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區(qū)包公文化研究會是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屬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包公園是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和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包河原是合肥的一段護城河,,河對岸高出水面六七米的環(huán)城路,,是合肥古城墻的城墻根基,這段古城墻初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可惜的是,,這座古城墻在1951年,因合肥城建被全部拆毀,,所幸的是及時植樹形成綠化林帶,。那么原來的這一段護城河為什么會被稱為“包河“呢。因為宋仁宗皇帝把這條河賜給了包公,,從此,,這條河稱為包河。傳說包河里的藕是無私藕,,魚是黑背魚,,象征包公的鐵面無私。
包公出生于合肥肥東縣解集鄉(xiāng)小包村(現(xiàn)包公鎮(zhèn)),,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廬州太守宋克明在包河的香花墩上興建了一座“包公書院”,明嘉靖年間(1539年),,朝廷御史楊瞻重修“包公書院”,并定名為“包公祠”,。明清兩代的官吏,,賢人圣士都對包公祠進行過修繕、增制,。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曾一度毀于戰(zhàn)火。清光緒八年(1882年),合肥籍晚清大臣李鴻章捐資2800兩白銀重修了包公祠,,因此合肥有“包家祠堂,,李家修”之說。祠內的殿堂正中端坐一座包公塑像,,高約八尺,著金色,,高大威嚴,正氣凜然,,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侍立兩旁,并置有龍頭,、虎頭,、狗頭三鍘;兩邊廂房陳列著包公墓出土文物以及其它與包公有關的展品,。祠的東面六角亭里有一口井,,傳說貪官污吏喝了井水會頭痛難忍,故名"廉泉",。祠的西面是歷史文化長廊,,長廊里甌塑、碑刻,、書畫,、刺繡、彩繪木雕等多種工藝集為一體,,再現(xiàn)了包公真實的一生,。
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頃,,目前是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1062年包公去世于河南開封,,次年,,其女婿文效將其靈柩運回合肥,歸葬故里,。他一生為官多年,,高官職是樞密副使,為北宋二品官,,因此,,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個墓園莊嚴肅穆、環(huán)境幽靜,,由主墓區(qū),、碑畫廊、附墓區(qū),、地下墓室和管理區(qū)組成,,主墓為“覆斗型”方墓,墓后面是碑畫廊,,為紀念包拯誕辰一千周年而建,,廊中不僅有200多塊當今名書法家的作品,還有徽派建筑中的三雕藝術,,即木雕,、磚雕、石雕,,展示了包公光彩的一生,。北側是附墓區(qū),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孫等墓5座。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志銘和金絲楠木棺,,棺木內斂包拯遺骨,。展覽館展示了包公家族墓群的發(fā)掘及出土文物,讓人們了解包公墓的真實發(fā)掘過程,,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包公,。
清風閣是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而建的大型仿宋建筑群,占地2.2公頃主體建筑,,清風閣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層,,登頂可俯瞰城市風光及整個包公園的秀麗景色,。閣內采用雕塑,、繪畫,、多媒體等藝術形式,展現(xiàn)了包拯“孝勤清正”的精神品質和官德修養(yǎng),。
浮莊坐落在包河東大島上,。因其遠觀如一片柳葉浮于水面之上,,又因島上建筑類似古代村莊,故名浮莊,。浮莊正門門樓粉墻青瓦,,中間鑲一匾額,上有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手書“浮莊”二字,。迎門是一座銅像,,系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第28代嫡孫、世界船王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先生立像,。這是省,、市人民政府為紀念包兆龍先生,滿足其“葉落歸根”的遺愿而在這里建造的,。島內建筑博采蘇,、揚、徽派園林藝術的精華,,依水就勢而成,,體現(xiàn)了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筑的藝術特色。
