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角斜紅旗民兵團史績陳列館始建于1969年,,重建于1990年,占地面積11畝,,建筑面積1648平方米,,另加尚武樓會議室、接待室1260平方米,,內設六個展室,,采用先進的聲、光,、電系統(tǒng)和多媒體設備,,對民兵團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建國初期,、命名初期、改革開放時期,、區(qū)鎮(zhèn)合一等各個階段的光輝歷程進行集中展示,。
角斜紅旗民兵團史績陳列館館藏戰(zhàn)爭時代、建國以來各個時期民兵發(fā)展中形成的各種獎章,、獎品等各種文物資料,,藏有陳丕顯、姬鵬飛,、張愛萍,、遲浩田、朱文泉等首長對角斜民兵的題詞真跡,,藏有粟裕,、許世友、遲浩田,、張愛萍,、廖漢生,、鐘期光、傅秋濤,、彭沖,、江渭清、杜平,、向守志,、固輝、傅奎清,、方祖岐,、張明、鄭炳清,、管文蔚,、惠浴宇、韓培信,、蔣文郁,、任朝海、朱文泉,、陳一遠等首長視察角斜的照片等歷史文物,。
角斜民兵源溯于1940年10月,新四軍在黃橋決戰(zhàn)勝利后,,揮師東進,、抵達海安后,由季琳,、丁駿,、戎杰等同志組成民運工作隊來角斜于1941年3月在角斜來南鄉(xiāng)建立了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并組建了第一支群眾武裝——“角斜抗日自衛(wèi)隊”,。后經中共泰東縣委,、泰東行署決定,設角斜區(qū),,區(qū)委統(tǒng)一了各鄉(xiāng)民兵的建制,,這時,角斜區(qū)已有民兵五,、六百人,。同年底,角斜民兵和群眾三千余人配合新四軍一師警衛(wèi)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鎮(zhèn)壓了國民黨特務操縱下的“大刀會”等地主武裝,并潛入敵據點鋤奸,來南鄉(xiāng)民兵大隊長吳國華,、范漢章等六隊將對我方危害甚大的漢奸湯長高引誘到李家橋附近就地鎮(zhèn)壓。轟轟烈烈的鋤奸斗爭,,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充分發(fā)揮了人民戰(zhàn)爭的威力。1943年9月23日10時,,角斜民兵掌握了可靠的情報后迅速與東臺縣警務團取得聯系,,在腰灶港設下了埋伏,全殲敵偽軍和小股增援的敵人200多人,,共繳獲戰(zhàn)馬七匹,,六零炮一門,各種槍支近二百件,,彈藥二千余發(fā),,館內均有展示。同年10月,,來南鄉(xiāng)黃少成帶十幾名民兵深夜摸到偽軍碉堡旁邊,,將林子奄的一口七、八百斤重的大鐵鐘抬回送到我后方兵工廠鑄造手榴彈,。
角斜民兵不但堅持原地斗爭,,打擊消滅敵人,而且積極參軍參戰(zhàn)支援前線作戰(zhàn),。1944年當部隊啟用隱藏在民兵家中的四十二箱軍用物資時,,角斜民兵五十多人肩挑擔送,兼程行軍七天七夜,,安全送到了海州(今連云港),、贛榆,受到了部隊領導的贊揚,。
蘇中戰(zhàn)役期間,,角斜民兵帶領群眾踴躍支前、趕磨軍糧,,趕做軍鞋6000多雙,,還組成了千人的運輸隊和擔架隊,隨軍行動,,及時為部隊輸送彈藥,,供應糧草。1946年8月20日“華野”領導機關駐在角斜,,粟裕司令員在此召開高級軍事會議,,部署攻擊丁(堰)、林(梓)之敵,,角斜民兵擔任站崗放哨,、封鎖消息的任務,致使敵人蒙在鼓里,,毫無察覺,。
