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莊子古村落文化旅游景區(qū)是由高家莊子村委投資1500萬元開發(fā)建設,, 于2013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自開業(yè)以來,,共接待游客23.8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700萬元。景區(qū)位于招遠市辛莊鎮(zhèn),,行政歸屬于招遠市旅游局,。
高家莊子古村落文化旅游景區(qū)是以品讀歷史、傳承文化,、民俗體驗和休閑度假為主題的古村落文化旅游項目,,旅游活動主要以民俗體驗和休閑度假為主。
特色景觀
高家莊子村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宜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蘊藏著豐厚的人文景觀,。
主要有:
1、鎮(zhèn)龍庵,、三官廟遺址及鐘樓,。
鎮(zhèn)龍庵、三官廟遺址及鐘樓位于村外西北方九龍溝北岸,,主要由東西相毗連的鎮(zhèn)龍庵,、三官廟遺址,及三官廟鐘樓,、三官廟院內(nèi)古柏兩株組成,。鎮(zhèn)龍庵相傳始建于東漢光武年間(公元25年),康熙十九年(1681年)重修,,并在其西側(cè)遷建三官廟,、新建土地廟等。鎮(zhèn)龍庵稱為東大殿,,原三開間,,雙明柱出廈,門匾題“鎮(zhèn)龍庵”三字,,殿內(nèi)正中為火神,,東為藥王,西為龍王,,火神三頭六臂,,青面獠牙,紅虬須,。殿外東北角墻上砌陶瓷塑龍王像,,倒座正中設大門樓有高臺階。三官廟又稱西大廟,,與鎮(zhèn)龍庵間有三尺寬夾道,,門匾題“三官廟”三字,殿內(nèi)為三官神像,,東西墻上有壁畫,,其前面正中設獨立式大門樓。二廟均毀于1960年代,,現(xiàn)院內(nèi)基址保存較好,,三官廟兩根方形抹角石柱保存完好,另有古柏兩株留存,。由現(xiàn)存院西圍墻上鑲砌的琉璃筒瓦可知,,二廟大殿當與關帝廟康熙年間重修時一樣,,屋瓦和屋脊更換為彩色琉璃瓦。二廟院之間南側(cè)臨路設鐘樓,,現(xiàn)保存較好,,小歇山頂,坐東朝西,,屋面舉折明顯,、出檐平遠、姿態(tài)飄逸,,頗有宋明古風,,臺基石砌,,高約1.5米,,總高約5米,臺上部四根石柱上架四根短木柱,,柱間插四根枋木,,枋木上置抹角橫梁四根,梁上各架童柱,,支撐四根橫梁,,東西兩根橫梁上架童柱支撐脊檁,南北兩根橫梁上擱懸鐘橫木,,木板笆,,刷紅漆,柱間及柱外側(cè)有兩層掛落和垂花柱頭,。南北正脊為小青瓦砌轱轆錢脊,,垂脊末端有龍頭獸吻。
2,、徐氏三支家廟
徐氏三支家廟位于村中東門西門大街和南北大街十字路口東北角,,始建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為徐氏三支御前侍衛(wèi)徐云峰出資建造,,其后人把祠堂有償獻給徐氏三支公有,,成為三支家廟。正堂享堂為三開間抬梁式硬山頂,,明柱出廈有舉折,,屋脊瓦作為仰合瓦,五脊六獸,,明柱黑漆,、莊嚴肅穆,石鼓形柱礎三折較高,,明柱有卷紋狀雀替,,修長,;設西廂兩間、西偏屋一間,;墻體腰線下均為花崗巖塊石砌,,上部為青磚,享堂墀頭部位有團“壽”字磚雕,;祠堂正門,,為獨立一開間屋宇式大門樓,兩側(cè)八字墻,,高臺,。院內(nèi)曾植翠柏、楸樹,、木梨等,,現(xiàn)楸樹無存。門匾原書有“徐氏先祠”四個大字,,現(xiàn)為“勤儉辦社”四字,;原享堂明柱雕刻對聯(lián)“派衍西川三千里弓裘遙接,移居北海五百年俎豆猶新”摘下尚存,,其它如香爐,、蠟簽供碗、桌椅條凳,、名人字畫等均已無存,。宗祠格局規(guī)整,原構(gòu)件及裝飾構(gòu)件基本保存,,做工考究,,文物價值較高。
3,、關帝廟
據(jù)家譜等史料記載,,關帝廟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康熙十九年(1681年)與西廟“鎮(zhèn)龍庵”同時重修,,屋瓦和屋脊更換為黃,、藍、綠琉璃瓦,,五脊六獸,,金碧生輝,屋脊正脊塑為小型廟宇,。廟內(nèi)神像關公居中,,兩邊為周倉、關平,,做工精細,,形象逼真,,墻兩邊彩繪有關公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等壁面,。廟前左前方旗桿石,,豎高約20米高的大旗桿,逢年過節(jié)掛一面黃緞子大旗,,中間刻有四個黑絨布的大字“協(xié)天大帝”,。夾桿石上刻有“順昌號贈,光緒二十二年”字樣,,現(xiàn)尚存。現(xiàn)存小廟為單開間硬山頂,、前出廈,、抬梁式五檁架建筑,有明顯舉折,,磚笆,,從其脊檁下童柱裝飾有類似翼形栱或丁華抹頦栱的構(gòu)件,可判斷至少為清初原物,,或為明代構(gòu)筑;東西山墻腰線下為花崗巖塊石對縫干砌,,以上為青磚砌筑,,前后挑檐石因出成廈原因不在一條水平線上;搏風部分刻太極陰陽魚圖案,。近年改為小商店后,,西墻中間五架梁下基本掏空,挑檐石半懸,,有一定危險性,,東山墻開小窗,破壞了整體的構(gòu)造完整性,。
