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初建
始建于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
修繕重建
明嘉靖(1521年-1567年)、萬歷年間(1572年-1620年)重修,,特別是在崇禎年間進行了擴建,,清嘉慶、咸豐,、光緒及民國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據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為修繕金鑾殿,,從南方伐來大批大料經運河北上,船經泊頭馮家口時,,李自成已率農民起義軍攻下北京城,。當時,泊頭在朝的回族官員御史石三畏,、禮部沿書余繼登,,用這批木料修繕了清真寺。
規(guī)模建制
泊頭清真寺占地面積11200平方米,,房屋近200間,,建筑面積2919.78平方米。
建筑特點
風格特點
泊頭清真寺規(guī)模龐大且配置齊全,,除具有清真寺的功能外,,還強調了結構和藝術的協調統(tǒng)一,是典型的民族化了的伊斯蘭教建筑群,。該寺在明萬歷,、嘉靖年間進行了擴建,清代康熙、嘉慶,、咸豐,、光緒,以至民國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寺內現存有康熙四十一年重修時的匾額,,另有光緒三十四年,民國19年重修的磚刻。寺內還存有一個乾隆四十九年的“清真寺恩功記”碑等,。
泊頭清真寺坐西朝東,,正門門樓闊三間,高十米,,單檐歇山,,古棚出廈,琉璃瓦頂,,朱門銅飾,,門媚楷書“化肇無極”,“清真寺”黑地金字懸于上方,。另兩側各有便門一個,,繼之青磚布瓦,雕花圍墻,,門臉建筑頗有氣勢,。
主要建筑
前庭院寺內院落分為前庭、中庭和大殿,。
前庭院左右有南北義學各三間,,正面是一座高約20米的二層三蒙班克樓,灰墻紅柱,,石雕斗拱,,攢尖綠頂,飛檐高翹,。樓內下為閣,,上為廳,四周裝有祀字形花梭欄桿,,頂部有木質遺雕裙腰板,、垂花柱,,木作精致,。樓兩側各有便門一個,各建筑為重檐頂,,相互映輝,,華麗堂皇。
中殿由望月樓,、南北便門,、南北配殿,、東耳房組成。望月樓為中院起點,,下層為閣,,磚砌石墻,飾圓窗,,四周以12根方柱筑成圍廊,,上起四面飛檐,廊柱間加棱形花欄桿,;上層為廳,,全木結構,外有窄廊,,可過人,,四周圍卐形花欄桿,頂部有木質浮雕腰板,,垂花柱,。此樓二層三蒙,重檐轎子頂(上層為重檐,,下層為單檐),,綠琉璃瓦罩頂。三層飛檐的飾物均為綠琉璃瓦制,。
望月樓又稱班克樓,、邦克樓、宣禮樓,。望月樓:取望月確定時間之意,,逢伊斯蘭教歷9月1日,登樓望月,,見新月進入齋月,。班克樓:清晨由宣禮員叫穆民禮拜(邦答,即晨禮,,俗稱喊“班克”),,現有鐘表,按時間禮拜,,不再宣禮,。
中庭院兩則南北陪殿各六間,且與義學石在一線,,面向后坐進數尺,,留下較大空間以突出大殿。正面則為三四米高的彩畫透雕三屏門—衣殿閣,出四跳斗拱層數多,,出檐深度大,,薄威華貴。
大殿庭院(丹埠)兩邊各有漢白玉石橋通向南北講堂,,南講堂為阿文小學,,北講堂為阿文大學。北講堂東側有北跨院,,設有沐浴室,、燒水間十六間。
丹擇上為清真寺的主要建筑——禮拜大殿,。大殿由前抱廈,、前殿、中殿和后窯殿四部分組成,,南北寬29米,,東西長55米,呈凸形,,號稱“九九八十一間”,,面積為1159平方米。大殿建筑分前文后武,。前廈與前殿較高,,中殿較低,后窯殿則以六角瑣尖頂拔起,,使之有所起伏,。內部巨柱方梁,落架高大,,且木質咬合,,懸梁吊柱,,雕花刻棱,。后窯殿呈方形,,墻壁飾有磚雕、花池,。窯殿上起六角亭子,,用木蕩成藻井形,正中懸下一木雕蓮花垂柱,,六邊扶欄,,全部透雕彩畫。大殿地面為800多塊柏木長方板鋪就,,可容1200多人做禮拜,。大殿兩廊稍低,,并有便門通向外邊,,節(jié)日期間兩廊有幾百名婦女聽阿旬講“臥爾足”,。
歷史記載
大殿正門兩側有楹聯一副;原有明清兩代皇帝,、太子太保衍圣公等達官顯貴的題匾18塊,,現僅存“清真光明”匾一塊,藏于班克樓內,,其他均為1982年以后所書,。其中“圣旨”系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為北京牛街禮拜寺所頒,文革中丟失,,1982年后修寺時又到北京牛街禮拜寺抄錄了原文,,刻制成匾;“清真光明”匾系孔子75代孫孔祥珂所書,;“清真垂教”匾系清朝重臣張之洞之兄張之萬所書,;“清真”匾系康熙或乾隆的七皇子所書;“清真寺”匾系著名書法家陳叔亮1984年所書,;“萬古長青”匾系全國政協六屆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孫軼青1992年所書;其余題匾者有:張之洞,、紀曉嵐,、民國總統(tǒng)黎元洪(一說北洋軍閥吳佩孚),交河縣的四任知縣及滄州人劉佩臣等,。
