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diǎn)簡介
南北朝北魏時曾在泌陽縣境設(shè)東荊州,,《水經(jīng)注》的作者曾任東荊州刺史。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卷二十九描述泌陽縣水系時寫道:“余以延昌四年,,蒙除東荊州刺史,,州治比陽縣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非泄水也”,。清道光八年《泌陽縣志》山川志載:“盤古山,縣南三十里,,蔡水出焉,。本名盤瓠,后演為盤古,因立盤古廟于上”,。
盤古山山草木競秀,,奇石嵯峨。象形石原景有“石獅子”,、“盤古場”,、“盤古垛”、“盤古爺?shù)氖渥印?;山下不遠(yuǎn)處還有大石磨一扇,。漫山野花芳菲;并生長有山楂,、桔梗,、金銀花、半枝蓮,、山菊等十多種中草藥材,。山上松林蒼翠,風(fēng)起,,便掀動松濤陣陣,,使人猶如置身狂嘯的大海。山麓更植有片片桃梨林和塊塊 板栗樹參差錯落,,一到陽春,色彩明麗如霞,,煞是一派果鄉(xiāng)景象,。
早晨,你若登上山頂,,瞬間,,腳下云霧彌漫,一切處于迷蒙之中,。陽光初照,,又涂金抹紅,霓裳羽衣,,直讓你有飄然欲先之快,。此即為泌陽八景之一“盤嵐朝起”之壯觀。
盤古山主峰西側(cè)的曉石縫中,,有清沏甜綿的泉水溢 出,,此即為蔡水河源頭——群眾稱為甜水河。
據(jù)考證,,山巔原有建于五代時期的盤古廟一座,,及歷代石碑?dāng)?shù)通。于“文革”時統(tǒng)被損毀。近年來,,民眾集資又在舊址新建大廟一幢,,仍為坐北朝南格局。又新添出門一道,,氣勢恢弘莊嚴(yán),。山門內(nèi)過道兩側(cè),有 四大天王塑像分立,,魁梧雄健,,威風(fēng)凜凜。院內(nèi)大殿高聳寬敞,、黃瓦飛檐,、紅柱畫棟、頗有古樸軒昂之勢,。殿內(nèi)有丈余披發(fā)身著槲葉的盤古彩塑一尊,,目光炯炯,氣度和善,,令人肅然起敬,。東西廂房也為黃瓦紅墻,建造亦顯質(zhì)樸典雅,,其內(nèi)供奉道教諸神,。院中設(shè)有大型祭壇,不時有朝拜者燃起裊裊香煙,,鐘缽之悠揚(yáng)聲在廟內(nèi)回蕩,。
盤古山一隅歷史上植被繁茂,山清水秀,,形成了一定的“小氣候”,,因而常年雨水調(diào)潤,五谷豐登,,人民生活安定,,素有”東西南北搬,不離盤古山“的民諺,。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加上這里勞動人民勤勞、聰穎,,富于對大自然及人類由來的幻想,,因而便產(chǎn)生了有關(guān)盤古兄妹心底善良,石獅饑餓,,盤古經(jīng)常給其送食,,后在天崩地裂,,萬物涂炭之時,被石獅拯救,,渡過劫難,,又重造天地的故事。以及為了繁衍人類在王母娘娘撮合下,,規(guī)定滾磨成親:如兩扇磨合在一起,,便結(jié)為夫妻。于是,,三月三日兄妹便各執(zhí)一扇磨,,從東西兩個山頭同時滾下,結(jié)果,,競合在一起,。盤古大怒,遂飛起一腳,,將一扇磨踢出數(shù)里,,但天命難違,兄妹終于成親,。因此,,盤古爺又稱為人根之祖。其它還有《捏泥人繁衍后代》,、《盤古爺?shù)氖渥印返鹊纫幌盗袃?yōu)美動人的神話傳說,,都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歡愉,。
