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馬恩海峽橋位于聯(lián)邦德國東北部的格羅森布羅德附近,,跨越費馬恩島與大陸間的費馬恩海峽的公路,、鐵路兩用橋。這座橋于1960年3月動工,,1963年4月建成,。橋全長963.4米,主跨跨度為248.4米,,邊跨跨度為102米,。
靠大陸一端為5孔,靠島一端為2孔,,橋面全寬20.95米。這座橋的公路和鐵路位于同一平面。橋面的一側為無碴無枕鐵路橋面,,另一側為公路橋面,。鐵路和公路橋面最外一側為人行道,。公路中心線到鐵路中心線的間距為9.60米,。橋上荷載偏心較大。
這座橋主跨結構為尼爾森體系鉚焊鋼系桿拱,,矢高為43.47米,,拱肋截面寬1.9米、高3~4米,,兩片拱肋上方向內(nèi)側傾斜,,用以提高橋梁整體的扭轉剛度。拱的系桿部分,為正交異性橋面板,用斜交拉索吊于拱肋上,。結構外部是靜定的,,有固定支座和活動支座各一個,內(nèi)部是高次超靜定,,這種形式的空間結構有較高的抗彎及抗剪強度,。拉索共有80根,其直徑有5種,。直徑69,、77、81毫米的拉索用于公路拱,直徑81,、92,、104毫米的拉索用于鐵路拱,。
拱跨施工時設置一座臨時中間支架,采用一臺纜索起重機進行架設,。主墩基礎,、墩身的施工以及邊跨鋼梁的中間鷹架橫梁的施工,均采用由浮箱構成的可升降的平臺,。
橋面全寬20.95米,,公路和鐵路位于同一平面,一側為無碴無軌枕的鐵路橋面,,另一側為公路橋面,,二者中心線相距 9.6 米。最外一側為人行道,。主跨結構為瑞典O.F.尼爾森所創(chuàng)的橋道梁和拉桿合為一體的剛性梁,、柔性拱體系。鉚焊的箱形拱肋矢高43.47米,,截面寬1.9米,,高3~4米;兩片拱肋相向傾斜設置,,并在拱肋頂部趨近,,既節(jié)省風撐材料,使結構輕巧,、美觀,,又提高橋梁整體的抗扭剛度 ;吊桿(拉索)為交叉網(wǎng)狀的尼爾森體系,,使結構在活載的作用下變形較?。粯虻懒簽檎划愋园鍢蛎嫦湫瘟核ê附Y構 ,,自重較輕,。橋梁外部是靜定結構,有固定支座和活動支座各1 個 ,;內(nèi)部是高次超靜定結構,,有較高的抗彎及抗剪強度的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