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官位等級劃分
元朝官制分為中央政權(quán)和地方政權(quán),,中央政權(quán)下設三公、中書省、六部、樞密院、御史臺,、大宗正府,、宣政院,、太禧宗禋院和儲政院,;地方政權(quán)下設行中書?。毻醒胫袝。?、宣慰使司(職同中央宣政院),、諸路萬戶府,、諸路總管府、散府,、諸州,、諸縣和諸軍,。
1、三公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正一品,銀印,,以道燮陰陽,,經(jīng)邦國。又有所謂大司徒,、司空,、太尉之屬,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開府,,或不開府,。
2、中書省
(1)中書令一員,,銀印,,典領百官,會決庶務,。
(2)右丞相(注:元朝以右為上,,與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員,,正一品,,銀印,統(tǒng)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
(3)平章政事四員,,從一品,掌機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
(4)右丞一員,,正二品,左丞一員,,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務,號左右轄。
(5)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副宰相以參大政,而其職亞于右,、左丞,。
(6)參議中書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牘,,為六曹之管轄,軍國重事咸預決焉,。
(7)右司,、左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員,,正七品。
3,、六部
吏部,,掌天下官吏選授之政令。
戶部,,掌天下戶口,、錢糧、田土之政令,。,。
禮部,掌天下禮樂,、祭祀,、朝會、燕享,、貢舉之政令,。
兵部,掌天下郡邑郵驛屯牧之政令,。
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
工部,,掌天下營造百工之政令。
以上六部各置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
又以吏,、戶、禮為左三部,,以兵,、刑、工為右三部,。各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總領三部之事。
六部下設有各類分工精細,、名目繁多的院,、臺、府,、監(jiān),、庫、司,、局,、寺、倉,、署,、所等官署,職數(shù)和品階一應俱全,。
4,、樞密院
樞密院,秩從一品,,掌天下兵甲機密之務,。凡宮禁宿衛(wèi),邊庭軍翼,,征討戍守,,簡閱差遣,,舉功轉(zhuǎn)官,節(jié)制調(diào)度,,無不由之,。
置知院六員,從一品,;同知四員,,正二品;副樞二員,,從二品,;僉院二員,正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參議二員,正五品,;經(jīng)歷二員,,從五品;都事四員,,正七品,;承發(fā)兼照磨二員,正八品,;架閣庫管勾一員,,正九品;同管勾一員,,從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譯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銓寫二人,,蒙古書寫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醫(yī)二人,。
樞密院下設有客省使、斷事官,、行樞密院,、右衛(wèi),、左衛(wèi)、中衛(wèi),、前衛(wèi),、后衛(wèi)等官署。
5,、御史臺
御史臺,秩從一品,。大夫二員,,從一品;中丞二員,,正二品,;侍御史二員,從二品,;治書侍御史二員,,正三品,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
后定置御史大夫二員、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二員,品秩如上,;經(jīng)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正七品,;照磨一員,正八品,;承發(fā)管勾兼獄丞一員,,正八品;架閣庫管勾兼承發(fā)一員,,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譯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臺醫(yī)二人,,蒙古書寫二人,,典吏六人,庫子二人,。
御史臺下設有殿中司,、察院、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等官署,。
6、其他
大宗正府,、宣政院等,、太禧宗禋院、儲政院這些機構(gòu)也有自己的官員等級系統(tǒng),。
7,、地方政權(quán)
在地方政權(quán)中,官職包括行中書?。毻醒胫袝,。⑿渴顾荆毻醒胄海?、諸路萬戶府,、諸路總管府、散府,、諸州,、諸縣和諸軍等。這些官職的品級和職責根據(jù)其職能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元朝官員選拔
1,、元朝的官員選拔制度中重視科舉考試,這是元朝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之一,??婆e考試在元朝的官員選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朝設立了三級科舉考試,,分別是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鄉(xiāng)試主要是選拔出才學優(yōu)異的人才,,會試則是考察文才和論述能力,,殿試則是最終的選拔考試。通過科舉考試,,優(yōu)秀的人才得以脫穎而出,,成為元朝的官員。
2,、元朝的官員選拔中還采用了舉薦制度,,這是一種基于人際關系的選拔方式,。舉薦制度是元朝官員選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舉薦制度中,,官員或富有社會地位的人可以通過舉薦來推薦自己認可的人才,,而被推薦的人才則有機會成為官員。這種選拔方式有力地促進了社會階層間的交流和協(xié)調(diào),,也為元朝的官員選拔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3、元朝的官員選拔中還注重對官員的終身質(zhì)量管理,。在元朝,,官員一旦上任,就要受到監(jiān)察和考評,。元朝建立了嚴格的監(jiān)察制度,對官員的廉潔和政績進行監(jiān)督,,防止腐敗和不作為的現(xiàn)象,。同時,元朝還定期對官員進行考評,,對優(yōu)秀的官員予以表彰獎勵,,對不稱職的官員予以處罰或調(diào)職。這種終身質(zhì)量管理機制有效地促使官員勤勉工作,,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總的來說,元朝的官員選拔制度采用了科舉制度和舉薦制度相結(jié)合的方式,,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和能力,,也注重社會關系的作用。此外,,元朝還實行了嚴格的終身質(zhì)量管理制度,確保官員廉潔從政,、盡職盡責,。這一選拔制度在當時的中國歷史上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前瞻性,為元朝的政治穩(wěn)定和國家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元朝的官員選拔制度不僅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后世的政治制度發(fā)展提供了經(jīng)驗和借鑒。
元朝官員的俸祿
1,、俸祿水平
元朝官員的俸祿整體較低,。正一品大員的月收入包括糧米八十七石和一定數(shù)量的白銀,若按現(xiàn)代貨幣價值估算,,大約為一萬元左右,。從九品官員的俸祿更低,包括糧米五石和約六百多元的俸銀,。不入流的官員薪水更為微薄,,糧米三石,,俸銀僅有三百八十元左右。
2,、品級與俸祿
元朝官員的俸祿按照品級劃分,,從一品到從九品的俸祿逐漸遞減,。具體而言,一品的俸祿在250-300兩之間,,而從九品的俸祿在35-40兩之間。在另一資料中,,從一品上等每月可得俸鈔300兩,,中等250兩,而正九品上等只得40兩,,中等35兩,。
3、物價變動
由于元代米價變化較大,,官吏實際俸祿并不太高,。在元中期,物價上漲近10倍,,導致實際購買力下降。
4,、職田收入
官吏除了俸祿外,,還有職田收入。但在元朝后期,,職田難以分配,,官俸變得單一且實際收入貧薄。
5,、與其他朝代的比較
明朝和清朝在俸祿制度上基本沿襲了元朝的做法,,但實際俸祿水平有所變化。例如,明代正一品大員的俸祿折算下來也僅略高于元朝,,而清代正一品京官的俸銀和俸米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