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藥行街天主堂,,即藥行街圣母升天堂。明末清初由法國神父在寧波城內(nèi)藥行街興建教堂,,1723年被雍正皇帝下令查禁沒收,。1845年,法國神父顧方濟來到寧波,,1850年升為浙江代牧主教,,1853年在教堂原址建造主教座堂,但1855年7月6日就倒塌了,;1865年-1866年重建,。1918年增建了鐘樓。1966年,文革爆發(fā),,教堂關(guān)閉,,被市越劇團占用。1991年,,教會收回了已成危房的教堂,。1995年-2000年,教友黃斌盛創(chuàng)辦的房產(chǎn)公司配合天一廣場的建設(shè)重建該堂,,總造價為4000萬元,,外觀仿羅馬式,、哥特式造型,,內(nèi)部有1000座位,鐘樓高66米(目前中國最高),。
寧波天主教堂被推薦為國家級優(yōu)秀近代建筑物,,并被列為浙江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寧波江北天主教堂(原為法屬),位于寧波市新江橋北堍,。它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整座建筑由教堂,、鐘樓,、偏屋組成。造型具有典型羅馬哥特式風格,,至今保存較完好,。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價值,;也是當年法帝入侵我國的歷史見證。
懸掛在60米高空鐘樓上的大鐘,,是藥行街教堂唯一的遺物,。新落成的教堂規(guī)模宏偉,大廳脊高,、鐘樓高度為國內(nèi)現(xiàn)有教堂之最
在天一那邊,,坐506在新街下車,往靈橋那個方向走
天主教約于1533年左右已經(jīng)傳入寧波,。有史可查的第一位來到寧波的天主教傳教士,,就是葡萄牙人費樂德(Rodrigue de Figuerdo),時在崇禎元年(公元1628),。其后斷斷續(xù)續(xù)在寧波傳教的有:1640年意大利人孟士表(J?Monteiro),;1643年葡萄牙人畢方濟(Fr Sambias);1648年意大利人衛(wèi)匡國(Martini);1659年西班牙人馬蘭士等,。衛(wèi)匡國曾在寧波建過圣堂,,后被清兵所毀。
1702年清朝(清康熙四十一年)法蘭西傳教士郭中傳(Gollet),,來到寧波在城內(nèi)現(xiàn)藥行街(當時尚無藥行街名稱,,只說在靈橋門內(nèi)),購買了一塊土地,,建筑房屋5間和圣堂1座,。
1723年清朝皇帝出了一道上諭,其內(nèi)容是:浙閩總督滿玉奏,,西洋人在各省造天主堂行教,,人心漸被煽惑,請各省西洋人,,除送京效力外,,余皆安插澳門,天主堂改為公所,,誤入者嚴行禁絕……,。
就此,全國境內(nèi),,外國傳教士,,先后均被驅(qū)逐出境。郭中傳于1727年被集中于廣東,,1741年1月5日死于澳門,。教務(wù)無人過問,教徒幸免于難者,,也不敢露面,,如此年復一年。寧波藥行街天主堂也因無人照管,,不知從何時起,,被市民充作民房或開設(shè)店鋪。
1844年法國大使拉萼尼(Lagrene)私人影響耆英,,為來中國傳教弄得兩道上諭,,今特將《教務(wù)記略》所載的這兩道上諭開列如下: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法商赴粵 ,詣總督衙門呈稱天主教勸人為善,,并非邪教,,請馳漢人習天主教之禁,總督耆英據(jù)以奏聞,,奉旨交部議準,,??谠O(shè)立天主堂,華人入教者聽之,,欽此,。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正月二十五日奉上諭,前據(jù)耆英等奏,,學習天主教為善之人,,請免治罪,其設(shè)立供奉處所,,會同禮拜,,供十字架圖像,誦經(jīng)講說,,毋庸查禁,,均已依議行矣,天主教既系勸人為善,,與別項邪教迥不相同,,業(yè)已準免查禁,經(jīng)次所請,,也應(yīng)一體準行,所有康熙年間,,各省舊建之天主堂,,除改為廟宇民居者,毋庸查辦外,,其原舊房屋,,各勘明確實,準其給還該處奉教之人,,至各省地方官,,接奉諭旨后,如將實在學習天主教而并不為匪者,,濫行查拿,,即予以應(yīng)得處分,其有籍教為惡召集遠方之人,,勾結(jié)煽惑或別教匪徒,,假托天主教之名,藉端滋事,,一切作奸犯科,,應(yīng)得罪名,俱照定例辦理,,仍照現(xiàn)規(guī)定章程,,外國人概不準赴內(nèi)地傳教,,以示區(qū)別,將此諭令知之,,欽此,。
