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伯鮑姆橋(Oberbaumbrücke)是柏林的施普雷河上的一座雙層橋梁,該市的地標之一,。它連接過去被柏林墻分割的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和克羅伊茨貝格兩區(qū),,已經成為柏林統一的重要標志。
這座橋梁最初是一座木制吊橋,,修建在昔日勃蘭登堡收稅的城市邊界上(建于1732年),,作為城門和城墻的一部分。奧伯鮑姆這個名稱源自阻塞河道的覆蓋金屬釘的大樹干,,用作在夜間阻止走私的柵欄(鮑姆在德語中意為樹,因此這個名稱意為上樹橋,,在當時城市的西部邊界另有一座樹干的柵欄,。
到1879年,木橋已經變化很大,,長154米,,是柏林最長的橋梁,但是已經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于是制定計劃,,修建一座新的石橋,,正在計劃修建柏林地鐵的西門子和哈爾斯克公司,堅持修建一座綜合車輛,,行人,,和新的鐵路線的橋梁。
新橋修建了2年,,開放于1896年柏林貿易展覽會期間,。建筑師和政府官員奧托·施塔恩將其設計成北德哥特磚砌建筑式樣,運用許多裝飾元素,,例如尖拱,、十字拱、徽章,。雙塔受到勃蘭登堡北部城市普倫茨勞中門塔(Mitteltorturm)的啟發(fā),。盡管純粹是裝飾性的,還是提醒人們此處曾是柏林的水上門戶,。
1902年第一條地鐵通車,,首班車運載19名乘客,從該橋東端的Stralauer Thor,,前往波茨坦廣場,。Stralauer Thor 在1945年空襲中受損后拆除,但是仍能看到其四根砂巖包裹的支柱,。
1920年柏林合并周圍的一些市鎮(zhèn),,奧伯鮑姆橋成為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和克羅伊茨貝格2個新區(qū)之間的通道。1945年4月,,Wehrmacht炸斷該橋中部,,試圖阻止紅軍過橋。戰(zhàn)爭結束后,,柏林被分割為4個部分,,奧伯鮑姆橋介于美占區(qū)和蘇占區(qū)之間。到1950年代中葉,,行人,、機動車和電車還能夠方便地過橋。
1961年修建柏林墻后,,該橋成為東柏林與西柏林邊界的一部分,,由于施普雷河的全部河面位于弗里德里希斯海因,東德的防御工事延伸到克羅伊茨貝格一側的河邊,。西柏林地鐵線被迫終止于Schlesisches Tor,。從1963年開始,奧伯鮑姆橋用作只有西柏林居民通過的步行邊境。
1989年柏林墻開放,,次年兩德統一,,該橋恢復從前的面貌,重建的中段由西班牙建筑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設計,。在柏林墻倒塌5周年時,,1994年11月9日該橋向行人和車輛開放。一年后,,到華沙大街的地鐵線重新開放,。
自1999年起,傳統左傾的兩個區(qū)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和克羅伊茨貝格居民舉行一年一度的水戰(zhàn)競賽,,隊伍冠以諷刺性的名稱,,如"無法無天-玩世不恭令人作嘔的柏林-弗里德里希斯海因隊"和"克羅伊茨貝格Landwehr",互相投擲腐爛的蔬菜,,雞蛋,,面粉和水,象征性地"重新征服""背叛者",,弗里德里希斯海因被戲稱為"東克羅伊茨貝格",,而克羅伊茨貝格被稱為"下弗里德里希斯海因"。由于參賽者較多,,裝備較優(yōu)(包括自建水炮),,弗里德里希斯海因通常獲勝。
奧伯鮑姆橋南北走向橫跨施普雷河,,七拱紅磚結構,,全長150米,寬約28米,,竣工于1896年,,六年后增建地鐵線,成了一座人行,、車行及輕軌交通雙層多用途橋梁,。據有關資料介紹,奧伯鮑姆橋塔造型是參照了距柏林以北約100公里的普倫茨勞(Prenzlau)小鎮(zhèn)的中門塔樓結構,,具有中世紀勃蘭登堡地區(qū)特有的城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