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是漢文典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地域。是漢族原居地區(qū)之一,。
荊州“厥上惟涂泥,,厥田為下中,厥賦為上下”,。這是指出荊州土壤大致類似揚州,,惟土壤肥力為下中,比揚州高一級,,為九州土壤肥力中的第八級,,田賦屬第三級。
荊州東與揚州分界,,南越衡山至五嶺為止,,北至荊山。荊州等同于楚國的版圖范圍,,境內有衡山,、云夢澤。
楚簡《容成氏》也有禹貢九州,,包括荊州在內的記載,。
西漢有十三州及司隸,十三州分別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的荊州刺史部即是九州之一的荊州
荊州∶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按《漢書·天文志》天上星宿對應地上分野的說法:翼,、軫對應荊州,。
而《漢書·地理志下》所描述的荊州范圍囊括當今的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區(qū)。
東漢建安十八年曾經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荊州地區(qū)一度擴大,,將廣東全境及廣西的桂林市和越南北部地區(qū)都歸屬于荊州州域。
晉代的荊州州域只轄有全國十九個州中的荊州一州,。
荊州:荊州
按《隋書·地理中》所描述,,隋代的荊州范圍如下。
荊州: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陽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陽郡,、舂陵郡、漢東郡,、安陸郡,、永安郡、義陽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陽郡,、巴陵郡,、長沙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熙平郡
按《初學記·卷八》所描述,,唐代的荊州范圍如下,。
山南道:分屬荊、梁二州之域
淮南道:分屬揚州之域,、荊州之東境
江南道:分屬揚州之域,、荊州之南境
京西南路:分屬冀、豫,、荊,、兗、梁五州之域
京西北路:分屬冀、豫,、荊、兗,、梁五州之域
淮南東路:分屬荊,、徐、揚,、豫四州之域
淮南西路:分屬荊,、徐、揚,、豫四州之域
荊湖北路:分屬荊州之域
荊湖南路:分屬荊州之域
川峽四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分屬梁,、雍、荊三州之地
廣南東路:分屬荊,、揚二州之域
廣南西路:分屬荊,、揚二州之域
洪武帝認為“中國封疆”、“中國故土”包括湖湘襄陽(今湖北省湖南?。?、贛城(今江西省),、長淮(今江蘇省安徽省北部)在內,。
荊州∶武昌府、漢陽府,、承天府,、徳安府、黃州府,、荊州府,、岳州府、長沙府,、寶慶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韶州府、桂林府,、平樂府,、梧州府、鎮(zhèn)遠府,、思南府,、石阡府、銅仁府,、黎平府及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吉安府部分,、襄陽府部分,、施州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部分、?州府部分,、貴陽府部分,。
荊州
湖北省、湖南省,、桂林市
荊州在漢朝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于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一部分;漢末以后轄境又逐漸減小,。東晉定治江陵,,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zhèn)。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下轄:宛縣,西鄂,,博望,,雉縣,魯陽,,犨縣,,葉縣,堵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隋縣,章陵,,襄鄉(xiāng),,蔡陽,,鄧縣,湖陽,,朝陽,,新野,棘陽,,涅陽,,穰縣,安眾,,酈國,析縣,,丹水,,順陽,南鄉(xiāng),,冠軍,,酂縣,陰縣,,筑陽,,山都,武當,。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
下轄:西陵,,邾縣,鄂縣,,沙羨,,下雉,蘄春,,西陽,,黽縣,平春,,安陸,,南新市,云社,,竟陵,。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荊州)
下轄: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宜城,中盧,,襄陽,,編縣,臨沮,,秭歸,,巫縣。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下轄:臨沅,,沅南,,漢壽,零陽,,孱陵,,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下轄:臨湘,,益陽,羅縣,,下雋,,醴陵,湘南,,攸縣,,容陵,茶陵,,安城,,連道,昭陵,。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下轄:泉陵,,重安,湘鄉(xiāng),,昭陽,,烝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營浦,營道,,泠道,。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下轄: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南平,,臨武,桂陽,,曲江,,湞陽,。
東漢時的荊州,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建安十四年,,劉備領荊州牧,,移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敖枨G州”后,,移治江陵,。轄境相當于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部分。