正所謂“三月三,,盤古山”,所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是盤古山朝圣的日子,。
在中國“盤古圣地”不在少數(shù),,而在河南省,,唯有泌陽縣盤古山被稱為“中原盤古圣地”,,此盤古山不以山高而名,因?yàn)楸P古山主峰海拔也才459米,,在群山之中可謂“嬌小”,,但她卻在中原諸多名山秀峰中奪得“盤古圣地”之美名,自是有其不凡之處,。
而盤古山山巔之上立有盤古神廟,。 盤古廟始建于五代。傳言當(dāng)年盤古山上時有神光顯現(xiàn),,更有蜃樓仙境為鄉(xiāng)民官士親見,。每奇景臨世不過半日即沒,其中有仙樓宮闕,井然杼比,;麒麟,、彩鳳、青鸞,、仙鶴,、白螭、神龍戲于其間,;瓊草玉樹,,遍地可見;靈果珍品,,望而垂涎,。仙人飛相來往于瑤宮紫闕,且有彩裳宮娥,、童子相隨而行,。仙氣氤氳,自在非凡,。
其中有一大殿其勢最偉,,殿前正門上有一青玉大匾,上書“盤古神殿”四大鏨金字跡,,氣勢恢宏,,莊嚴(yán)非常。 殿外庭中有一高逾百丈的玉雕,,周身不見半點(diǎn)瑕疵,,通體瑩光潤透,更不顯絲毫雕琢之工跡,,純樸自然,,渾然天成。此玉雕所繪乃一神人,,但見此人,,虬髯濃眉,金剛怒目,,方口大耳,,上身赤膊,肌肉虬結(jié),,下身槲葉圍裙,,不失莊嚴(yán)。手執(zhí)一利刃巨斧,,揮天斥地,,懾泣鬼神,,正是有開天辟地之功的盤古大神。
此事傳至京都,,明告圣聽,。帝命欽天監(jiān)卜占,告之乃神跡,,瑞兆也,。帝親身移駕,周車而至,,恰逢蜃現(xiàn),。甚喜,凈身,、齋戒,、焚香,禱神祈天,。望上達(dá)天聽,,永保社稷。后,,遣能匠巧工于山頂造殿立社,,樹碑以傳。命僧道代帝世相守司,,以求國安,。
世傳盤古氏九月初九圣誕,三月初三升天,。于是在每年陽春三月花開農(nóng)閑時,,行起廟會,以念盤古開天之功善,。
值此之時,,僧道凡夫,官宦平民,,商賈小販,,鴻儒白丁,盡皆云集于此,?;蛘摰勒f法,,或攀比奢華,,或藉此營生,或?qū)つ珘艄P,,以生妙花,。
三教九流,,走卒藝人,不絕其間,,山上山下,,人煙阜盛。叫賣聲,,討價聲,,歡笑聲,吟哦聲,,祈禱聲,,誦經(jīng)聲,諸般聲語不絕于耳,。山下車馬,、云轎、簡棚,、華蓋,,賃地而臥,占地而居,。山道側(cè)徑有林蔭歇腳者,,有烹茶煮茗者,有沽酒獨(dú)酌者,,有行令聚飲者,,有沾汗而行者,有搖扇拄竹者,,有踴躍跳行者,,有裙帶相幫者,有步履匆匆者,,有駐足而望者,,世間百態(tài),不一而足,。 山頂之上,,噴火、變臉,、變戲法兒,、吞劍、碎石,、耍刀,、舞槍、打鞭,、履纖,、舞獅,、舞龍、斗雞,、戲猴等,,更有燈謎、對聯(lián),、賦詩,、作詞等文墨之巧,騷客鴻儒,,盡來附足,,一展才華。其中更是成全了不少才子佳人之良緣,!
碧玉名媛,,自是鐘愛一些小巧精奇的物什,珠釵,、發(fā)卡,、玉佩、束發(fā)絲結(jié),、開光護(hù)符,,必不會少。
各地之風(fēng)味小吃,、冷飲,、布偶、紙鳶,、木質(zhì)刀劍,、竹簫短哨,皆為垂髫小兒之最好,。
又有外地客商攜錦帛,、霧茗、書畫,、美玉,,藉此易物,換取黃白,。 不少善男信女?dāng)y家中眷屬,,虔誠朝拜,以求多福,。
總之,,盤古廟會乃一年一度之盛會,不往則定當(dāng)抱憾遺恨終生!