4,、土圩墻 土圩墻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起因為咸豐十一年(1861)全村及沿海各村受東竄捻軍劫掠,,損失慘重,,光緒十五年(1889)會首“徐禮門”(三支十六世)結(jié)合富裕大戶代表二支十六世的徐潛修籌巨資重建三合土圩子墻,共耗銀數(shù)萬兩,,村民自負,,大家小戶隨意樂助。設計施工為本村王學先(字誠一),,以黃縣城圖樣為主,,墻高6米,,厚寬2米,環(huán)村總長2100米,,壯觀大方,,共設五座城門,鐵皮大門,,每個門上三垛兩空,,放著兩桿“子母土炮”,共十桿,,五座門上用漢白玉刻成石匾,,匾上雕字,東門“山屏”,、西門“環(huán)溪”,、南門“同義寨”、北門“海濠”,、西便門“靜坊”,,東門雕漢白玉匾尚存在家廟內(nèi)。圩子墻在當時的亂世之中起到了保衛(wèi)家園不受侵犯的巨大作用,,鄰村來避難者達數(shù)萬人次,,避免了多次兵荒馬亂的災難。現(xiàn)土圩墻存有三段,,一段為西北角一段,,長約55米,相對保存較好,,內(nèi)外圩墻墻體均有完整段落,,甚至部分圩墻頂部仍可行人;一段為西圩墻北段,,長約63米,,現(xiàn)狀保存較差,叢生較多樹木,,已基本坍落,,但墻體形狀猶存,且更富古意,;一段為西圩墻南段,,長約22米,寬度剝蝕僅剩約不到一米厚,,但其西臨護城河改建的水庫池塘,,兩側(cè)樹木叢生,景觀優(yōu)美,。
5,、徐其珣故居,。
徐其珣故居位于關帝廟西側(cè),由東西兩落,、前后三進房屋共四個院落組成,。由于占地不規(guī)整,前進院落,,西院僅一開間,,沿街倒座和廳房均為一開間房屋,西院窗為豎欞窗,;東院沿街倒座為兩開間,,正房為三開間廳堂,門窗設磚砌平拱形門窗楣,,倒座中間辟大門,,屋脊突出,設抱鼓石,,荷葉墩獅獸銜環(huán)石雕較精美,,墀頭磚雕為博古架,較為精美,;二進房屋東院廳房二進過道門,,亦設大門和箱形抱鼓石,門上方檐枋與門間略作卷棚,,精巧別致,,門正對最后一進西院東廂房山墻面上鑲嵌木架照壁,膠東首見,;東西兩院落正屋,均為三開間明柱出廈式帶檐廊建筑,,明間為四扇木板花格長窗,,雕飾較為精美,明柱裝飾有雀替,,次間為檻窗,,下檻墻為磚砌龜背錦圖案;西院帶東西廂房和左右各一開間偏屋,,東西廂房均為兩開間,,明柱南間設窗,北間為出廈檐廊,,開門,,左右墻上各鑲小花窗;東院正屋后窗次間為八角形小窗,,窗格別致精巧,,墀頭為獅子滾繡球,,且其廊心墻上鑲?cè)f字紋花格,裝飾精美,。
6,、徐清修故居
徐清修故居位于高家莊村正中東門西門大街西段北側(cè),距西門僅隔兩處宅院,。前后兩處院落,,五開間,前,、后院均設三開間東西廂房,。前院大門設于東稍間,進門正對廂房坐山影壁,,后院沿街東廂房開有側(cè)門,,后院西廂房,開兩門中間為窗,,南側(cè)一門為廁所,,是典型的膠東半島西北沿海一帶民居的特征。建筑建造精細,,腰線以下花崗巖石塊精磨對縫,,用榫卯結(jié)構(gòu)相扣合,十分牢固,,山墻挑檐石以下也均用花崗巖塊石砌成,,前后沿街磚墻上均鑲有方形拴馬石,沿街門窗花格保存較好,,為典型的海棠什錦格,。建筑整體建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7、徐懋修(徐其清父)與徐獻修故居
徐懋修(徐其清父)與徐獻修故居位于高家莊子北街東段北側(cè),,為“三義廣”創(chuàng)始人徐素之子君璐及其兩孫所建,,兩座故居均由東西兩路前后四進建筑的四個院落組成,坐北朝南,、東西并列,,共有八個院落,是高家莊相對規(guī)模較大的一處院落,;除南側(cè)兩處院落倒座有所損毀外,,保存基本完整;每個院落均相對獨立,廂房設小門樓通向中間的聯(lián)系甬道,,沿街東西倒座和每進院落的東西正房之間屋頂相連,,形成過道,沿街倒座和最后一進正房過道設大門,;院落內(nèi)部一般由東西廂房和正房,、南屋組成,正房三開間,,與院落大門相對的廂房設置影壁和廁所,、豬圈等。南面大門屋宇挑檐石為鷹嘴石,,原有四個門簪,,檐枋下掛落木雕尚存,門頭檐枋均有木紋彩繪,,過道上方“擱子”用花格窗,,中間甬道為花崗巖碎石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