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脈經》系我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首次系統(tǒng)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后世脈學發(fā)展奠定基礎,,并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同時《脈經》還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yī)文獻資料,。
《脈經》卷一載醫(yī)論15篇,,將人體脈象歸納為24種,于每一脈象性狀均有明確描述,,并舉相似之脈,,分八組排列比較。以下各篇,,脈理與脈法互闡,,備述診脈時間,、診脈部位、辨陰陽脈大法及疾病將瘥,、難愈之脈候,。卷2~3共有醫(yī)論9篇,論“關前”“關后”“關上”三關及人迎,、神門,、氣口等部位脈象變化、所主臟腑經絡病變,;寸,、關、尺各部脈象所主病證及其治療,;奇經八脈之脈象主?。慌K腑平脈,、病脈及死脈,。卷4醫(yī)論8篇,凡舉三部九候脈證與40余種雜病脈候,。并論四時相反脈證,、百病死生之脈。卷5收扁鵲,、張仲景,、華佗有關診法醫(yī)論5篇。卷6為五臟六腑病證,,共11篇,。卷7~9分49篇討論脈證、治療,,包括傷寒,、雜病、婦兒病證,。卷十為《手檢圖三十一部》,。
王叔和在《脈經·序》中說:“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钡敃r尚無一本脈學書籍供醫(yī)者研讀,,《內經》《難經》等書,文義深奧,,多數人不能理解,,更談不上正確運用,致使“微疴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脈經·序》),。王叔和利用擔任太醫(yī)令的機會,博覽群書,,苦心鉆研,,總結《內經》《難經》以來逮于扁鵲、華佗,、仲景等經論要旨,,旁及古代有關說脈之篇,并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著成《脈經》十卷,,九十七篇,首次對中醫(yī)脈學從理論到臨床運用作了較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
王叔和,西晉醫(yī)學家,。名熙,,高平(今屬山東)人。生于東漢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性沉靜,好著述”,,曾為太醫(yī)令,。著有《脈經》,總結了漢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系現存我國最早脈學專書,。另對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進行整理,該書因戰(zhàn)亂而散佚零亂,,幾至失傳,。王氏重新加以編次,將《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沒,。后世雖有人對他的整理加以非議,但多數人認為其功不可沒,,張仲景之學借王氏之編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來,。另著有《論病》六卷,未見傳世,。
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夫醫(y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fā)下焦之問。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奧而不售,,遂令末學,,昧于原本,互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矣。
晉太醫(yī)令王叔和撰
北宋熙寧元年(1086)校正醫(yī)書局曾刊行《脈經》初刊大字本,,其后紹圣三年(1096),,國子監(jiān)又刊行了小字本。到了南宋,,又有多種版本,,既知者有福建建陽書坊刊本、廣西漕司刊本,,以及太醫(yī)院何大任刊本和其他未詳本,,但以上版本均已失傳。所幸元代泰定四年(1327),,河南龍興道儒學重刊了《脈經》廣西漕司本,。此后,又有何大任本《脈經》的影刻本和復刻本出現,。從而形成了所謂何大任本和龍興本兩大系統(tǒng),。約在明代嘉靖年間,有一種佚名氏影刻本,,是現存唯一接近宋版《脈經》原貌的刊本,。其他如萬歷時吳勉學刊的《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本,、天啟時繆希雍氏刻本,以及清代嘉慶年間阮元《宛委別藏》中的影抄本等,,均屬何大任系統(tǒng)的影宋本,。在元龍興道本《脈經》之后,據以刊印的有明成化十七年(1474)的畢玉氏刊本和萬歷三年(1575)袁表氏刊本,。后者又衍為明天啟時的沈際飛氏刊本,,以及清嘉慶時的沈禮意《脈經真本》和道光間的張柏刊本。在同治時,,尚有姜國伊氏的《姜氏醫(yī)學叢書》本,。此外,在道光年間有錢熙祚氏??痰摹妒厣介w叢書》本和黃鋐刊本,。在1911年又有《周氏醫(yī)學叢書》本。近世通行的《脈經》刊本,,有《中國醫(yī)學大成》本和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本,。
北宋熙寧元年(1086),,校正醫(yī)書局根據《脈經》的不同早期傳本,,除其重復,補其脫漏,,并將原書篇次依據內容類別而做了一定的改動,,仍分為10卷,共97篇,。
《脈經》為現存最早之脈學專書,,為后世脈學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yī)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