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情況
席力圖召內(nèi)建筑群,,是采用中原傳統(tǒng)的布局,即從山門到大殿形成一條中軸線,。兩側(cè)對稱布置側(cè)殿,、倉房、碑亭,、鐘鼓樓,。寺內(nèi)建筑凡五進,山門前還建有木牌樓,。由經(jīng)堂佛殿組成的大殿,,為寺內(nèi)主要建筑,,佛殿已在解放前遭火災焚毀。經(jīng)堂大致保持原狀,,為九間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歇山式屋頂,頂蓋綠色琉璃瓦,。脊上有鎏金鋼寶剎,,相輪,飛龍和瑞鹿等裝飾,,四墻采用藏式結(jié)構(gòu),,筑成帶有小窗的厚墻。墻面用藍色琉璃磚鑲嵌,,井夾以黃色琉璃磚,,以組成各種圖案花紋,富有強烈的藝術效果,,這是該區(qū)現(xiàn)存的最為瑰麗的古典藝術建筑物,。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60周年大慶之際,自治區(qū)撥款重修了席利圖召,,并把山門,,菩提過殿,古佛殿,,護法殿重新鋪上了琉璃瓦,,使得古寺有新的生氣。并且把民國時燒毀的大經(jīng)堂佛殿,,及后罩樓重建,。
主要建筑
漢白玉石塔
寺內(nèi)大殿東側(cè),鼓樓,、廣場東面的漢白玉石塔,,是內(nèi)蒙古地區(qū)覆缽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它全用白石雕刻壘砌而成,,通高約15米,,石塔基座用石條砌成方壇,四面有階梯可登,。方壇上面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剛杵,、獅等圖案花紋,,四角立圓柱,上呈階梯狀座身,,分五級逐步內(nèi)收,,最下一級刻圖案花紋,,以上各級刻梵文六字真言。覆缽為寬肩型,,周圍飾以纓絡,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龕,。覆缽上面的塔剎,,用石刻出十三相輪,再覆以銅制星月和寶蓋,。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紋飾都用五彩,色調(diào)對比鮮明,,是中國北方建筑藝術的寶貴實物和清代覆缽式塔的代表作,。
塔的東北角原有乃春廟,規(guī)模較大,,可惜在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失火焚毀,。
天王殿
席力圖進得山門,就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分列東西兩邊,,四天王居須彌山的半山腰,其職責是各護一方天下,,故又稱“護世四天王”,,同時護佑人間的風調(diào)雨順。他們的腳都是抬起的,,這一塑形,,一說是為了踩住四方妖孽,另一說是明成祖朱元璋沒有做皇帝之前,,他曾是廟中的一位小沙彌,,一天,他在廟中掃地到此,,喃喃自語道:要是四天王抬起腳來,,我便能掃得更干凈,朱元璋本是真龍?zhí)熳?,四天王于是順從地抬起腳來,,掃過以后,朱元璋卻忘了說把腳放下,,所以到今天為止,,四天王的腳還是抬著的,但有些寺廟中,,四天王的腳是放在地上的,,這就要看建廟的時間了,,如果是建于明朝之前,那么四天王的腳就是放下的,,建于明朝之后的寺廟,,四天王的腳就是抬著的。
鐘樓,、鼓樓
席力圖召的前院,,疏朗寬闊,東邊是鐘樓,,西邊是鼓樓,,按古制各寺廟都是“左鐘右鼓”,寺廟早上先敲鐘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鐘,,所以有“晨鐘暮鼓”的說法,鐘鼓有集眾,、報時之用,,此外,擊鼓以迎賓客,,敲鐘以去煩惱,。佛門認為煩惱傷害身心,因此佛經(jīng)中把煩惱稱之為魔,,早晚叩鐘108響,,含意是眾生能解脫108種煩惱,同時,,唱念叩鐘偈,,一句一叩,能夠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
