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豺(學名:Cuon alpinus dukhunensis):是豺的亞種之一,。大小似犬而小于狼,體長約90厘米,,尾長45-50厘米,,體重10-20千克。吻較狼短而頭較寬,,耳短而圓,,身軀較狼為短。四肢較短,,尾比狼略長,,但不超過體長的一半,其毛長而密,,略似狐尾,。背毛紅棕色,毛尖黑色,,腹毛較淺淡,。下臼齒每側僅2枚。
豺既能抗寒,,也能耐熱,,群居性,少則2-3只,,一般7-8只,,甚至10只或結成更多只聚合成群,雄獸居多,,性比為2︰1,。集體獵食,,常以圍攻的方式,幾乎在同域分布的大小獸類它們都能對付,。食物主要是鹿,、麂、麝,、山羊等偶蹄目動物,,有時亦襲擊水牛。壽命約10余歲,。
豺是典型的山地動物,,棲息的環(huán)境十分復雜,無論是熱帶森林,、叢林,、丘陵、山地,,還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亞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巖等地帶,,都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跡,。居住在巖石縫隙或隱匿在灌木叢藪之中,也棲居于天然洞穴和其他動物遺棄的洞穴,,但不會自己挖掘洞穴,。
分布于印度南部,恒河以南,,南到尼爾吉里山,、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
印度豺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大于赤狐,,體長約90厘米,肩高50厘米,,尾長45-50厘米,,雄性體重15-20千克、雌性體重10-13千克左右,。頭寬,,額扁平而低,吻部較短,,耳短而圓,,額骨的中部隆起,,所以從側面看上去整個面部顯得鼓起來,不像其他犬類那樣較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較短,尾較粗,,毛蓬松而下垂,。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隨季節(jié)和產(chǎn)地的不同而異,,一般頭部,、頸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側等處的毛色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內(nèi)側為淡白色,、黃色或淺棕色,尾巴為黑褐色,,尖端為黑色或棕色,。
豺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族群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會堅決捍衛(wèi)家族的領土范圍,。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狩獵方式非常類似于非洲野犬。喜群居,,善于圍獵,,多由較為強壯而狡猾的“頭領”帶領一個或幾個家族臨時聚集而成,少則2-3只,,多時達10-30只,,也能見到單獨活動的個體。當群體成員之間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也會互相撕咬,。聽覺和嗅覺極發(fā)達,行動快速而詭秘,。稍有異常情況立即逃避,。
豺性兇猛膽大,凡與之遭遇的大小動物無不畏懼,。平時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覺,,但在捕獵的時候能發(fā)出召集性的嚎叫聲。捕獵多在清晨和黃昏,,有時也在白天進行,。善于追逐獵物,,也常以圍攻方式捕食。行動敏捷,,善于跳躍,,原地可跳到3米多遠,借助于快跑,,能躍過5-6米寬的溝塹,,也能跳過3-3.5米高的巖壁、矮墻等障礙,。
豺以群體圍捕的方式獵食,。食物主要是偶蹄目動物。雖然偶爾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種動物性食物為食,不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獸類,,也敢于襲擊水牛、馬,、鹿,、山羊、野豬等體形較大的有蹄類動物,。
豺的交配季節(jié)一般發(fā)生在9至2月,,在繁殖季節(jié),雄獸和雌獸多成對活動,。雌獸的妊娠期約為66-69天左右,,產(chǎn)仔則在冬季,每胎產(chǎn)4-6仔,,最多為9仔,。初生的幼仔背有深褐色的絨毛,1-1.5歲性成熟,,壽命為15-16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