腳印塘原指包河中小島上的一個池塘,,現(xiàn)在這島也被稱做腳印塘,。它與包河呈丁字形,攔腰橫臥在包河當中,。腳印塘長近20米,,寬近8米,頗似巨人留下的一個深深腳印,。傳說,,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讀書時,常到此地游玩,。那時島北并沒有“玉帶橋”,,有天,包拯在這里玩得很高興想到對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因為包拯原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這一跳便在小島上留下了一個又深又大的右腳腳印,,天長日久形成了一個小塘。所以人們稱它為“腳印塘”,。
九獅廣場位于包公園東北角,。馬鞍山路與環(huán)城南路之間,長江中路南側,,是合肥市景的標志,。九只獅子昂首挺立,寓意著欣欣向榮的合肥正敞開胸懷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朋好友,,又象征著合肥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有勇氣,、信心吸納天地之精華,。
夏季:8:00—18:00
冬季:8:00—17:30
包公園門票:50元/人(含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
包公祠門票:20元/人
包公墓門票:35元/人(含清風閣)
浮莊門票:5元/人
地鐵線路:
可坐地鐵1號線到“包公園”站,從D口出向北走100米過馬路,,再向西300米到包公園,。
公交車線路:
1,游客可坐6路,、11路,、99路、119路,、154路到“包公園”站,。
2,游客可坐99路,、B7路,、145路、226路,、235路,、902路到“蕪湖路”站下向北走100米過馬路,再向西300米到包公園,。
3,,游客可坐4路、14路,、17路,、19路、B1路,、116路,、117路、121路,、129路,、166路到“大鐘樓北”站下,向東步行350米,。
每年10月1日至7日,,為期七天的合肥包公文化節(jié)在合肥市包公園管理處園區(qū)內舉行,包公文化節(jié)通過開衙儀式,、夢回大宋千年游,、大型戲曲演藝等活動形成一條清晰的脈絡,將夢回包公故里作為整個活動的主題基調來宣貫;展示安徽地區(qū)不同風俗,,展示皖江獨特的魅力,,文化節(jié)將皖江風味街作為的特色參展項目,展出多種小吃和小商品,,突出安徽地方戲,,展示各種戲曲的不同韻味,,在清風閣景點內搭建大型舞臺,,演出黃梅戲、徽劇等特色大型戲曲節(jié)目,。
1066年,,為紀念這位著名清官,家鄉(xiāng)人民在老城區(qū)內的興化寺建了一座祠堂,,那是包公祠的較早雛形,。
1488年,時任廬州太守的宋克明在此興建“包公書院”,,那時是包家后裔及城內一些有聲望的大家子弟讀書的場所,。
1539年,朝廷御史楊瞻重修“包公書院”,,并定名為“包公祠”,。
1882年,晚清大臣李鴻章獨自捐資2800兩白銀對包公祠加以重建,,規(guī)模依舊,,增添了東西兩廂房。
1902年,,李鴻章的侄孫,、舉人李國蘅作《香花墩井亭記》,刻于石碑上,。文中有一個故事稱有位太守喝了包公祠井里的水,,頭疼不止,后世人得知此太守是個贓官,,遂有井水可以判別官員廉潔與否的傳說,。后人為此井修一亭,名曰“廉泉”,,留存至今,。
1973年,省有關領導指派省博物館,、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門成立“包公墓清理發(fā)掘領導小組”,對位于肥東大興集的原包公墓進行科學發(fā)掘,同年8月發(fā)掘工作結束,,歷時4個多月,,共發(fā)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長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媳文氏,、長孫包永年等墓志六方,。
1981年,包公祠被重新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包公墓園在包河之畔進行重建,,重建的包孝肅公墓園,,依據(jù)史料有關記載和原包公墓發(fā)掘資料設計,園內建筑按宋《營造法式》建造,。
1999年,,為紀念包公誕辰1000周年,合肥市政府修建清風閣,,閣高42米,,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明五層,,暗四層,,為仿宋式建筑。
2004年,,包公墓被選定為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為重點打造包公文化,,合肥市政府將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等景點整合成為包公園,。
2006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包公園舉辦首屆“包公文化節(jié)”,,以“再現(xiàn)包公歷史、品味大宋文化”為主題,,展示了宋代開衙儀式,、包公斷案、祭祀包公、百戲演出,、編鐘演奏,、再現(xiàn)宋街等活動。自此,,“包公文化節(jié)”在每年的國慶節(jié)期間舉辦,,成為一年一度的包公文化盛宴。
2007年,,包公園被選定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0年,包公園被中央紀委命名為全國廉政教育基地,。
2015年7月,,清風閣改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