寧波天主教就在這個時期內(nèi),又逐步活躍起來,。
1842年5月2日法籍天主教傳教士顧方濟來定海,,當時島上并無信奉天主教者,顧即借居英軍官華倫(Warren)私人住宅,,并開始活動,。自南京條約后,寧波已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5年6月,,顧方濟親自來寧波視察教務(wù),并調(diào)查昔日郭中傳所建立的天主堂,,是年10月,,寧波地方官,由于顧方濟之請求,,發(fā)還昔日郭中傳住宅的一部分,。發(fā)還教堂,尚有困難,。
后顧方濟又以每年35元的租金,,獲得舊天主堂,并訂立契約,,說明任憑改建或重建天主堂,,為期100年,期滿可以續(xù)訂,。
于是顧方濟設(shè)計重建藥行街天主堂,,曾擬在寧波及澳門發(fā)起籌募基金捐運動,并丈量了地基,,長度為190尺,、寬56尺,墻原不計,,再加上業(yè)已決定購入的北面路旁韓家房屋,,全部地基其計300尺。整個地基,,擬圍防火墻,,墻內(nèi)建造圣堂、傳教士住宅,、1所學校,。圣堂內(nèi)有樓臺,,堂前造門面和兩座鐘塔,預計建筑木料,、磚石等約1.2萬元以上,。
顧方濟為了從事建設(shè),于1846年6月3日又在天主堂北首買進地基若干畝,,這樣藥行街天主堂已有一塊長300余尺,、寬60尺至80尺的地基,兩端以公路為界,。堂外四址:南至天主堂墻為界,,北至官河為界,東至錢李兩姓墻腳為界,,西至厝地及韓姓小屋明堂為界,。當時藥行街天主堂內(nèi)地方有坐北朝南小屋3間、東廓屋3間兩巷,、東面空巷一條,、中后兩門、小橋一條,、西面一巷一披,、墻門一間、又西后余屋2間,、又西余屋半間,、前后明堂、井一口,,出路俱全。
1846年7月24日,,顧方濟離開舟山,,到藥行街舊天主堂居住。
浙江第一任代牧石伯鐸于1847年5月來寧波巡視教務(wù),,見藥行街天主堂如此情況,,許給顧方濟銀洋1000元,作為建筑新教堂使用,。
1847年6月顧方濟動工建造傳教士住宅,,共計樓屋5間,屋前筑有走廊,,9月15日竣工,,共花1100元。同時籌備建筑大教堂,,當經(jīng)濟尚不夠之際,,顧將該新建的住宅上層,,充作臨時圣堂,已可容納300余人,,共同過宗教生活,。
1848年2月15日法大使旺納(Forth Ruen)乘“白云乃士”號(Bayonnaise)赴甬,住藥行街天主堂內(nèi),,20日設(shè)筵邀請甬城軍政官員,。陸旺納曾以大使資格,請求道臺給天主堂一塊相當大面積的地基,,該地位置,,在天主堂已有地基的左右兩邊。道臺允諾,,并花大錢,,贖回舊地基,交給顧方濟,。地基方位在圣堂之東,,直至西面小路。在西面有5間屋面的寬度,,從而使整個地基成為正方形了,。
1849年顧方濟應(yīng)陸旺納之請,又取得住宅地基一塊,,作為收留老人和孤兒之用,。同時,把原破舊不堪的房屋拆掉,,保留南面沿街的新屋9間,,并略為修理,又翻新舊屋子10間,,作為修道院,。沿著東北兩首的小河建筑圍墻。
1850年12月22日顧方濟升為浙江代牧,,駐于寧波,。
1853年顧主教即開始實踐他建筑藥行街大圣堂的宿望,其經(jīng)費在1850年由澳門帳房匯來銀3150元是建造孤兒院之用的,,就暫時借用,。顧主教又在羅沙船船長發(fā)起募捐建堂基金,計得款232.5元,。12月30日顧主教去香港,,再由香港經(jīng)馬尼拉返回上海,在馬尼拉籌募得700元,。
該堂于1855年5月間,,已在大堂內(nèi)行祭,。
1854年5月15日,奉羅馬圣部之令,,江西田嘉璧主教與浙江主教顧方濟互相調(diào)任,。顧主教迎接田嘉璧主教后于6月23日離開寧波到江西去了。田任浙江主教,,先駐定海,,1年后遷駐寧波。
