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正式名稱為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簡稱為哥大。哥倫比亞大學于1754年根據(jù)英國國王喬治二世頒布的《國王憲章》而成立,,最初名為國王學院,,1896年正式更名為哥倫比亞大學(1784-1896為哥倫比亞學院)并遷到目前所在的晨邊高地校園,。哥大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學之一,,也是培養(yǎng)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大學之一,,截止2020年10月哥大的校友、教授和研究人員中共產(chǎn)生了96位諾貝爾獎得主,。哥大校園里還走出5位美國開國元勛,、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羅斯福等四位美國總統(tǒng),、34位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10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哥倫比亞大學擁有世界一流的法學院,、商學院,、醫(yī)學院、新聞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工程學院等。哥大新聞學院頒發(fā)的普利策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哥倫比亞法學院教育出了三位美國首席大法官,,包括首任首席大法官約翰·杰伊。1767年哥大授予了第一個醫(yī)學博士學位,,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yè)博士學位,。哥大是美國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發(fā)明了腦機接口,、激光,、微波激射器、核磁共振,;完成果蠅實驗成為現(xiàn)代遺傳學的起源,;證明地球板塊構造學說;二戰(zhàn)時,,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誕生在哥大,。
哥倫比亞大學名列2022U.S. News美國最佳大學排名第2名,2021U.S. News美國最佳大學排名第3名,;2021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6名,、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7名、2021CWUR世界大學排名第7位,。
哥倫比亞法學院成立于1858年(少有的幾所成立于美國內(nèi)戰(zhàn)前的法學院),,全美最負盛名的法學院之一,排名每年都位于前4,,緊跟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福布斯雜志將其排在最佳職業(yè)前景中第一,畢業(yè)生最高收入第一,。
哥大法學院最為著稱的是公司法,,其也是所有全美精英律師事務所中的中堅力量。就將2020年畢業(yè)生的最高比例送往美國最大的100家精英律師事務所而言,,哥大法學院在《全美法律雜志》的評選中,,在全國所有法學院中排名第一(67.68%),這是哥大法學院連續(xù)第7年占據(jù)該榜單的第一名,。2021USNEWS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排名全美第4名,。
坐落于世界金融中心紐約,依其獨特優(yōu)勢與華爾街等金融界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一直以來都是全美最佳商學院之一,,在華爾街校友如云。商學院現(xiàn)有會計,,決策,、風險與運營,創(chuàng)業(yè),,金融,,領導力與倫理,企業(yè)管理,,市場營銷,,私募,不動產(chǎn)等研究方向,。其師資實力雄厚,,擁有各相關領域的權威和專家,其中斯蒂格利茲(Joseph Stiglitz)教授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并在1995年至1997年期間擔任克林頓政府總統(tǒng)智囊團顧問,。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兩年一次和《商業(yè)周刊》年度的商學院排名中,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一直名列前茅,,是當之無愧的一流商學院,,尤其是金融連續(xù)多年位列三甲,多次名列第一?,F(xiàn)任商學院院長格倫·哈伯德是國際知名的經(jīng)濟學家,,擁有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布什政府總統(tǒng)經(jīng)濟顧問委員會主席,、首席顧問,。
美國歷史上第三所工程學院,也是紐約州第二古老的工程學院,。1997年10月,,神秘的中國商人Z.Y.FU向該學院捐贈了2600萬美元,故該學院改名為The 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該學院的應用數(shù)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專業(yè)被認為是全美最佳之一,。而金融工程碩士項目則更是被公認為世界前三。學院也將培養(yǎng)未來工程專業(yè)學生的文科背景作為核心內(nèi)容之一,。學院現(xiàn)有173名教授,,其中更有27位美國工程院院士和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該院教師和校友中,,一共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SEAS學院2015年本科生錄取率為9.9%,,使其錄取難度僅次于麻省理工學院,,也是常春藤聯(lián)盟中工院錄取難度很大的學院。
哥大新聞學院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聞學院,,也是美國和世界上頗為古老的新聞學院,,由約瑟夫·普利策于1912年創(chuàng)建。學院提供5種學位項目(Degree Programs),,分別為:M.S.(新聞理學碩士),,M.S. in Data Journalism(數(shù)據(jù)新聞理學碩士),M.A.(新聞文學碩士),,Ph.D. in Communication(傳播學博士),,以及Dual Degree Programs(雙學位項目)。此外新聞學院還負責管理多個獎項,,包括普利策獎和美國杜邦-哥倫比亞獎,,共同主辦美國全國雜志獎,出版哥倫比亞新聞評論,。
