵寶的藏寶之所,,故有“若要石門開,,要等邵寶來”的傳說,。至今保存著大量道教文化的歷史遺存,。
據(jù)考證,,歷史上,,從“石門下”上山,,隨“七十二搖車灣”拾級而上,,分布著14個道教景觀點(diǎn),形成了以“白云觀”為核心,,以“七十二搖車灣”為軸心而聞名的道教文化群,。據(jù)碑文記載,“白云觀”原名“迎祥觀”,,又名“紫微宮”,初建于東晉,,至唐朝被毀,,直至明朝萬歷天啟年間,,因唐朝八仙中的呂洞賓(道教全真派五祖師之一)曾在石門旁一洞內(nèi)修煉過,故刻呂純陽石像一座,,供奉于洞內(nèi)(現(xiàn)仍在),,該洞稱為“白云觀”,香火不絕,,旁邊建一殿宇稱“紫微宮”,于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在“文革”中未遭毀損的“三茅殿”與句容茅山的“三茅殿”同建同名,。考證表明,,原有的道教殿堂都建于明,、清時代。這里,,除了在歷史上是蘇南地區(qū)較集中的聞名的道教活動場所之外,,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現(xiàn)存乾隆26年的碑刻,,摩崖石刻“石門”,,“白云洞”內(nèi)的“此鄉(xiāng)可樂”、“張仙殿”原址的“水濂飛瀑”等,,此外還有“隱風(fēng)石”,,“出橋石”、“棋盤石”,、“仙人腳”等景點(diǎn),每處都有美麗的傳說,。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無錫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shí)黨的宗教政策,,這里的道觀景點(diǎn)也開始了修復(fù)和利用,。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開始對“白云洞”局部修復(fù),,以后又建造了“斗姥殿”,、“財神堂”及茶室、小買賣部和食堂等配套用房,,2003年5月,,“白云觀”道眾又將小買賣部改建成“文昌閣”,;2004年又鑄1.8米高的呂祖銅像一座,,在“白云洞”前新建了“純陽殿”,同時又對“白云洞”進(jìn)行了保護(hù)性改建,,并對原“財神殿”進(jìn)行了徹底改建等,,使“白云觀”總建筑面積達(dá)到900平方米左右,初顯規(guī)模,。與此同時,,另有民眾自籌資金在原“離垢庵”址建造了“離垢道院”;在原“紅云洞”址建造了“紅云洞”殿室,。從“石門下”入口至“白云觀”的原“七十二搖車灣”山道也已修復(fù)成水泥臺階,?!鞍自朴^”憑借悠久的歷史而名聲再起,香火日益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