1947年11月30日華東野戰(zhàn)軍一部發(fā)起海安拼茶戰(zhàn)役,三十二旅九十四團在副旅長謝中光帶領下,,奉命進攻角斜,,作為三打李堡的外圍戰(zhàn),角斜民兵立即行動,,全力支援,,站崗放哨,封鎖消息,。戰(zhàn)中組織后勤,,運送彈藥,搶救傷員,,激戰(zhàn)三天兩夜,,于12月1日解放了角斜,有88位烈士遺骨安葬在角斜烈士陵園,。碑銘,、牌坊為張愛萍將軍題簽,碑文為江蘇省軍區(qū)副司令謝中光撰寫,,館內收藏著88位烈士的英銘,。淮海戰(zhàn)役勝利后,,劉鄧和陳粟大軍分路南下,,飲馬長江,待命發(fā)起徹底推翻蔣家王朝的渡口戰(zhàn)役,。1949年2月10日,,角斜民兵在區(qū)委宣傳科長符永芝的帶領下,組成一支由200多名基干民兵參加的常備民工隊隨三野十兵團二十九軍行動,,千里南下,,渡江支前,直至福建廈門,,歷時九個多月,,行程數千里,涌現出許多支前英雄,,支前模范,,許多民兵立功授獎,,王玉富、崔伯勤,、符永芝,、郭文秀等被評為華東“支前英雄”、“支前模范”,,他們的事跡已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英雄模范名錄》,,民工營先后獲得“擁軍模范民工營”、“愛民模范民工營”,,館內收藏著部分民兵參戰(zhàn)支前用過的物品和支前民工、船工榮獲的各種獎狀,、證書,、證件和紀念章。
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角斜民兵踴躍參軍參戰(zhàn),,支援前線,受到了上級政府及軍事機關的充分肯定,。建國后,,角斜人民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堅持黨的領導,,建立和鞏固民兵組織,,提高民兵軍政素質;發(fā)努民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社會治安,;組織民兵參軍參戰(zhàn),支援前線,;做到“組織落實,、軍事落實、政治落實”,,取得好的業(yè)績,。1964年7月17日江蘇省人委和江蘇省軍區(qū)授予“紅旗民兵團”的稱號,1966年3月24日又被中共中央華東局和南京軍區(qū)命名為“紅旗民兵團”,。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中,,角斜民兵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沒有分裂成兩派,,沒有參加過武斗,,沒有丟失一槍一彈,沒有間斷民兵活動,。1975年受到了代表中央軍委視察角斜的粟裕大將等首長的高度贊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鎮(zhèn)黨委、政府始終堅持黨管武裝,,認真做好民兵工作“三落實”,,堅持勞武結合,發(fā)揮民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民兵中先后涌現出省級以上勞模,、標兵九十一人,多次受到上級黨政軍機關的高度贊賞,。民兵團的旗幟上永遠銘刻著許世友,、粟裕、傅秋濤,、管文尉,、鐘期光等已故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名字,他們生前多次來角斜視察,;陳丕顯,、姬鵬飛、張愛萍等老一輩革命家關注角斜民兵工作,。
1996年5月20日江蘇省委,、省政府、省軍區(qū)在海安隆重集會,,紀念角斜“紅旗民兵團”命名30周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及總參謀長吳銓敘,,總政治部副主任周子玉,總參動員部部長譚冬生,,總政群工部部長鄧先群及南京軍區(qū)領導親臨大會,,觀看了“愛軍習武,尚武保國”的軍事表演,,號稱華東戰(zhàn)區(qū)5號演習,,緊密配合對臺灣海峽的宣傳攻勢。遲副主席發(fā)表熱情洋溢的講話,,給角斜民兵予以高度的評價,。同年8月,中央軍委總參,、總政發(fā)文號召全國民兵預備役部隊《廣泛開展向角斜“紅旗民兵團”學習的決定》,,新聞媒介大量報道角斜民兵情況,在全國形成積極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