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丁車最早起源于哪里
卡丁車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卡丁車分無級變速和帶檔兩種,,又分普及型和競賽型兩種,,普及型又稱“休閑型”,這種車的速度并不很快,,最高時速80公里/小時,,不需要有駕駛執(zhí)照。而競賽型卡丁車的時速可達130公里/小時,,由于其底盤極低(離地僅4厘米),,所以車手感覺到的相對速度會比實際速度高2—3倍,也就是說感覺時速為300公里/小時,,特別是在彎道上會產生3—4倍于重力的橫向加速度,,令車手體驗到一般賽車達不到的樂趣,。
正是卡丁車具有結構簡單,安全性高而又極具競速特性,,因此在歐洲及日本等國家極為普及和流行,,大部分世界著名的F1車手都是由駕駛卡丁車開始。
二,、卡丁車運動的起源與發(fā)展
我們經常聽到“卡丁車運動是F1賽車手的搖籃”這種說法,,那么卡丁車運動的搖籃又是什么呢?卡丁車運動起源于西方家庭每家每戶后院的割草機,,最早的時候,,所謂的卡丁車是一些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父母們在自家的后院以割草機為基礎敲打出來,給孩子們玩耍的“玩具”,。
有了玩具之后,,大家難免要“切磋”一下,于是就有了割草機大賽,。與其他汽車賽事不同,,割草機大賽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比賽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同樣的時間里,,誰跑的距離最長誰就是冠軍,裁判發(fā)出口令后,,所有選手跑向自己的“賽車”,,然后啟動沖出起跑線。按照規(guī)則,,參賽車手必須3人1組,,輪流繞著1.3公里的賽道連續(xù)跑2小時,中途可以加油和進行必要的維修,,這規(guī)則與當代的勒芒大獎賽很像,。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卡丁車運動起源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而當時人們公認的第一款量產卡丁車是由Art Ingels制造的,,雖然此前已經有很多人制作了卡丁車的雛形,,但都未能量產。
卡丁車(Karting)又稱作高卡車 (Go-Kart),,車手所駕駛的車子,,論個頭、輸出功率,,比專業(yè)級的賽車要少得多,適合初學者學習及作為休閑之用,。這樣的特性為卡丁車運動日后成為全民賽車運動打好了基礎,。
隨之而來的20世紀50-60年代,,是卡丁車迅速興起和普及的過程時代。五十年代末,,人們已不在滿足于僅僅將卡丁車用在休閑娛樂上,,以競速比賽為主要形式的卡丁車競技活動在當時廣泛開展起來。
由于卡丁車賽事剛剛起步,,組織形式還十分松散, 車輛規(guī)格和比賽規(guī)則也不統(tǒng)一,。為了能夠指導卡丁車運動正確發(fā)展,統(tǒng)一標準便于管理和在全世界推廣卡丁車運動,,1962年由國際汽聯當時的主席巴萊斯特,,創(chuàng)立了國際汽車聯合會卡丁車委員會,負責在世界范圍內普及,、促進卡丁車運動,,并監(jiān)督實施統(tǒng)一的卡丁車運動規(guī)則和技術標準。
1978年,,國際汽聯對卡丁車委員會進行了重新的改組,,改組后,卡丁車運動在全球范圍內有了很大的改變,。逐漸形成了現代卡丁車運動,,使卡丁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并使其成為了培養(yǎng)現代方程式賽車車手的基礎和橋梁,。
中國汽車運動聯合會“FASC”于1995年加入國際汽車聯合會世界卡丁車聯合會,,完成了我國卡丁車運動與國際的接軌工作。在1997年的10月,,“國際汽車聯合會”便根據全世界卡丁車運動的發(fā)展狀況,,將“國際汽車聯合會卡丁車委員會”正式更名為“世界卡丁車聯合會”。
國際汽車聯合會卡丁車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在全世界已頒發(fā)了7萬多張賽手執(zhí)照,, 每年要舉辦上萬次各類比賽,列入國際賽事年歷的比賽有150余項,,全世界的優(yōu)秀選手每年要參加15次卡丁車委員會組織的世界錦標賽,,為世界汽車運動的發(fā)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由于卡丁車是世界方程式賽車的最初級形式,,經過年復一年的努力,,卡丁車運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已有數十名卡丁車賽手進入了世界方程式賽車賽手的行列,。在這個階段中,,幾乎所有的一級方程式賽手都是來自卡丁車賽手的隊伍,有些已成為世界冠軍,,像著名的巴西車手埃爾頓·塞納,、法國車手阿蘭·普羅斯特,、英國車手尼蓋爾·曼塞爾、德國車手邁克爾·舒馬赫等,,因此卡丁車運動被譽為是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