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玉皇閣始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占地面積393平方米,主要供奉的是在道教中地位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由玉隍閣及東西兩閣組成,。
蒙自玉皇閣為三重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筑,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式梁架,,施草袱,,有副階通廊,正方形木結構樓閣,。通高約20米,,三開間、三進間,,面闊進深均為19.80米,,占地面積393平方米。設有垂帶踏步5級,,角科,、柱頭科斗拱各一攢,平升科斗拱2攢,,均出兩跳,,用材粗大,,造型樸拙,具明代建筑風格,。
東西兩閣并列于玉皇閣兩側,,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均為二重檐歇山頂,,穿斗式與抬梁式梁架,。方形樓閣,徹上露明造,。斗拱雕刻精美,,富裝飾性,具有明顯的清初風格,。玉皇閣及東西兩閣殿宇巍峨,,結構宏敞,史書稱“三閣并列”如“三峰插云,。
建陽會館中殿居玉皇閣之后,,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單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筑,。兩山面穿斗、中間抬梁式結構,,九架梁,,徹上露明造,五開間三進間,,面闊22.82米,,進深14.3米,建筑面積327平方米,。整座建筑木雕,、石雕工藝精美,山水花鳥造型逼真,,人物神情生動,,為清代蒙自會館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一處。
縣衙大堂位于建陽會館中殿西側,,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民國32年(1943年)重修。為單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筑,,三開間二進間,,抬梁式九架梁、徹上明造,,建筑面積158平方米,,裝飾素雅,。
蒙自玉皇閣內(nèi)存明永歷五年(1651年)《常住通明閣碑》及清康熙二十六年(1627年)《重建通明閣碑記》,以及嘉靖二年(1523年)張清喜鑄的高四尺,、圍八尺的蒙自玉皇閣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