世界上頗負盛名的國際關系學院,,超過18,000校友分布在世界150多個國家,校友包括國家元首,,商界領袖,,記者,外交官,、國會參眾議員和政府內(nèi)閣成員等,。70多名全職教授和200多名兼職教授,讓學生能在世界國際與公共領域的優(yōu)秀學者與實戰(zhàn)家的指導下,,學術與實戰(zhàn)并進,。學院成立于1946年,由聯(lián)合國原班人馬參與創(chuàng)建,。SIPA學院強調(diào)實踐培訓,,使命是通過對核心國際區(qū)域的認知與理解以應對戰(zhàn)后世界的復雜多變。學院于1977年增設公共管理方向并于1981年更名為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隨之也陸續(xù)添加功能模塊,,涵蓋一些新興領域如:國際金融,、城市政策,人權,、能源,、環(huán)境政策。其與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喬治城大學外交事務學院,、塔夫茨大學法律與外交學院一起,,組成美國著名的國際關系與政府學院第一陣營。
作為世界知名學府,,國際化與多元文化融合一直是學院可持續(xù)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之一,。第一,學院積極倡導教師隊伍的國際化,,一方面積極聘請具有國際背景的教師,,充實教師隊伍的“生態(tài)多樣性”,表現(xiàn)在現(xiàn)任教師中絕大部分教師均有海外研究,、教學,、訪學或領銜國際教育研究項目的經(jīng)歷,其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出生于海外或在海外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另一方面學院積極歡迎本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qū)的知名教授前來講學與合作研究,,豐富與開拓學院的教科研領域。
第二,,傳承學生隊伍國際化與營造多元文化社區(qū),。學院一方面?zhèn)鞒猩磭H化的歷史傳統(tǒng)并加大生源的國際化力度,來學院一直在擴大國際學生的招生比例,,以中國大陸籍學生為例,,已有2001年25人增加到2007年的73人。與此同時,,學院積極鼓勵學生走出美國,,前往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qū)開展游學與實地研究,參與各類國際性組織,、非營利性機構的跨國研究,。另一方面努力營造多元文化社區(qū),以促進不同種族,、國家學生的多元文化融合,。在這方面,,學院多元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內(nèi)容更是花樣繁多,如學院的國際學生辦公室在每年的11月與4月均會舉辦一次為期一周的國際教育文化周,,前者一般以學術性跨文化交流為主,,而后者則更為關注各國的風土人情諸如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
學院所在的紐約市是國際經(jīng)濟,、金融,、藝術、傳媒之都,,聯(lián)合國總部與各類國際性組織總部所在地,,也是全球頗具特色的移民城市,約有180余個國家與地區(qū)的移民在此生活,,這一豐富多元的人文社會資源極大地方便了學院的科研活動與學生實習,。一方面,,因地緣優(yōu)勢,,學院承擔了大量由聯(lián)合國與各國際組織所委托進行的科研項目,同時本院學生可極為便利地獲得去上述機構進行實習的機會,。另一方面,,移民城市的種族與民族多樣性、流動性及階層多元化,,為學院教員與學生的各類教育研究提供了世界上規(guī)模大且多元化的教育研究與實驗土壤,,為各類研究提供了便利。此外,,紐約市還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非正式教育機會,,學生們可廣泛利用各類戲劇院、博物館,、音樂會,、講座或大型會議等獲得學習機會。有一句話形象的點出了這一點:“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在華爾街學經(jīng)濟,,在聯(lián)合國總部學政治,,在百老匯看戲劇?!?/p>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系統(tǒng)以 Butler Library 為首,,共設有23座分館,每個分館都各具特色,,尤以 Avery 建筑及精致藝術圖書館,、社會工作學院圖書館、新聞學院圖書館等出名,。其中東亞圖書館中有各樣的中文書籍,,流行小說,、古典文學,甚至縣志都可以找到,??偛貢窟_870萬冊,并且收集有微縮膠片600萬套,,2600萬種手稿,,以及60萬冊善本書,10萬片VCD和DVD,,20萬份官方文件,,還有中國族譜、家譜,、譜諜約950種,,是中國的圖書館以外收集最豐富的圖書館。東亞圖書館的亞洲類藏書為全美第二,,僅次于哈佛大學的燕京圖書館,,開設有丁龍講座(Dean Lung Professor),又設立中文部以收藏中文數(shù)據(jù),,著名的前中文部主任包括史學家唐德剛等,。
哥大的校訓為“In the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可漢譯為“借汝之光,得見光明”或“在上帝的神靈中我們尋求知識”,,典出《舊約·詩篇》:“Quoniam apud te fons vitae 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拉丁文),。英譯為:“For with there is the fountain of life and in the light we shall see light”,中文為:因你就是那生命之源,;借著你的光,,我們得見光明。
校訓具有濃烈的宗教氣息,,但它并不妨礙人們追求真理,、尋找光明的決心和勇氣。哥大在課程設置上特別設立了國際化(Globalisation),、全品質(Total quality),、道德(Ethics)和人力資源管理四大主題,所以有“21世紀課程”的美譽,。
哥倫比亞大學最初的建校目標是:“在已知的語言,、人文和科學領域內(nèi)教導和教育青年。哥倫比亞大學最強調(diào)的一點是實踐,,注重學校與社會結合,,鼓勵教師走出課堂和學校,學以致用,。哥倫比亞大學還經(jīng)常舉辦研究生論壇,,主席,、評委都由學生自己充當,但會議程序和規(guī)格則完全和正式的研討會保持一致,。
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美國第44屆總統(tǒng)
西奧多·羅斯福:美國第26屆總統(tǒng)
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第32屆總統(tǒng)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美國第34屆總統(tǒng)