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于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后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
領36縣:宛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xiāng),、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筑陽,、山都,、蔡陽、章陵,、襄鄉(xiāng),、湖陽、朝陽,、鄧縣,、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云杜、竟陵,、西陽,、轪國[dài]、鄳縣[méng],、平春,。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荊州)。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邔國[qǐ],、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領13縣:泉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xiāng)、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南郡二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僅指南郡)“借”給劉備,于是劉備占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曹聯合打敗關羽,瓜分荊州,。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 荊州下轄郡
劉備 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
曹操 南陽郡,南郡
孫權 江夏郡
曹魏 南陽郡 · 南鄉(xiāng)郡 · 江夏郡 · 襄陽郡 · 魏興郡(西城郡) · 上庸郡 · 新城郡 · 房陵郡 · 義陽郡· 錫郡,、襄陽南部都尉
蜀漢 無
孫吳 南郡 · 宜都郡 · 建平郡 · 江夏郡 · 武陵郡 · 天門郡 · 長沙郡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營陽郡 · 始安郡 · 昭陵郡 · 桂陽郡 · 始興郡 ·臨賀郡 · 漢昌郡 · 西陵郡 · 固陵郡 · 武昌郡
注:本表列出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證出的郡,、國,。帶* 號者為曾建置,但后來廢除郡,、國,。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稱為準,,并在()中注明曾用名稱。
荊州下轄郡·國:江夏郡,、南郡,、襄陽郡、南陽國,、順陽郡(順陽國),、義陽郡(義陽國)、新城郡,、魏興郡,、上庸郡 、建平郡、宜都郡,、南平郡,、武陵郡(武陵國)、天門郡,、長沙郡(長沙國),、衡陽郡、湘東郡,、零陵郡,、邵陽郡、桂陽郡 ,、武昌郡,、安成郡、隨郡#,、新野郡#,、竟陵郡#、成都郡#
注:帶#者為太康年間以后設置的州,、郡,;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州、郡,,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稱為準,,并在(括號)中注明曾用名稱。
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后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北荊州 伏流城(今河南嵩山) 3郡
東荊州 泌陽(今河南泌陽)
荊州 鄧縣(今河南鄧州)
荊州 (今河南鄧州)
荊州刺史
計22郡122縣,。地域相當于今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廣西,、廣東,、貴州等各一部分
南郡 江陵縣(今湖北荊州市) 夷陵郡 夷陵縣(今湖北宜昌市西平善壩) 竟陵郡 長壽縣(今湖北鐘祥市)
沔陽郡 沔陽縣(今湖北仙桃市沔城鎮(zhèn)) 沅陵郡 沅陵縣(今湖南沅陵縣) 武陵郡 臨沅縣(今湖南常德市西)
清江郡 鹽水縣(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招徠河) 襄陽郡 襄陽縣(今湖北襄陽市) 春陵郡 棗陽縣(今湖北棗陽市)
漢東郡 隋縣(今湖北隨州市) 安陸郡 安陸縣(今湖北安陸市) 永安郡 黃岡縣(今湖北武漢市新州區(qū))
義陽郡 義陽縣(今河南信陽市) 九江郡 湓城縣(今江西九江市) 江夏郡 江夏縣(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qū))
澧陽郡 澧陽縣(今湖南津市市新洲鎮(zhèn)) 巴陵郡 巴陵縣(今湖南岳陽市) 長沙郡 長沙縣(今湖南長沙市)
衡山郡 衡陽縣(今湖南衡陽市) 桂陽郡 郴縣(今湖南郴州市) 零陵郡 零陵縣(今湖南永州市)
熙平郡 桂陽縣(今廣東連州市)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后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yè)初,復稱南郡,。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改南郡為荊州,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荊南節(jié)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jié)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