前邊這兩根大旗桿,,是正月十五晾佛所用,,晾佛就是晾曬本寺珍藏最大的佛祖釋迦牟尼唐卡,一是為了使佛光普照青城百姓,,二是為了防止唐卡蟲蛀,。
菩提過殿
菩提過殿分東西兩堂,西堂供奉著宗咯巴大師和他的兩個大弟子,,克珠杰與賈曹杰,,又稱“師徒三尊”。 東堂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和八大藥師佛,?!把訅鬯隆笔强滴醯塾n席力圖如的寺名,,因此,在席力圖召的古佛殿中也供有藥師佛,,“藥師佛”主管健康,、長壽是很靈驗的。 中間為轉(zhuǎn)經(jīng)筒,,沿轉(zhuǎn)軸纏裹著無數(shù)層觀音菩薩的經(jīng)書,,你每轉(zhuǎn)動一次,就相當于讀了千萬遍的大咒經(jīng)書的六字真言,,觀音菩薩會保佑您一生平安幸福。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席力圖召最大,、最中心的殿堂,,全稱藏漢合壁千人大經(jīng)堂,這是呼市地區(qū)唯一的一座藏漢合壁的宏大殿堂,,是東方建筑藝術的瑰寶,,被稱為“東方一絕”。它的前部是面闊九間,,共九九八十一間,,可容千人育經(jīng)的“大經(jīng)堂”,后部為“大佛殿”,。
“大經(jīng)堂”的前部是藏式平頂,、小窗、梯形墻,,后部巧妙連接漢式歇山頂,,前部平項,中央置3米直徑的鎏金大法輪,,其兩端各立“角瑞”,,俗稱獨角獸。后部歇山頂,,中央有鎏金寶頂,。經(jīng)堂墻體鑲以藍、白琉璃磚,。與殿頂?shù)狞S綠琉璃瓦相配襯,,使經(jīng)堂顯得莊嚴肅穆。
大經(jīng)堂門匾“延壽寺”三個金字,,是康熙皇帝手書的,,康熙皇帝文韜武略,功績蓋世,,他御賜席力圖召為“延壽寺”,。 進入大經(jīng)堂,,殿內(nèi)共有明柱72根,是一代一代出家人修行的見證,。
這麒麟是地藏菩薩的坐騎,,白象是普賢菩薩的坐騎。轎子和傘蓋是本召第六世活佛出行時所用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些經(jīng)書便是護佑眾生幸福、平字,、健康的佛經(jīng)巨著《甘珠爾經(jīng)》和《丹珠爾經(jīng)》,,它全部用藏文記載,是本召一世活佛從西藏帶來的,。
活佛府
活佛府是活佛起居,、飲食、禮佛,、會賓的地方,。“本召活佛相繼坐床到今已有十一世,,現(xiàn)府中居住的是第十一世活佛卡爾文·扎木蘇,。
古佛殿
“古佛殿”是席力圖召最久的殿堂。建于遼代,,已有千年歷史,,它的前部是經(jīng)堂,后部是佛殿,。 經(jīng)堂中間的法座是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圍世的法座,。四世達賴喇嘛云丹嘉措是眾達賴中唯一的一位蒙古族。同時,,席力圖召的歷代活佛都在這里習經(jīng)傳戒,,所以“古佛殿”是非常有靈氣的。在這里求平安,、求財運,、求官運、求考運,、求姻緣都是非常靈驗的,。
進入佛殿,中間供奉的是三世佛,,兩側(cè)為八大藥師佛和康熙皇帝御賜的《藥王經(jīng)》,。上邊立柱上有四條用黃泥和紙漿作成的栩栩如生的飛龍,墻體的壁畫是用純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繪制,已有500多年歷史了,,但它還是色彩亮麗,,經(jīng)久不退。
附屬寺院
席力圖召有四個附屬寺院:廣壽寺(在東烏素圖村老園子西),,永安寺(又稱哈達召,,在大青山后達茂旗)、普會寺(在達茂旗錫拉木倫,,即召河),、延禧寺(又稱巧爾齊召,在呼和浩特市舊城五十家街),,均建于康熙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