哈蘭·菲斯克·斯通: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查爾斯·伊萬斯·修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沃倫巴菲特:股票投資家,,股神。
羅伯特·蒙代爾:“歐元之父”,,哥倫比亞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
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當代經(jīng)濟學家,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
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爾:印度憲法之父,,印度佛教復興倡導人
美國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
美國聯(lián)邦儲備銀行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
美國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
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創(chuàng)始人薩姆·沃爾頓
美國公共電視網(wǎng)PBS和全國廣播公司NBC總裁:拉里·格羅斯曼
伊薩克·阿西莫夫:美國生物化學家、作家,、一位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極有成就的多產(chǎn)作家
詹姆斯·卡格耐:美國著名演員,,1974年獲美國電影學會“終身成就獎”
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李開復:信息產(chǎn)業(yè)的執(zhí)行官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
吳健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沃爾夫獎獲得者,,“中國的居里夫人”
羅隆基:中國著名政治活動家,民主人士,,五四運動清華大學學生代表,,中國民主同盟創(chuàng)始人之一
任鴻雋:我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曾任四川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總干事等
馮友蘭: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徐光憲:著名物理化學家,,2008年榮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關于在紐約省創(chuàng)建一所高等學府的討論開始于1704年。然而,,直到位于哈德遜河對岸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大學創(chuàng)建以后,,在紐約市創(chuàng)建新學院的想法才得到了認真的對待。1746年,,一個為新學院籌集資金的法令在紐約省議會得以通過,。1751年,紐約省議會組成了一個包括七名英格蘭教會成員在內(nèi)的十人委員會,,該委員會的職責是對這一新學院的成立進行指導,,成立所需的經(jīng)費則來源于發(fā)行州彩票籌集的資金April。
學校于1754年7月正式開課,,首任校長為神學博士薩繆爾·約翰遜,。約翰遜博士也是學院第一屆僅有八名學生的唯一導師。授課在現(xiàn)在位于曼哈頓下百老匯大道的三一教堂旁的新校舍進行,。隨后,,這所紐約州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機構,,美國境內(nèi)的第五所大學,正式根據(jù)喬治二世國王的《王室特許狀》以國王學院之名于1754年10月31日成立,。對于國王學院來說,,1776年爆發(fā)的美國獨立戰(zhàn)爭是一個災難性的事件。學校的教學活動從1776年大陸軍進入紐約開始暫停了八年,,包含了紐約被英軍軍事占領的整個期間,,直到英軍1783年正式從紐約撤離。學校的圖書館被洗劫,,惟一的建筑物先被大陸軍,,后被英軍征用為軍醫(yī)院。學校被革命者占領以后,,學校的王室支持者被迫離開了國王學院,。
美國革命之后,學院向紐約州為其重建尋求支持,,為此作出了對學院的章程根據(jù)紐約州任何可能的要求進行修改的保證,。州議會批準了支持學院的建議。1784年5月1日設立了一個校董事會以監(jiān)督國王學院的重建,。為了表示對美國新生共和政體的支持,,州議會在法案中規(guī)定“位于紐約市的,在此之前被稱為國王學院的學院從今以后將永遠被稱為哥倫比亞學院”,。1787年,,學校董事們終于意識到了學校章程中存在的缺陷,他們于1787年2月成立了一個由約翰·杰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領導的章程修正委員會,。同年四月,,學校正式采用了賦予二十四位校董事權力的新章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787年5月21日,,薩繆爾·約翰遜之子威廉·薩繆爾·約翰遜被一致推選為哥倫比亞學院的校長。在供職于學院之前,,約翰遜曾經(jīng)參加過第一次大陸會議并且被選為美利堅合眾國制憲會議代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的一段時間里,因為紐約國家首都和紐約州府的雙重身份,,以及連續(xù)幾屆聯(lián)邦黨政府的執(zhí)政,,復興的哥倫比亞學院在諸如漢密爾頓和杰等聯(lián)邦黨人的資助下茁壯成長。1789年5月6日,,喬治·華盛頓總統(tǒng)與約翰·亞當斯副總統(tǒng)參加了哥倫比亞學院的畢業(yè)典禮,,以表彰那些參與了美國革命的校友們。
1896年,,學校董事們正式?jīng)Q定使用“哥倫比亞大學”作為這所學校的新名字,。同時,,校長塞斯·洛再一次搬遷了校園,這一次校園從49街轉至現(xiàn)在的地址:一個更加寬闊的,,位于快速發(fā)展的晨邊高地的校區(qū),。在洛的繼任者尼古拉斯·穆瑞·巴特勒長達四十多年的工作下,哥倫比亞大學快速成為了美國重要的研究機構,,為后來的大學設立了“綜合性大學”的典范,。因為第一座核反應堆的建成,以及因此帶來的曼哈頓計劃的啟動,,由哥倫比亞大學教師約翰·瑞·鄧寧,,伊西多·艾薩克·拉比,恩里科·費米以及波利卡普·庫施開展的有關原子的研究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將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放在了世界的聚光燈下,。
以上信息源自網(wǎng)絡,,具體請以官網(wǎng)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