大殿南側有女寺宅院一座,,坐北朝南,大殿3間居中,,東西兩側為水房和宿舍,、大殿北側為阿訇院,設計精巧,,建筑別致,,為阿訇誦經、食宿及“海立幾”學習的地方,,環(huán)境甚是幽雅安靜,。易州清真寺不僅以其歷史悠久、建筑別致而著稱,,更以教民重教愛國,、團結友善而為人稱頌。老阿訇馬世元(1875一1949年),,人稱京西馬三爺,,為人正直,,深明大義,曾于“八國聯軍”入侵易州地界時,,將清真寺當作避難所,,不分回漢,廣收鄉(xiāng)民,,為人稱頌時有漢族紳士朱兆豐為表謝意,,曾撰刻抱柱匾懸于寺內,上書“淬來五國雄兵,,嘆浩劫*人,,孰克拯難水火”;“幸托一方福地,,樂善懷無我,,同欽誼薄云天”。在兩豎聯之間題“洞天福地”匾文1篇,;
“庚子之變,,洋兵來易,其不守約束者,,不免肆擾,,婦孺無所逃避,幸清真寺內有隙地一方,,經執(zhí)事結廬覆庇,,贍以糜粥,夜則支更,,晝則環(huán)衛(wèi),,訇余無稍懈。其尤難者,,人聲鼎沸,,恐被知覺一墻之蔽,掌教諸君苦心勸止,,甚至環(huán)拜跪泣,,俾數千眾保命全節(jié),其德甚莫大焉,,不僅身受者眷結圖報,,即局外人亦感德無極矣。豐寄居茲之,,眷口亦得庇其間,,故謹記其事,亦酬其德於萬一云爾”,。
書畫
泊頭清真寺收到書畫作品多件,,擇其要者有:著名畫家徐悲鴻夫人廖靜文書法一幅,,隨贈徐悲鴻所做國畫(馬)一幅,畫上附詩:靜文愛妻存 伏櫪寧終古 窮追破寂寥 風塵動廣漠 霜草識秋高 定溯河源住 馬夷會見招 微能奔走耳 未死未辭勞 廿八年五月星??椭?;著名回族畫家梁崎(泊頭西南曹莊人,曾任天津市畫院畫師,,天津市美協會員,,天津市文史館館員)贈該寺對聯一副,,另作國畫(山水,、花卉)四幅;孫軼青(曾任國家文物局長,,全國政協六協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書法二幅;紅楓(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書法二幅,;沈鵬(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書法一幅等,。
楹聯、對聯
大殿正門兩側抱柱楹聯:
上聯:遠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無息止
下聯:含理世定妙世遣天造物有本原
系書法家劉東聲于1995年所書,。(劉東聲,,北京人,回族)
沐浴室內西墻懸掛對聯:
上聯:清水一瓶沖去酒色財氣
下聯:古蘭卅部講盡禮義廉恥
敬錄長官清真寺張之洞楹聯,,丙子年仲秋(1966年9月)王守訓書(泊頭人,,文化館干部,回族)
(注:長官鎮(zhèn)系山東省寧津縣回族聚居地)
置北講堂內的:
書法家劉奎印于1993年(癸酉)為泊頭清真寺撰聯:
上聯:古寺煥新姿月朗風清歌盛世
下聯:小城留勝跡蘭香菊馥誦真經
聲譽
泊頭清真寺無論是占地面積,、建筑規(guī)模,還是歷史年代,、藝術價值,在整個華北地區(qū)來說,都堪稱是清真第一寺,。1982年7月,,泊頭清真寺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成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泊頭清真寺也是2A級景區(qū),。
泊頭清真寺不僅馳名國內,且在國外伊斯蘭教界亦享有一定的聲譽,。1935年,,土耳其一中學校長麥爾穌穆曾來傳教考察。解放前,,清真寺還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場所,,先后建立過“貧民夜校”,、“工人夜?!钡赛h的外圍組織,。“文化大革命”中,,該寺遭到破壞,。自1982年起,國務院宗教局,、省文化局及泊頭市政府共撥款30多萬元,,對該寺進行修繕,現主要建筑已按原樣修葺一新,。2005年,,國家將投資700多萬元維修這座有600多年歷史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工期將歷時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