1855年7月18日教區(qū)會議記錄中,,記載了寧波藥行街大堂于1855年7月6日上午3時倒塌了,。大堂造價約25000法郎,所幸者當大堂塌下時堂中無人,。
至于大堂倒塌的原因,,據(jù)顧主教說,在建筑之際,,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為了照顧被當時流行瘟疫所累的教友,他沒法去監(jiān)工,,又至工人擅自改變圖樣,,引入缺點,卒招大禍,。其實,,真實的原因,還是在于事前不夠子解地基的性質(zhì)和基礎(chǔ)打得不夠深堅,。
7月20日,,教區(qū)會議討論重建大堂事,后因經(jīng)濟困難,,遂作罷論,。
1857年巴黎遣使會匯來7500法郎。寧波天主教徒也各盡所能籌募儲備經(jīng)費至1862年,,已達白銀400兩。該年9月14日田主教在定海召集會議,,通過重建大堂決議,,并議定大堂不應(yīng)再建于原基礎(chǔ)上,因此處距小河過近,,不宜于高大之建筑,,遂指定建于現(xiàn)大堂所在的地方,把傳教士住宅移建新堂之東,,即原大堂的所在處,。
重建工程始于1865年8月中旬,,監(jiān)工者為馮伯德和賴魯士(Larousse)。堂的建筑類型屬愛奧尼亞式,,大小和原堂相同,,即長150尺、寬65尺,。由于地基打樁較實,,取用材料較輕,1866年底落成,,定名為“圣母升天堂”,。同時建神父住宅樓。
至1918年,,藥行街大堂,,在風塵雨露之中,足足站立了半個世紀,。飽嘗了50年風吹雨打的波折,,應(yīng)該考慮維護和修理的時候了。當時負責城堂的本堂神父伊伯鐸(Ibarruthy,,公元1859-1927),,為了慶祝該堂落成50周年,發(fā)起修建大堂籌募經(jīng)費運動,。教友們克苦節(jié)約,,積少成多,籌得捐金1200元,。把該堂從底層到屋頂修葺一新,。同時為了在該堂前添建鐘塔一座,城內(nèi)教友徐三東先生,,挑起籌募經(jīng)費,、指導工程等事項全部擔子,卒以4500的捐助金,,在寧波市中心的藥行街天主堂內(nèi),,堅起一座高122尺的鐘塔,頂上冠以3米長的鐵十字架,,與江北岸外灘天主堂的鐘塔遙遙相對,。
1966年,停止宗教活動,,教堂成了市越劇團的舞美工場,;在1978年建市越劇大樓時,鐘樓倒塌。1985年,,神父樓歸還教會,,1990年毀于火。不久,,即由黃斌盛教友修復,。至1991年落實宗教政策,教堂得以歸還教會,,但因年久失修,,梁柱已腐爛,明顯屬于危房,。
1992年,,受藥行街道路拓寬改造工程的影響,原地已無法重建教堂,。1994年,,舊城改造時,受天主教寧波教區(qū)委托,,黃斌盛教友管理由教會創(chuàng)辦的房產(chǎn)公司,,在原教堂的基礎(chǔ)上向北后退40米,拆遷居民100多戶,,形成占地5400平方米的教堂用地區(qū)域,。1995年6月進行施工,在2000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歷經(jīng)五年時間,,全部費用達4000余萬元人民幣。新建的雙鐘樓教堂,、五層神父樓及地下車庫總共建筑面積為9800平方米,。在國內(nèi)屬大型堂區(qū)之列。
現(xiàn)建成的藥行街教堂,,集羅馬式,、哥特式造型,教堂南北長51米,,東西寬22米,,大堂脊高31米,鐘樓高66米,,頂上冠以高6米,,寬4米的不銹鋼十字架,教堂平面呈十字型,,并與神父樓的二樓結(jié)合在一起,使之教堂實際可容納二千人(座位千座)。教堂正面大門采用80噸的花崗石制作,,教堂大廳以花崗石裝飾地面,,全堂門窗采用彩繪玻璃(非彩色玻璃,使用壽命不到五年),,大堂頂部的圓窗用各種圣體的圖案,,教堂門窗則用圣經(jīng)故事的圖案(現(xiàn)已嚴重退色,無法辨識)……,。祭臺頂部的八十平方米半圓型拱頂,,繪以天主圣三為圣母加冕的圣像,并由五只半圓型小拱頂擎托,,象征教會的團結(jié)與統(tǒng)一,。大堂二層屋面為青石琉璃覆蓋,沿檐青石欄桿圍護,,并以石筍裝飾,,氣勢龐大,且又古樸典雅,。