2005年12月4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正式命名泌陽縣為“中國盤古圣地”。
歷史沿革
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今于都縣盤古山鎮(zhèn),、靖石鄉(xiāng)境內(nèi)),,本盤固名,其湘鄉(xiāng)有盤古保,,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按《地理坤鑒》云:“龍首人身,?!倍癯啥肌⒒窗?、京兆皆有廟祀,。事具徐整《三五歷紀(jì)》及《丹壺記》。至唐袁天綱推言之《真源賦》,,謂元始應(yīng)世,,萬八千年為一甲子。荊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暗,,云其顯化之所宜,有以也,?!对S九域志》:“廣陵有盤古冢、廟”,,殆亦神假者,。
會昌歷史上是雩都之地,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在歷史上數(shù)度屬吳又?jǐn)?shù)度屬楚,,其沿革正合“吳楚間”的地域特征,。
據(jù)《于都縣志》記載:“春秋,于都地處楚吳邊域,。楚若敖二十一年(前770年)屬楚,。吳闔(閭)十一年(前504年),屬吳,。
戰(zhàn)國,,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十月,越王勾踐滅吳,,于都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復(fù)歸楚,。
秦統(tǒng)一中國,,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國為36個郡,,于都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楚項(xiàng)羽立英布(即黔布)為九江王,,于都屬楚,。四年,九江郡改為淮南國,。五年,,漢滅楚,仍為淮南國,,于都始屬漢,。六年(前201年),潁陰侯灌嬰平定江南,,析淮南設(shè)豫章郡,,郡治南昌。于都始設(shè)縣,,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縣,治所東溪的南面(今西郊鄉(xiāng)古田),,屬豫章郡,。……三國是屬吳,?!?/p>
宋時“贛之會昌”的盤古山就是今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盤古山鎮(zhèn)的盤古山。今江西省于都縣原稱雩都縣(1957年改為于都縣),,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shè)立縣治,,管轄今于都、寧都,、石城,、安遠(yuǎn)、瑞金,、會昌,、尋烏七縣 。后七縣先后從雩都管轄的地域析出設(shè)立縣治,。其中會昌縣在雩都的東部緊鄰,,于公元982年從雩都析出。《宋史》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載:“太平興國中(公元982年),,析雩都六鄉(xiāng)于九州鎮(zhèn)置”,。析出的六鄉(xiāng)就包括了今天于都縣的盤古山鎮(zhèn)、靖石鄉(xiāng),、鐵山龍鎮(zhèn),、小溪鄉(xiāng)的一部分以及現(xiàn)在會昌縣的其他地區(qū)。羅蘋是《路史》作者羅泌的兒子,,羅蘋生活在公元1100年左右,,是當(dāng)會昌設(shè)縣不久,,所以羅蘋注《路史》說:“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xiāng)有盤古保,,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盤古山在今于都縣的盤古山鎮(zhèn)和靖石鄉(xiāng)境內(nèi),,該地區(qū)982年以前屬于雩都縣,982年——1952年屬于會昌,,1952年又從會昌縣靖石區(qū)劃回雩都縣,,仍稱靖石區(qū)。1957年6月從靖石區(qū)分設(shè)出盤古山鎮(zhèn),。
今盤古山地處現(xiàn)江西省于都縣盤古山鎮(zhèn),、靖石鄉(xiāng)、 利村鄉(xiāng)境內(nèi),,屬于 九連山的余脈,,盤古山鎮(zhèn)距于都縣城53公里,盤古山主峰屏坑山(原稱龍山)距于都縣城29公里,。主峰龍山與 龍王山相連,,龍山海拔1312米,龍山為于都縣的最高峰,,龍王山海拔1210米,,富含鎢礦,盤古山東有 貢江支流靖石河和濂江,,東南有長龍河,,龍山上有三森水庫,盤古山西接 祁山祿山(海拔1065米),。
傳說,,在 遠(yuǎn)古時代,自從黃帝打敗蚩尤之后,一部分蚩尤人向南遷徙,,一直隱居在緬甸金三角一帶的原始深山野林中,,于世封閉了幾千年,一直是最原始,、最古樸的民族,,他們居住在原始森林古樹上搭建的吊腳小木樓里,穿著土法染制的衣裳或用獸皮,、樹皮,、飛鳥羽毛編織衣服,男人紋身,,女人 紋臉,,他們善良淳樸,粗狂豪放,,長期生活在樹上,,爬樹比走路快,他們崇拜樹神“生于樹上,,死于樹下”還保留著吃泥巴,,吃生肉,和生血的風(fēng)俗,。部落里的長老紋臉阿婆,,是最后一代的紋臉人,還有世界上最稀少的民族----長頸人,,千百年來,,他們一直尊奉盤古和蚩尤為他們的祖先。
美麗的盤古山是大自然的絕作,,這里是休閑,、療養(yǎng)、保健及舉行戶外拓展的最佳場所,。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吧,!
景區(qū)地貌
盤古山高約百米,山腰有盤古洞,,洞中有廟,,即盤古廟。山對面有貓獅山,、大頭獅山,、人仔山、馬鞍山,、鐵炮山,、八仙巖,,再遠(yuǎn)一點(diǎn)有龍山、石牛山,、威虎山,、白虎山、筆架山,、螺螄山等,,形似向著盤古廟朝拜。盤古山腳下原來有一個小村,,叫盤古村,,因盤古山而得名,一百多年前,,因兵荒馬亂,,幾戶人家都搬到山后背的甘東村去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